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以下程序是将字符串b)

第1课 巴黎和会

一、教学目标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内容

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凡尔赛和约》

识记

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理解

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运用

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在师生配合基础上,利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与局限性

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分析与评价《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

价值观

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通过了解中国在会上的遭遇,使学生形成仇恨帝国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

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和会议进行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本课引言部分由引文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引文简单介绍了和会召开的直接原因,是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然后明确了本课的问题,即和会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了哪些棘手的问题?是否带来了和平?建议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关于会议参加国的限制和参加国在会上的不同地位;二是列强出席会议各自怀有的目的;三是列强在会议上就对德问题上的争夺;四是列强在解决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二是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第一目:凡尔赛宫里的争夺与勾结

(1)和会的召开

参加会议国家的类型,都是战胜国,但不包括苏俄;德奥等战败国也被排斥在外。

不同国家在会议上的不同地位。美、英、法三国操纵着会议,并决定了会议的一切重大问题,而其他弱小国家则作为陪衬。

(2)大国的各自目的

教材分别介绍了与会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目的。

美国最为跃跃欲试,想法颇多。战争成就了美国经济,也刺激了美国的政治野心。美国企图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谋求扩大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世界霸权。

英国由于利益分布广泛,意图比较复杂。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掠夺德国殖民地;其次,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再次,在东亚地区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法国的打算比较集中和单一。围绕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展开。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日本的图谋比较现实和具体,它对欧洲的争夺没有胃口,而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

教学建议:适当揭示各大国各怀鬼胎的共同背景:

在战败国已经被彻底击败的条件下,它们心中考虑的除了制裁德国的直接目的外,更主要的是怎样使自己获利更多,以及建立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格局。

(3)对德问题上的争斗

教材介绍了这次会议的中心问题──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以及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斗的。

法国出于长远的安全考虑,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的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

(4)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教材介绍了山东问题在和会上解决的简要经过。

首先介绍了中日之间对山东问题的要求和中日之间的斗争;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

介绍了帝国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教材介绍了中国人民对此的反应。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而和会的决议也突破了北洋政府的最后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目:《凡尔赛和约》

(1)《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别介绍了《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即德国的疆界问题;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限制德国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充分搜集有关条约主要条款的资料,针对其中的主要条款,进行透彻的分析,以使学生对主要条款的含义形成更清楚的认识。

(2)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介绍了《凡尔赛和约》的性质: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

教材对和约进行了评价: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

教材揭示了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即德国上下对和约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复仇情绪,这使德国一旦恢复过来,必然设法挣脱和约的束缚。而这种复仇情绪,后来还成为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

建议: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然后读引文中的问题,引入新课。

在学习第一目知识点(1)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与学习,解决一些一般问题:

①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苏俄被排斥在外。

建议对此作些解释:苏俄被看作是另类国家,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政治敌人,是帝国主义封锁和准备加以颠覆的对象,所以,不会允许它参加这个会议。德、奥等战败国,是被宰割的对象,对它们的宰割过程,由于战胜国大国之间的争夺而变得十分复杂,而让战败国参加会议,会使战败国利用战胜国之间的这些矛盾从中添乱,所以,要将战败国排斥在外。

②英、美、法的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

建议补充说明,会议延续了5个多月,但全体会议仅召开了7次,其他时间多是在大国的秘密会议私下磋商中度过的,据统计,四大国(英、美、法、意)的秘密会议开了145次。以至于在无休止的秘密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无事可做,游览巴黎以打发时间。

进一步解释: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现。

其实,帝国主义战胜国大国之间也因利益追求不同而矛盾重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帝国主义战胜国是怀着怎样的目的来参加这次会议的?由此引入第一目知识点(2)。

先由学生从图中识别出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阅读并初步领会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想要在这次会议上实现的目标。

建议:由于美国的“十四点原则”似乎成为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所以建议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评述(先让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十四点原则”的要点),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评论:

如:第一点中的“必须公开”缔约,实际上是针对战争前和战争中,英法等国有一系列瓜分世界的秘密协定。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界的企图。

第二点中的“航行的绝对自由”实际是向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第三点中的“消除一切贸易壁垒”,实际上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第四点中的军备裁减到“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实际上是抵消美国当时在军事上

还不如英法的劣势,使美国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点中的对殖民地做出“公正的调整”实际上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第十四点中的“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实际上是美国想借自己是这一倡议的提出者的地位,充当这一组织的领袖,从而实现攫取该组织实际领导权的目标。

总之,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因为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取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4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再由师生共同归纳其他国家的图谋:

英国:一要稳固自己“殖民帝国”的地位,二要尽力保护它在东亚地区的既得利益,三是要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

法国: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掠夺德国,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

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还不够强,日本的目标比较现实,就是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接着教师指出:但是,要想实现各自的意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国家的意图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另外某些国家的意图,因此,必然会引起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斗争。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在会议上帝国主义战胜国的争斗。引入第一目知识点(3)。

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一般问题的了解:

会上列强争斗的焦点是什么?

法国处置德国方案的基本内容;

英国和美国处置德国的基本设想。

建议:对各国处置德国设想背后一些深层次背景因素做一些分析。

法国:由于历史上它多次遭到德国的军事打击,使法国对德国有一种长期的心理恐惧。为了能够永远消除遭受德国侵略的危险,至少能够对德国的侵略做出缓冲,将德国肢解,或建立一个缓冲国是最理想的选择。此外,为了在经济上打击德国,同时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法国要求取得德国的萨尔地区。萨尔区是德国仅次于鲁尔的第二大矿藏集中区域,盛产煤炭,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将极大推动法国的重工业发展,并一定程度上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

揭示英国此时对德政策的宗旨还是传统的“势力均衡”。就是让欧洲大陆的强国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英国从中所获得的利益已大不如前了。在18、19世纪,英国拥有绝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均势外交使它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和更多的获利机会。但到现在,这只不过是一种缓解挤压、看好自己财产的无奈之举。

对美国在和会上政策的矛盾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美国对德国的政策想得比较长远。根据威尔逊主义“公正”、“和平”的原则,美国反对过于苛刻地惩罚德国,希望维持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来制衡英国和法国。另一方面,还希望这样一个德国来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扩张”。同时,美国也反对向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是因为美国分得的赔款比例并不多,增加赔款对美国意义不大。而如果巨额赔款的压力使德国经济崩溃,德国无法支付英、法战争赔款,连锁的反应会使英法两国无法正常支付美国的战争借款,那将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但是,当德国未来的威胁确实存在,英法反过来要求美国应承担更大的保证安全的义务时,美国为了自己的私利,却又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虽然美国在莱茵共和国问题上拒绝了法国的要求,并对法国的安全做出了承诺,而美国在对德领土处理和军事处理问题上,支持了英、法的苛刻要求。这就违反了威尔逊和平计划中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原则和不结盟政策,卷入了欧洲的政治纷争,以致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意见,美国国会最终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

然后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在涉及自己私利时相互争斗,但把弱小国家利益当作它们之间

妥协和勾结的筹码。由此引入第一目知识点(4)。

学生经过阅读学习,能够掌握以下基本问题:

山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具体要求;

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具体要求;

英法对日本要求的支持态度,美国对日本要求的妥协态度;

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解决的结果,中国代表的最后态度;

山东问题的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爆发了对中国和世界都影响巨大的五四运动。

建议:对英法和美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背后所隐含的卑劣用心做一些分析。

英国出于用日本牵制美国在东亚扩张的目的,法国出于通过支持英国的一个不损害自己利益的要求,换取在对德问题上给予更大合作的目的。它们联合与日本缔结了秘密协议,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日本在此前的一些问题上支持了美国的建议,再加上日本曾威胁如不满足要求,将退出会议,致使美国不希望在意大利此前曾退出会议之后,日本再退出会议。美国在与英法的争夺中,还需要日本的支持,况且日本还没有威胁到美国的根本利益,所以放弃了对日本计划的阻挠。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当作它们交易的筹码。

在对德问题和山东问题等主要问题达成妥协之后,经过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

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由此引入第二目。

关于第二目知识点(1)和约内容:

让学生熟读和约的主要内容,领会主要条款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力求使学生能叙述出主要的条款内容。

建议:由于每一项条款都包含着战胜国的具体意图,有些意图是可以从文字中领会,而有一些则是比较隐晦的,还有一些是需要教师作些解释才能领会的。所以,建议教师对其中的主要条款作些具体的分析。

a.德国的疆界问题: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见文前的相关分析)

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

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最后归纳: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b.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

关于殖民地全部被瓜分:指出德国挑起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却是德国不仅没有获得一块新的殖民地,而且已拥有的殖民地也全部丧失,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

教师要揭露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c.限制德国军备问题: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

d.赔款问题: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

关于第二目知识点(2)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对《凡尔赛和约》的分析与评价,思考其中的深刻道理。

建议:

对《凡尔赛和约》的性质,在教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完善的表述,即它是协约国强加给战败国德国的一个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

对《凡尔赛和约》实现的目的,指出从表面上看,和约的签订的确达到了一些目的。如:帝国主义国家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原有的矛盾,经过战争和这个和约对战败国的制裁与掠夺,得到了暂时的解决。而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参加和会预定的外交目的不同程度上的实现,也暂时地得到了缓和。

关于《凡尔赛和约》背后潜藏的危险,应指出:《凡尔赛和约》的强加性和苛刻性,使德国上下对和约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特别是德国军方的不服情绪。因为他们认为,战争结束时,战线实际上还在法国领土上,德军在军事上并没有一败涂地,只不过是由于国内发生了革命,政府更迭,新政府为了减少国家的损失和求得体面和平,但实际结果却是得到一个带有强制性和侮辱性的和约,这使得德国人难以忍受。

另外,对德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不仅损害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使德国人民的生活

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这必然会引起德国整个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抵触情绪。法西斯势力以后轻易地利用了人民的这种情绪,打着挣脱《凡尔赛和约》束缚的旗号而崛起。

此外,德国是一个有着很强经济潜力和军事能量的国家,它不可能长期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它必然会谋求摆脱和约对它的种种束缚。而在一个弥漫着复仇情绪和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战争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滋生下一场战争的种子。

建议:对德国反对和约的情况加以补充介绍,以强化对和约背后危机的认识。

如:当德国国会讨论是否接受和约时,各党派抛开了以往的分歧,以一致的呼声反对接受和约。第一个发言者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再说一遍,不行!我还要再说一遍,不行!”而会议结束时,会议主持者,又再一次引用了这位发言者的这三句话。又如:德国总理谢尔曼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他们签订了那样的条约, 就让他们的手烂掉吧!”德国军方的一些人更是愤愤不平,有人甚至扬言要“继续战斗”。

建议:结合名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与评价,组织学生完成对“学思之窗”的解答和课后“本课测评”第2个问答题的解答。在此,提供几条资料供参考:

①意大利首相Sinor Nitti在《没有和平的欧洲》(Peaceless Europe)一书中评论道:“这在近代史中,留下永远可怕的恶例,违背所有保证、所有先例、所有传统,甚至德国代表也未想到,除了要他们在此饥饿交迫、国力衰竭与内部革命威胁之时,不得不签订的条约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他们设想。教会旧约中曾有规定:即使是魔鬼,也应有其发言的机会。然而,在这以国际公理自诩、首创民主的国家,对待被告却不及中世纪黑暗时代,连最起码的公理原则都不能遵从。”

②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巴黎和会,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和约中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辞职。辞职后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约的经济后果》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种赔款方法就像“年复一年地活活地把它(指德国)的皮剥光。无论这种手术做得如何熟悉和小心,在手术过程中多么注意不要杀死病人,它却代表了一种政策,这种

政策如果真的被采纳并被蓄意实行,人民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③法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克里孟梭私下说:“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关于出席会议的大国的图谋以及在对德问题上的争夺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而巩固记忆,可尝试采用学生角色进入的方法。事先选定某些学生,或由学生自荐,来扮演某个大国的角色,站在这个大国的立场上、熟悉这个大国当时背景的情况下,设计自己出席这次会议争夺权益的目标(教师做些前期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书,或建议学生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修订等)。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预留的时间段内,让学生分别表述自己设计的各国图谋。然后再回到对德处置问题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图谋,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各自的意见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去进行争论……最后再逐步实现妥协。这样,使学生,特别是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充分的理解,自然其记忆也就会非常牢固。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调控,对范围过泛的表述要适当限制,对表述有误的要及时纠正,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可设计某些问题引起适当争论,还要控制好讨论的范围和时间。

案例二

在学习第二目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内容时,先不急于做出评价和结论,可插入一段学生活动,以便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设计如下:教师事先搜集一些当时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表态的言论,分别书写成小条,分发给某些同学(最好是那些表达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构

思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的特定时间段,让他们根据自己纸条上言论的倾向,以第一人称形式对《凡尔赛和约》的感受进行表述。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或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再结合教材的评价,做出最后结论。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

某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某新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

某前政府官员:在凡尔赛宫里的胜利者们,津津乐道地商讨着如何瓜分战利品,如何让德国承担战争责任时,他们都忽视了他们自己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

某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么认识《凡尔赛和约》?

思路提示:从和约的内容看,这个和约充满了对德国的残酷掠夺和严厉制裁。将这样一个和约强加给它,必然激起德国社会的普遍反对,一旦它从战败中逐渐恢复过来,必然会寻找借口突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参考答案:《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

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本课测评】

1.巴黎和会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召开?谁在这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

思路提示: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而外交则是战争的延续。所以,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瓜分战利品,宰割战败国。而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实力政策,所以主导会议的自然是欧美战胜国列强。

参考答案:帝国主义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还要力争在战后新的格局中促成有利于自己的安排。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实力政策,因此,实力相对强大的英、法、美三国主导了会议的进程,广大中小国家仅仅作为陪衬。

2.《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

思路提示: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不仅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必将遭到德国社会的普遍反对,由此而产生社会性的复仇情绪,它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参考答案:德国接受投降是希望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这对德国新政府、军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必然激起社会性的普遍复仇情绪。而这种复仇情绪,在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很容易会与战争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学习延伸】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

思路提示:帝国主义的掠夺本质,使英国希望尽量掠夺德国。而英国受传统的“均势外交”影响和出于反苏的考虑,又使其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

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

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

思路提示:法国是近代德国军国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多次受到德国的军事打击,所以,力主最严厉地制裁德国。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1)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2)保证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4)裁减军备;

(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既要顾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到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6) 外国军队撤出俄国,保证俄国可以独立地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发展,欢迎俄国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7) 德国军队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的主权;

(8)法国全部领土应获自由,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应归还。

(9) 根据民族的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

(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现自治;

(1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地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发为自由航道;

(13)创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14)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的联合

机构。

《凡尔赛和约》节录

第四十二条德国在莱茵河之左岸或右岸,于该河以东50千米所划线之西不准保存或建筑要塞。

第四十三条在第四十二条规定值区域内,无论永久或暂时,均不准存留或集合军队,以及进行任何演习与维持动员所需之一切永久工事。

第四十五条为补充法国北部煤矿之损失,并即在德国应负之战争损害赔偿总数内除算,德国将第四十八条所划定之萨尔流域煤矿完全并绝对所有权,连同独占之开采权让与法国。

第四十九条德国放弃上述领土内治权,赋予有受托人资格之国际联盟。自本约实行日15年之期间届满时,该领土人民均被召集,俾得表示隶属于何国主权之下意愿。

第五十一条自1918年11月11日停战之日起,所有因1871年2月26日在凡尔赛签订之初步和约及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让与德国之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复归法国主权之下。

第一百六十条

(1)在1923年3月31日以后德国陆军不得有步兵7师,骑兵3师以上。自此以后,组成德国之各联邦,其陆军实力之总和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其军官之实力总数包含各参谋部人员在内,无论如何组织不应超过4 000人。

(3)德国之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之组织均应解散,并不得用任何形式重建。……

第一百七十三条德国之强迫普及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

之。

第一百八十条莱茵河之东50千米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第一百八十一条自本条约实行起两个月届满后,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下列之数:

……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

第二百三十五条为使协约及参战国于其要求尚未完全决定时,可以立即恢复工业上及经济上之生活起见,德国应照赔偿委员会所定之分期交付及办法(用现金、商品、船只及有价值之物或用他物),于1919年、1920年间,及1921年之最初四个月间,偿付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

第二百四十九条德国政府应自签字于1918年11月11日停战之日起,缴付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占领德国领土军队之一切军费。

第四百二十八条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证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有协约国及参战国各国军队占领。

2.课文注释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老虎──克里孟梭

他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当其他国家提出异议时,

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作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

他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在和会上任副主席。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在令人难以捉摸,他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玩弄各种手段,使英国的企图基本得逞。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

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小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且难于掌握基本算法。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他本人也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他就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他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国的一贯做法,亲自跑到巴黎参加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顿时章法大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

无足轻重的伙伴──奥兰多

他毕业于巴勒莫大学,曾执教于摩德纳大学和罗马大学,进入政界后历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意大利首相等职。在巴黎和会上担任副主席,他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是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则少开尊口。由于美法反对意大利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退出会场,但时隔不久,他惟恐和会签订的和约将使意大利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又悄悄地返回和会,捡起中断了的谈判话题。

沉默的小伙伴──牧野

作为日本内阁大臣,留学美国,回国后任驻意大利公使、文相、外相等职。1919年,他和西园寺公望等以全权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在和会上,他对涉及东亚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此他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据理力争的顾维钧

作为中国早期职业外交家,早年赴美留学,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外交界任职,27岁出任驻美公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他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议上,针对日本代表对中国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亦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战争之种子。”顾维钧一席话使日本代表狼狈不堪。他那坚决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论辩,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许多代表纷纷与他握手祝贺。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巴黎和会上的一些历史巧合

①举办和会的地点──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见证了法国和欧洲的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与巴黎和会巧合的是40多年前就在这里,德国人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人之后,在法国人的皇宫里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这对法国人来说是一件巨大的耻辱事件。40多年后的今天法国人仍然选择在这里,举行战败国──德国签署带有屈辱性质的《凡尔赛和约》的签字仪式。算是法国人对那场战争失败的雪耻。

②会议正式召开的日期──1月18日

当年德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③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日期──6月28日

正是5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得到它的强大盟友──德国的支持后,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战胜国选择在5年后的同一天,让德国人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算是对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战争失败的羞辱。

但泽市

但泽(格但斯克)曾是斯拉夫人最早的定居地,历史上称“格但奈兹”。8~9世纪这里是手工业者—渔民居住点。13世纪起同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16~18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并是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中心之一。1793年被普鲁士占领改名为“但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确定格但斯克为自由城市,实际由波兰管理。当时一方面由于波兰没有港口,另一方面由于协约国想以一个较强大的波兰来制约德国,所以,协约国决定将附近直通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划出,作为波兰出海通道,这一地带被称为“但泽走廊”。但这一决定,将德国本土和其飞地东普鲁士分割,这是明显损害德国利益的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以收回“但泽”和但泽走廊为借口,制定进攻波兰战争计划;最终,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格但斯克市被毁坏55%,80%的古都建筑遭到破坏。二战后按原状重建,并恢复格但斯克原名,归属波兰所有。

萨尔区的地位

萨尔州位于德国西南部,与法国、卢森堡接壤。萨尔州内的萨尔河谷一带煤炭丰富,人口稠密,是德国第二大煤钢重工业区,仅次于鲁尔地区。而这一地区又与法国的洛林相连,与洛林的铁矿和在一起,成为难得的重工业基地,所以法国在巴黎和会上在分割德国领土的

考虑时,并不求多,而把重点放在了萨尔区。但英美并没有完全满足法国企图永远霸占萨尔的愿望,仅同意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经过公民投票,德国人占绝对多数的这一地区,又重新回归德国。

东普鲁士

最早属于波兰人,13世纪,波兰遭到了日耳曼骑士团从西面的入侵,日耳曼人逐渐占领了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沿岸。到18世纪俄普奥三国曾三次瓜分波兰,这一地区完全成为德国人的重要地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恢复独立。在巴黎和会上,波兰代表向德国提出了包括波兹南、上西里西亚、东波莫瑞、瓦尔米亚和马祖尔地区在内的领土要求。会后依照公民投票的结果,国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波兰的要求,但还是没有恢复到原有的历史状态。为了满足波兰要求出海口的愿望,从东普鲁士的西部划出一个狭长地带给波兰,这就是所谓的“波兰走廊”。二战结束后,由于自身的羸弱,波兰的边界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美、苏、英三国来确定。东面的邻居是趾高气扬的战胜国,西面的邻居却是垂头丧气的战败国,波兰东西边界划分的结果便不难想象。二战结束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入苏联版图(即后来的加里宁格勒州,目前由于立陶宛的独立,使它与俄罗斯本土隔离开来,使该州成为一块飞地),东普鲁士的其余2/3领土分给了波兰。在这一过程中,苏波两国对当地的德意志居民进行了大规模驱赶。

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普遍义务兵役制

义务兵役制的一种,其特征是:全体适龄男性公民都要服役一定的年限,呈现全民皆兵

的色彩,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普遍义务兵役制首先在法国得以实行。为了抗击反法同盟,弥补在兵力上的劣势,法国政府受到义勇军的启示,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使兵员充足,而且有很强的战斗力,屡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拿破仑时期,这支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横扫欧洲大陆,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在20年后的1813年,普鲁士为了抗击法国拿破仑军队的入侵,颁布了《军事法》。该法规定,20~40岁的男子必须在常备军服役3年,然后转入预备军服预备役。普鲁士预备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后来的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普鲁士把这种兵役制移植到统一后的德国,使新生的德国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普遍义务兵役制结合起来,这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总是维持在一个较强和较有效率的水平。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膨胀,这种兵役制使德国的战争机器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动力燃料,成为德国对外扩张的重要后盾,终于使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使英法等国领教了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下的军事能量。战后,协约国在对德国的军事控制方面,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禁止德国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此来削弱德国的军事能量。

凡尔赛宫见证的历史

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千米的凡尔赛镇。整个宫殿占地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为100万平方米。这座以香槟酒和奶油色砖石砌成的庞大宫殿,内部装修的突出特点是富丽奇巧,糜费考究。宫中有许多豪华的大厅,加之金漆彩绘的天花板,雕刻精美的木制家具,以及装饰用的贝壳、花饰及错综复杂的曲线等,给人以华美、铺张、过分考究的感觉。

有关凡尔赛宫的修建,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661年8月17日这一天,在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富凯的府邸──沃勒维孔特宫举行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晚会。晚会的东道主富凯是个野心勃勃、贪赃枉法的家伙,在他任财政总监的8年期间,贪污受贿、敲诈勒索了大量钱财。他请来了建筑师勒沃、园艺师勒诺特尔及画师勒布伦,用不到4年的时间便将原有的住宅变成了一座在当时来说称得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宫殿。这座漂亮的殿堂吸引了各国的君臣显

贵,纷纷来此一饱眼福。参加晚会的就有路易十四国王。豪华的宫殿招致了路易十四的妒嫉。晚会过后一个月,路易十四派人逮捕了富凯,同时,国王也没有忘记接收沃勒维孔特宫的建筑大师们──勒沃、勒诺特尔和勒布伦,令他们为自己建造一座比沃宫更为雄伟、壮观,更为豪华、辉煌的宫殿。同年,凡尔赛宫正式破土,到1689年,工程才全部竣工,前后历时共28年,动用了4万多名建筑人员。1682年,宫殿尚未完工时,路易十四便将政府从巴黎迁到了凡尔赛宫。从此,凡尔赛宫中欢宴、晚会、狩猎、郊游终日不绝。

300年来,凡尔赛宫几乎见证了法国历史演绎中的所有政治风云和重大事件。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再到路易·菲利浦,凡尔赛宫一直都是法兰西的历史枢纽和政治中心。

到1789年凡尔赛宫100周年时,其奢侈糜费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民众攻破了“巴士底狱”,拘禁了法王路易十六及皇后,最后将其送上断头台,接受历史的审判。

1783年英国和美国在此签订了关于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揭开了美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奠定了法美之间长期的友好关系。

1837年,路易·菲利浦决定重修凡尔赛宫,并将这座帝王的宫殿改建成为历史博物馆。

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占领了凡尔赛,在宫中设立司令部,第二年1月18日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镜廊大厅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举行加冕典礼,宣告了欧洲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强大的德国崛起,而传统的霸主法国衰落。

同年法国梯也尔政府据守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法兰西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在宫内选举产生。

1919年6月28日,法、英等国在这里同德国签订了著名的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凡尔赛和约》。此后,凡尔赛宫逐渐退出政治舞台,也逐渐发生了功能性的转换──—从政治中心转变为旅游胜地。

和约签字所在地──镜厅

在凡尔赛宫所有的宫厅当中,最有特色最亮丽的恐怕要数镜厅了。这个镜厅实际上是一个由吊灯、烛台、彩色台灯似的火炬组成的厅。因此,整个镜厅长廊像个金光闪闪的殿堂。

镜厅本身有73米长,10.5米宽,12.3米高。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还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型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这17面大镜子,每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白天,人们在室内便可通过镜子观赏园中美景。夜宴时,400支蜡烛的火焰一起跃入镜中,镜内镜外,烛光辉映,如梦如幻。

3.学术观点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对德政策

巴黎和会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安排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重要会议,如何处置德国是和会上最重要的内容。尽管美国把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联盟作为在和会上的主要目标,但是不可能回避德国问题,因为参加世界大战已使德国成了美国战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问题对英法同样重要,处置战败国德国是两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主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美国的国际联盟目标不断发生矛盾。莱茵兰问题与保证条约

和会上德国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莱茵兰问题,法国不满足于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还希望在它与德国的边界之间设立一个屏障地区,建立独立的莱茵兰国家作为德法之间的屏障。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反对法国吞并莱茵兰或是建立独立莱茵兰国家的建议,因为这将严重削弱德国。但是,在和会的前期谈判中,英美并没有提出什么替代方案,因此,莱茵兰问题一直处于僵局状况。劳合·乔治打破僵局的办法是,向克里孟梭提出了英美向法国提供以军事援助为内容的保证条约的建议:如果法国放弃它对莱茵兰的要求,英美可以在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时联合给予它军事援助。威尔逊赞成劳合·乔治的建议。威尔逊与劳合·乔治还有一点是一致的:不能为了法国的所谓安全而卷入更多义务。但法国人坚

持不让步,使会议陷入僵局。威尔逊后来向法国政府递交了一个简短照会,解释说法国将会得到“与美国签署的单独条约,由美国提出保证,在国际联盟行政院的批准下,一旦法国受到任何由德国发起的未经挑衅的侵略行动时,给予法国立即的援助”。法国后来放弃了将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要求,作为妥协,威尔逊同意战胜国分三区占领莱茵兰左岸50千米区15年,以此来确保德国能履行和约义务,莱茵兰右岸为非军事区。等到回国向议会报告的劳合·乔治回到巴黎时,威尔逊给他的已是既成事实,劳合·乔治只得同意。莱茵兰问题就这样在美国与英国、法国的交易中决定了。值得分析的是,它与威尔逊所主张的集体安全以及国际联盟是相冲突的。违背了他所一贯坚持的普遍联盟而接受了一个双边同盟,使美国陷入自己一直反对的实力均衡之中,并成为法国遏制德国的同盟者。

德国赔偿问题

整个和会期间,赔偿问题被劳合·乔治称为“所有问题中最困难的”。美国原本可以不参与确定赔偿总额的争论,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赃问题,既不符合威尔逊一贯所主张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原则,也与美国的利益无关。但是威尔逊还是卷入了这个棘手问题的争论。

赔偿总额是一个各国专家不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后来威尔逊对德国赔偿问题提出一个原则,无论总额是多少,都应以德国的赔偿能力为准。但是,法国真正关心的是能从德国得到多少。法国提出一个方案,授权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应该付多少赔偿。四国会议最终还是接受了法国的分配方案,这个方案是以德国负有战争罪为由而向德国要求赔偿的,美国因此成为一个决定德国是否要为其战争责任罪付出代价的合伙人。这个明显的分赃问题本应使美国与英法等其他协约国家有所区别,但威尔逊为求得英法对国联的支持,而被迫在赔偿问题上让步,却使美国成了四个决定分赃的国家之一。

德国与和约修改

当威尔逊1919年4月14日向和会提交国联盟约草案时,德国政府对其内容大失所望,因为德国不仅失去了殖民地,而且被排除在国联之外。德国所能利用的只有威尔逊的“十四点”中提出的原则。德国总理谢德曼强调:“我们绝对愿意签订和约,但是它必须是一个给

德国生存的和约。”在此之前,德国新任外交部长兰佐与美国政府派往柏林的国务院官员艾利斯·德莱赛尔的秘密会谈中也表示这个和约与威尔逊的“十四点”不符。但是威尔逊没有多少兴趣来注意这个要求。

1919年5月7日,德国代表从克里孟梭手中接过和约,兰佐在声明中指责这个和约违背了“十四点”所承诺的“公正的和平”。他还要求接受德国加入国联:“国际联盟的大门就应该向所有抱有良好意愿的人民敞开”。但是5月8日四巨头会议决定对兰佐的发言不予理会。

德国代表团试图通过修改和约,兰佐5月29日向克里孟梭递交了德国关于和约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主要是指出和约与“十四点”不一致,以此作为证明和约不公正的主要依据。德国政府的目标是有一个能将德国从战败中拯救出来的和约。他们把这个目标与国际联盟及“十四点”联系在一起。这说明对德和约与威尔逊所倡导的国际联盟还有关于战后安排的“十四点”不符。但是威尔逊在现阶段显然是不愿意再进一步修改和约了,他对南非代表史末资讲:“毫无疑问这个和约确实很严苛。我当然有机会对它的每一部分全面考虑,正如它已被接受,我又必须要说,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很苛刻,但是我不认为它在特定环境中在整体上是不公正的……”。他还说,德国向文明进攻,所以它应受最严苛的处罚。我们可以看到:一心想要不卷入欧洲冲突,当一个世界仲裁者的威尔逊再次在是否要修改和约问题上卷入欧洲的争夺。在欧洲的实力均衡面前,威尔逊的“公平”与“正义”没有用武之地。

在这场如何处置德国的外交争斗中,虽然双方都拿“十四点”的原则作为依据,但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原则,而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与利益。这也进一步说明美国在和会上卷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并没有实现威尔逊为美国制订的外交目标。对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对德政策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在和会上的目标并没有如愿以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实力对比使美国不能跳出实力均衡的旧国际格局,这也反映出美国在推行由其充当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时的局限性。

4.参考资料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沈学善主编:《世界百年风云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网站:世界历史:/worldhistoryhk/


本文标签: 德国 法国 和约 问题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