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c语言开始)

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Integrating Land and Resource Database)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目 次

前 言 ................................................................................................................................................. IV

引 言 ................................................................................................................................................... V

1

2

3

4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和定义 ...................................................................................................................................... 1

整合类型.......................................................................................................................................... 3

4.1

同类型数据库 .............................................................................................................................. 3

4.2

不同类型数据库 .......................................................................................................................... 4

5

整合原则.......................................................................................................................................... 4

5.1

一致性原则 .................................................................................................................................. 4

5.2

集约性原则 .................................................................................................................................. 4

5.3

独立性原则 .................................................................................................................................. 4

5.4

适用性原则 .................................................................................................................................. 5

5.5

完整性原则 .................................................................................................................................. 5

6

整合内容及程序 .............................................................................................................................. 5

6.1

整合内容 ...................................................................................................................................... 5

6.2

整合程序 ...................................................................................................................................... 8

6.2.1准备阶段 ............................................................................................................................... 9

6.2.2整合阶段 ............................................................................................................................. 10

7

整合技术要求及方法 .................................................................................................................... 10

7.1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 10

7.1.1 数据格式 ............................................................................................................................ 10

7.1.2 数学基础 ............................................................................................................................ 11

7.1.3 要素分层 ............................................................................................................................ 11

7.1.4 属性表达 ............................................................................................................................ 12

7.1.5 矢量数据接边 .................................................................................................................... 12

7.1.5.1接边要求 ..................................................................................................................................... 12

7.1.5.2接边处理方法 ............................................................................................................................. 12

7.1.6 数字正射影像镶嵌 ............................................................................................................ 14

7.1.7 数字高程模型拼接 ............................................................................................................ 14

7.2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 15

7.2.1 数据格式 ............................................................................................................................ 15

7.2.2 数学基础 ............................................................................................................................ 15

7.2.3 要素分层 ............................................................................................................................ 15

7.2.4 属性表达 ............................................................................................................................ 15

7.2.5 实体对象 ............................................................................................................................ 16

I

8

整合成果要求 ................................................................................................................................ 16

8.1文件命名要求 ............................................................................................................................. 16

8.2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 16

9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及评价 ............................................................................................................ 16

9.1成果质量要求 ............................................................................................................................. 16

9.2成果质量评定 ............................................................................................................................. 1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 .................................................................................. 1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整合数据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 23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整合对象图示 .......................................................................................... 24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相同比例尺下要素接边 .......................................................................... 25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不同比例尺下要素接边 .......................................................................... 28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库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实例 .............................................. 34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库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实例 .......................................... 43

参 考 文 献 .......................................................................................................................................... 48

II

表 格 目 次

表1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 5

表2 数学基础的规范化处理 ................................................................................................ 11

表3 相同比例尺接边方法及要求表 .................................................................................... 13

表4 不相同比例尺接边方法及要求表 ................................................................................ 13

表5 DOM镶嵌的处理方法 ..................................................................................................... 14

表F.6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 35

表F.7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 37

表F.8 矢量数据接边的处理方法 ........................................................................................ 38

表F.9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 39

表G.10 相同要素层 .............................................................................................................. 45

表G.11 相同字段属性值的表达形式 .................................................................................. 45

表G.12 相同属性代码的统一 .............................................................................................. 46

III

前 言

为指导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工作,规范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的内容、程序、技术方法和质量要求等,提高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的成果质量,参照国家、行业相关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和国土资源数据库标准以及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制定《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IV

引 言

本标准作为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按照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参照国土资源部等相关标准和规程,规定了国土资源信息有关土地和矿产类数据库整合的原则、内容、程序、要求、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及评价等,以增强国土资源数据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国土资源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服务。V

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土资源信息有关土地和矿产类数据库整合的原则、内容、程序、要求、方法、成果质量要求及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整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7694-1999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3.1

整合integration

通过把不同的事物和物质,将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一定的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组织在一起,使其相互协调一致,实现资源共享与增值。

3.2

数据库整合 database integration

通过数据的传递、转换、集成等方式,将数据库分散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规范化组织,保证数据库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为用户提供规划化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信息

1

的有效共享、统一管理和分析决策。

3.3

空间数据 spatial data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适用于描述所有呈二维、三维和多维分布的关于区域的现象。空间数据的特点是不仅具有实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及形态信息,而且还有实体属性和空间关系(如拓扑关系)信息。

3.4

实体 entity

1. 概念模式中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2.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的类。

[GB/T 17694-1999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

3.5

实体属性entity attribute

实体(3.4)的元素的描述。

[GB/T 17694-1999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

3.6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描述两个要素之间边界拓扑和点集拓扑的要素关系。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3.7

元数据 metadata

[1]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TD/T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2

3.8

质量元素 quality element

数据库满足用户要求和使用目的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可归纳为整合后数据库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数学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要素的完备性、现势性以及非空间数据质量等质量元素。这些元素能予以描述或度量,以便确定对于用户要求和使用目的是合格还是不合格。

[GB/T 18316-2001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4 整合类型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库管理及业务需求,将国土资源信息有关土地和矿产类数据库集成整合成满足新要求的数据库,数据库整合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相同业务类型数据库整合(以下简称“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与不同业务类型数据库整合(以下简称“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两种整合对象图示见附录C。

4.1 同类型数据库

a) 整合对象

不同行政区划级别(县、市(地)、省、国家)或不同比例尺的国土资源单一业务类型的数据库。如县、市(地)、省、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整合,县、市(地)、省、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整合等。整合对象的数据特点如下:

1) 数据尺度不同,即包含县、市(地)、省、国家级各级尺度或不同比例尺数据;

2) 业务类型相同,即同为土地、矿产中某一类业务数据。如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等。

b) 整合目标

将各行政区划级别(县、市(地)、省、国家)分散的数据库,按一定的规则要求和各级(县、市(地)、省、国家)微观或至宏观管理与应用的需要,组织在一起,形成县、地(市)、省、国家规范统一的同一业务类型数据库体系,达到县、市(地)、省、国家级数据互通互连,资源共享。

3

4.2 不同类型数据库

a)

整合对象

同一行政区划级别(县、市(地)、省、国家)的国土资源两个或多个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库。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之间的整合;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与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整合等。整合对象的数据特点如下:

1) 数据尺度相同,即同一行政等级的数据库,或者比例尺相同或相近的数据库;

2) 业务类型多样,即包含土地、矿产各类数据;

3) 空间范围相同,即空间地理范围为某一行政级区划别所辖区域,或某一地理坐标范围。

b)

整合目标

将同一行政区划级别(县、市(地)、省、国家),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集成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管理,保证同一行政管理级别、同一空间范围内,不同类型国土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基础地理数据等共用数据的唯一,不同种类数据之间可互相叠加、关联分析,以及综合利用,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从而建立业务一体化的国土资源集成数据库。

5 整合原则

5.1 一致性原则

数据整合中的任何术语、要素类型、属性项或字段名称应保持概念和语义的一致,整合过程中采用的规范、规则及方法应保持一致。

5.2 集约性原则

整合数据库符合数据库标准要求,没有或尽量减少数据冗余。

5.3 独立性原则

整合数据库本身应独立于业务应用系统或应用软件,即数据库数据不会因业务应用系统的要求不同而在结构和数据内容上有所改变,数据体中不包含任何依赖于业务应用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内容。

4

5.4 适用性原则

整合数据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能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调用。

5.5 完整性原则

数据整合在总体上应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严格按照数据库标准和GIS技术要求,容纳原有数据库的全部信息,不重不漏。

6 整合内容及程序

6.1 整合内容

a)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不同行政区划级别或不同比例尺数据在物理上按照要素分层存储,并按表1和图2方式进行组织管理。根据整合对象的数据特征以及数据组织形式,重点是不同尺度间数据的协调性,可包括由下级向上级的数据抽取和类型归并,主要内容归纳为数据格式、数学基础、要素分层、属性值表达、矢量数据接边、数字正射影像(DOM)镶嵌、数字高程模型(DEM)拼接等。

表1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数据尺度

存储

方式

国家级尺度

数据

省级尺度

数据

市(地)级尺度

数据

县级尺度

数据

乡(镇)级尺度

数据

国家级

存储

单元

全国辖区

存储

方式

省级

存储

单元

存储

方式

市(地)级

存储

单元

存储

方式

县级

存储

单元

▲ 单个省 △ 单个省

▲ 单个(地)市 ▲ 单个(地)市 △ 单个(地)市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 单个县

注1:△表示分层存储,即在物理存储上数据分层独立存放。

注2:▲表示分层分块存储,即在物理存储上数据分层后按行政区划分块存放。

注3:分层存储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拼接处理,分层分块存储的数据按原数据的组织形式存放,但要进行块间接边处理。

5

1:100万

1:50万

拼接

国家级尺度

全国范围

省级尺度

全国范围

地(市)级尺度

1:10-25万

拼接

根据国家级行政区划范围

全国范围

县级尺度

1:2.5-5拼接

全国范围

乡(镇)级尺度

1:2千-1万

拼接

1:50万

1:10-25万

拼接

1:2.5-5万

拼接

1:2千-1万

拼接

省级尺度

省所辖范围

地(市)级尺度

省所辖范围

县级尺度

省所辖范围

乡(镇)级尺度

根据省级行政辖区范围

地(市)级

尺度

1:10-25万

地(市)所辖范围县级尺度

1:2.5-5万

拼接

地(市)所辖范围乡(镇)级尺度

1:2千-1万

拼接

根据市行政辖区范围

县级

县级尺度 县所辖范围乡(镇)级尺度

1:2.5-5万 1:2千-1万

拼接

根据县行政辖区范围

乡(镇)级尺度

图 2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的数据组织方式

6

b)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不同类型数据库时,不同业务类型数据在相同区域范围的基础地理数据上空间定位,按照要素分层在物理上分层存储,其数据物理组织方式见图3。根据数据库整合对象的数据特征以及数据组织形式,整合的重点是实现空间定位的一致性,主要内容归纳为数据格式、数学基础(含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投影及其参数、比例尺等)、要素分层、属性值表达和实体对象等。

……

……

要素分层存储

同级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土地利用

DB

土地规划

DB

……

矿产规划

DB

……

土地类DB 矿产类DB

基础地理要素

图 3 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

7

6.2 整合程序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应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两者都包括数据库整合准备、数据库整合两个主要阶段,见图4。

待整合数据库

开始

完整性检查

数据检查

一致性检查

返回生产单位

是否满足检查要求

数据库整合准备阶段

制定整合方案

整合方案

是否为同类型

数据库整合

是 否

数据格式转换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

1. 数据完整性

2. 逻辑一致性

3. 空间定位准确度

4. 数据正确性

坐标转换

统一要素分层

统一数学表达

空间数据拼接

数据格式转换

坐标转换

统一要素分层

统一数学表达

实体对象调整

整合后数据库

数据库整合阶段

结束

图4 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程序

8

6.2.1准备阶段

通过研究待整合数据库的建库的工作及技术报告等文档材料,分析待整合数据库的内容、数据格式、数据质量等具体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结合项目的具体要求,最终确定整合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制定数据库整合的实施方案,确定数据组织方式,并部署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a) 数据完整性检查:检查待整合数据库是否完整齐全,具体内容包括:

1) 空间数据是否完整;

① 必选图层是否无丢漏;

② 必填属性数据项是否不为空值。

2) 非空间表格数据是否完整;

3) 元数据内容是否完整,必填项内容是否不为空值;

4) 与数据库相关的技术文档,包括数据库设计方案、工作报告、检查验收报告等是否齐全。

b) 数据一致性检查:

1) 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需要检查各级同类型业务数据库:

① 数据格式是否一致;

数据数学基础是否一致;

③ 可选要素图层内容及分层个数是否相同;

④ 属性表中字段属性表达是否一致;

⑤ 当需要抽取或归并数据从下级向上级整合时,检查下级数据库是否包含需要抽取的类型或数据层,以及类型归并的可操作性。

2) 在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需要检查同级不同业务类型数据库:

① 数据格式是否一致;

数据数学基础是否一致;

③ 要素分层是否与相应数据库标准一致;

④ 属性表中字段属性表达是否一致;

⑤ 不同要素层间实体对象空间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9

6.2.2整合阶段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数据,根据不同整合类型对应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整合处理,具体内容包括:

a)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1) 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

2) 采用重定义或转换方式,统一数学基础;

3) 对同一类型业务数据库的要素图层进行规范化处理;

4) 对同一类型业务数据库中属性表达进行规范化处理;

5) 进行空间数据接边/镶嵌/拼接处理,形成整合目标要求下的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共享数据。

b)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1) 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

2) 采用重定义或者转换方式,统一数学基础;

3) 采用图层冗余处理,保证整合后各类业务数据库中要素图层唯一性;

4) 对不同要素图层上的相同字段属性值的表达进行规范化处理;

5) 依据空间逻辑关系,对不同要素层间实体对象进行调整,形成整合目标要求的相同地理空间范围内、同一行政区划级别下、不同类型业务间的共享数据;

7 整合技术要求及方法

7.1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7.1.1 数据格式

a) 数据格式要求

1) 格式一致性

转换后空间数据格式应与整合成果要求的格式保持一致。

2) 矢量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空间实体无丢失;

② 空间实体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

③ 空间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

④ 不改变实体之间、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

10

3) DO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DOM数据的颜色不失真;

② DOM数据分辨率不降低。

4) DE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格网点的平面坐标应保证正确;

② 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保证正确。

b) 数据格式处理方法

对矢量、DOM和DEM数据格式处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专用数据格式转换工具或软件系统,将原数据格式转换成符合要求的数据格式。

7.1.2 数学基础

a) 数学基础要求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待整合数据库的坐标系、投影及其参数应符合整合数据库规定的数学基础要求。

b) 处理方法

按照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组织方式确定具体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库中数学基础不符合要求的,具体处理方法见表2。

表2 数学基础的规范化处理

内容

大地基准不一致

高程基准不一致

投影不一致

处理方法

转换成一致的大地基准

转换成统一的高程基准

进行投影转换

将整个行政区域范围数据作整体考虑,比较相邻投影带数同一行政区域范围数据投影带不一致

据的经度跨度,将经度跨度相对较小投影带上的数据投影转换到相对较大的投影带上,或另行选择适合该区域范围的投影进行转换。

7.1.3 要素分层

a) 要素分层要求

1) 同级(县、市(地)、省、国家)数据要素分层应相同;

2) 必选图层参考相应数据库标准,并结合数据库整合目标综合确定;

3) 可选图层根据数据库整合目标确定。

11

b) 处理方法

1) 从待整合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要素层作为该级数据库整合基础;

2) 对提取的要素层进行抽取和归并,保证要素层的唯一性。

7.1.4 属性表达

a) 属性表达要求

1) 语义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应保持一致;

2) 属性值表达应保持一致。

b) 处理方法

1) 对语义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属性值表达设定统一的规则和格式;

2) 对不符合属性值表达要求的数据,采用手工修改或自动转换的方式进行修改。

7.1.5 矢量数据接边

矢量数据接边是指把行政界线两侧的同一图形对象不同部分拼接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对象。

7.1.5.1接边要求

a) 接边一致性:

1) 接边后同一数据分层实体图形及属性值应保持一致:

2) 图层内部及图层之间的拓扑关系正确。

b) 接边精度要求:

1) 接边后实体的图面点位误差应符合不同比例尺的误差规定;

2) 接边数据的比例尺不相同时,低精度数据应服从高精度数据;

3) 境界图层应按照勘测定界的行政界线作为接边依据;某级境界与线状地物共线,应以行政区界线为优先级配准线状地物。

7.1.5.2接边处理方法

a) 图形数据:

1) 结点调整。不进行图层合并,以行政辖区范围控制面积为依据,只对接边处的实体进行结点调整。

12

① 相同比例尺之间的数据接边时,接边限差为图上0.4mm,在限差范围内的,若接边处影像清晰,纹理清楚,无重影错位等情况,满足接边要求的,可根据直接根据影像进行接边。若接边处影像不满足接边要求,则根据不同的接边情况,选用不同的接边方法(见表3);在限差范围外的,应重新核实接边处地物数据精度后,使其调整在限差范围内后,再进行接边处理。

表3 相同比例尺接边方法及要求表

接边情况

接边处影像质量满足接边要求

接边处地物

存在错位

接边方法 接边要求

接边处地物与影像上地物保持一致

接边处地物中心线保持一致

1. 接边处具有等同的接边处地物

存在缝隙

采用等同坐标串接边

坐标串

2. 保证接边处逻辑无缝

见附录D.3

示例

线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D.1(1)

面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D.1(2)

线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D.2(1)

面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D.2(2)

1 直接按照影像接边

接边处影像质2 量不满足接边要求

双方各改一半接边

② 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时,应根据不同比例尺的接边限差(图上距离0.4mm)来接边。接边时,在限差内的,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为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及要求见表4。在限差范围外的,应重新核实接边处地物数据精度后,使其调整在限差范围内后,再进行接边处理。

表4 不相同比例尺接边方法及要求表

接边情况 接边方法及要求 示例

1:10000面状地物与1:50000线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E.1(1)

以高精度数据为依据,调整低精度1 接边处地物存在错位 数据,接边后使得接边处两边的要素中心线能保持一致

1:5000面状地物与1:10000线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E.1(2)

1:10000面状地物与1:50000面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E.1(3)

1:5000面状地物与1:10000面状地物接边情况见附录E.1(4)

1:10000与1:50000数据接边情2 接边处地物存在缝隙

以高精度数据为依据,采用等同坐标串接边,使得接边处逻辑无缝

况见附录E.2(1)

1:5000与1:10000数据接边情况见附录E.2(2)

2) 重新建立拓扑。对接边处实体对象进行接边调整后,应重新建立拓扑关系,使接边后各要素层应具有正确的拓扑关系。

b) 属性数据:核实接边处实体属性的一致性,若不一致,根据实地情况进行接边处实

13

体属性值的修改。

7.1.6 数字正射影像镶嵌

a) DOM镶嵌要求

DOM需要在分辨率相同的前提下进行镶嵌,并满足以下要求:

1) 数据完整性:地理覆盖范围应保持完整;

2) 镶嵌接边处无明显的色调突变现象,且相邻图幅接边地物要素应保持无缝拼接;

3) 镶嵌重叠带不出现模糊或重影;

4) 镶嵌后整体影像反差适中,色调均匀,纹理清晰。

b) 处理方法

具体处理方法见表5。

表5 DOM镶嵌的处理方法

内容 处理方法

选择适当的镶嵌位置(可在屏幕上用人工根据其接缝处地物特征用交镶嵌接边处地物色调 互方式选取分割线,也可以用专用的算法自动选取分割线),设置分割线进行镶嵌,保持地物色调的一致性

镶嵌后整体影像色调 对镶嵌后整体影像进行色调均衡处理,直至满足镶嵌要求

7.1.7 数字高程模型拼接

a) DEM拼接要求

1) 数据完整性:地理覆盖范围应保证完整;

2) 接边处不应出现裂隙;

3) 接边处相邻行(列)格网点平面坐标应连续且符合格网间距要求;

4) 接边处相邻行(列)格网点高程应符合地形连续的总体特征。

b) 处理方法

1) 格网间距相同的DEM数据直接进行拼接,删除重叠格网值;

2) 格网间距不相同的DEM数据进行内插处理,可以采用移动曲面拟合法、多面函数法或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并按照DEM数据格式要求,生成空间范围完整的DEM数据。

14

7.2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7.2.1 数据格式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的数据格式要求及对不符合要求的处理方法与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相同,参见7.1.1。

7.2.2 数学基础

a) 数学基础要求

待整合的同级不同类型业务数据库应具有相同的坐标系、投影及其参数。

b) 处理方法

按照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组织方式确定具体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库中数学基础不符合要求的,按表2方法进行处理。

7.2.3 要素分层

a) 要素分层要求

经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的数据库要素图层应具有唯一性,即要素图层应无冗余,相同的要素应保证存放在相同图层中。

b) 处理方法

对各类业务数据库中相同要素图层进行归并,删除重复内容,保留唯一图层,使其满足整合数据库要素图层唯一性要求。如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都有行政区界线层,在整合时,应将反映相同信息的冗余行政区界线层删除,保留唯一的行政区界线层。

7.2.4 属性表达

a) 属性表达要求

1) 语义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应保持唯一,且属性值表达应保持语义一致;

2) 语义不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均应保留,且属性值表达语义一致。

b) 处理方法

1) 对语义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属性代码和属性值表达设定统一的规则和格式,使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保持唯一,同时保持属性值表达的语义一致;

15

2) 对语义不相同的属性项名称和属性代码应按照各自的数据库标准要求分别存放,属性值表达的语义按照各自的数据库标准要求进行表达。

7.2.5 实体对象

a) 实体对象要求

1) 对于不同时点的数据实体对象不应进行调整处理;

2) 各类业务数据库不同要素层间实体对象(点、线、面)的相邻、连接、覆盖、相交、重叠等关系应正确。

b) 处理方法

将待整合各业务数据库中要素层按照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叠加,按照逻辑一致性要求,设定一基准图层,并以此为依据,将其他图层上的实体对象进行相应的点、线、面调整,并对调整后的要素层重新建立拓扑关系,使其满足实体对象逻辑一致性要求。

8 整合成果要求

8.1文件命名要求

具体命名规则参见相关标准。

8.2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整合数据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录B。

9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及评价

9.1成果质量要求

成果质量要求见附录A。

9.2成果质量评定

参照《国土资源基础数据检查验收规范》,依据成果评分规定评定成果的质量等级,不合格成果应修改完善后重新提交评定,直到合格为止。

1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见表A.1。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质量要求

地理覆盖范围无缺失

指空间数据在范围、实空间数据完整性 体、关系以及属性存在和缺失的状况

用于描述数据整合成果的完整程度,包括整合后提交的图、文、数、表

文档数据完整性

提交文档成果是否完整

包括元数据是否提交元数据完整性 和元数据采集信息是否完整

非空间表格数据无缺失

表格数据完整性

主要指数据库中非空间表格数据的完整性

地理覆盖范围无多余

要素分层无多余

要素分层无缺失

实体无多余

实体无缺失

文档数据无缺失

描述

指项目要求的地理覆盖范围的数据无缺失。

如标准中要求必选要素图层为必须保留图层

空间实体表达的完整程度,应按实际情况和标准建立实体,实体无多余和缺失

数据库整合成果中标准要求的各项非空间表格数据内容无缺失。

数据库标准规定数据库内容中的文档数据和任务要求中规定的数据库整合工作文档(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相关说明等)等文档数据无缺失

元数据必填项内容无多余

元数据必填项内容无缺失

数据整合成果中必须包含元数据,且按标准采集元数据各项信息

17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续表1)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要素分层一致性

质量要求

本级(国家/省/地(市)/县级)数据的要素分层应相同

描述

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中,必选图层依据相应标准并结合整合目标选择;可选图层可根据整合目标选择

在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中,各业务数据库中属性值表达应保持语概念一致性

指地理数据集内部结构的一致性程度及其逻

对同一现象或同类现象表达的一致程度。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内容(包括空间特征、专题特征和时间特征),以及拓扑性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格式一致性

提交数据的格式与形式上与标准及项目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要素图层唯一性

各业务数据库中要素图层应无冗属性值表达一致性

数据库属性表中字段属性表达应统一

义一致;各业务数据库中概念相同的属性代码应保持一致

对于同类型数据库整合的同一类型业务数据库属性结构表中字段类型为“char”,同时值域为“非空”的属性值,需要统一规范其表达

在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中,各业务数据库中要素图层应无冗余,余,相同要素图层应保证其唯一性 相同的要素图层应保证其唯一性

文件命名与存储和相关要求和标准保持一致

空间数据格式与相关要求和标准保持一致

非空间表格数据格式与相关要求和标准保持一致

文档数据提交格式与相关要求和标准保持一致

元数据格式与相关要求和标准保持一致

按多级存储方式存储,命名按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文件命名

提交的空间数据格式均为规定格式

提交的非空间表格数据格式为规定格式

提交文档数据以标准要求格式提交,如wps2000、word2000、PDF(矿产资源规划相关文档)等。

如元数据是否全部以XML的格式提交

18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续表2)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质量要求 描述

指地理数据集内不存在悬结点

部结构的一致性程度及其对同一具有几何逻辑关系一条线上不存在重复点

逻 现象或同类现象多边形必须封闭且只有一个标拓扑一致性

的点、线、面拓扑辑 表达的一致程度。关系和逻辑关系的识点

数据整合过程中,点、线、面之间拓扑关系正确

一 包括数据结构、数准确程度

不存在线自相交与多边形自相致 据内容(包括空间交

性 特征、专题特征和其他拓扑关系正确性要求

时间特征),以及拓相邻分幅的同一数点、线、面实体保持一致

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中实体的属性结构保持一致;实体扑性质上的内在接边一致性 据分层实体及属性属性结构保持一致

的属性值应保持一致

一致性

保持一致的程度

属性值保持一致

用于表达实体空间空

位置的数学参数采间

用的准确程度,主定 指空间实体的表数学基础要求 要包括平面坐标系数学基础应保持一致 待整合数据库必须具有相同的数学基础

位 达与实体真实位和高程基准选择,准 置的接近程度

及其投影参数选择确

的正确性等

空间实体位置准确空间实体位置表达度

与真实位置的吻合空间实体位置的精度必须符合整合以后空间实体的位置误差不能超过相应比例尺下程度

相应比例尺下精度要求 规定的误差范围

19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续表3)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质量要求

接边后实体图面点位误差满足不同比例尺下误差要求

贯穿某级境界的线状对象必须在境界上按零误差相接,境界两侧属性要语义一致

非同期调查的相邻同级数据按上空

指空间实体的表达与实体真实位置的接近程度

接边精度

相邻空间数据接边的吻合度

级汇总时的实际情况接边

低精度数据应服从高精度数据

镶嵌接边处无明显的色调突变现象,且相邻图幅接边地物要素应保持无缝接边

接边重叠带不出现模糊或重影

镶嵌后整体影像反差适中,色调均匀,纹理清晰

接边不应出现漏洞,两数字高程模型间相邻行(列)格网点平面坐标应连续且符合格网间距要求,高程应符合地形连续的总体特征,即使出现跳变,符合地貌特征

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DEM数据接边应满足的要求

在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DOM数据接边应满足的要求

在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时,矢量数据接边需要满足的要求

描述

20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续表4)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质量要求 描述

实体无丢失 要求数据后点、线、面实体无缺失和多余

实体位置无偏移 要求转换后实体的位置无偏移

实体几何精度符合要求 要求转换后实体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

定 指空间实体的表在数据转换过程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 要求数据后实体属性内容不丢失

位 达与实体真实位转换精度 中,转换后数据转换后DOM数据波段无丢准 置的接近程度 精度应不丢失

失;转换后DOM数据分辨DOM 数据转换精度要求

率精度不降低

转换后格网点的平面坐标应保证正确;转换后格网DEM数据转换精度要求

点的高程值应保证正确

用于表达或描述整合成果数据的数 准确程度,如空据 间实体的属性、提交的元数据应正 类型表达是否准元数据正确性 对相应的数据集元数据描述应准确

按照各标准中对元数据描述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确 确,元数据、文进行描述

元数据标准》要求填写

性 档数据、非空间表格数据等内容是否正确

21

表 A.1 整合成果质量要求(续表5)

一级质量元素 描述 二级质量元素 描述 质量要求

具体文档内容无缺漏,数据统用于表达或描述整数

合成果数据的准确程度,如空间实体的属性、类型表达是否准确,元数据、文档数据、非空间表格数据等内容是否正确

非空间表格数据正确性

用于表达专题信息的非空间表格数据是否准确

文档数据正确性

提交的文档数据是否正确

计无错误,逻辑清晰

具体文档结构符合相关规范标准

具体文档内容描述准确

非空间表格数据中定性和非计算定量数据应与其真值相一致

非空间表格数据中计算成果应保证正确

描述

按各专题相关标准规范编写文档数据,如农用地分等中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按《农用地分等规程》要求进行编写等

在数据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文档,应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编写,内容描述准确

非空间表格中数据值与真实值的符合度,如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中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是否等于基期储量数据与登记数据之和

非空间表格数据中派生(衍生)数据,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计算

22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整合数据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整合数据成果的内容及格式要求见表B.1。

表 B.1 整合数据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整合成果要求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数据库成果内容

具体要求

同一行政区划级别不同类型业务数据库的数据

①县级:乡镇级尺度县级数据库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②地(市)级:乡镇级尺度、县级尺度、地(市)级尺度地(市)级数据库;

③省级:乡镇级尺度、县级尺度、地(市)级尺度、省级尺度省级数据库;

④国家级:乡镇级尺度、县级尺度、地(市)级尺度、省级尺度、国家级尺度国家级数据库

数据库整合技术设计方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整合成果的详细说明、省级初文字成果内容 步验收意见。在数据库整合过程中扩展数据库内容的,在“整合成果的详细说明”中要给出详细说明

数据库成果形式

文字成果形式

数据库成果格式

文字成果格式

以光盘介质提交电子数据两份

以纸质介质提交两份,以光盘介质提交电子文档两份

空间数据以及元数据应按照整合要求的规定格式提交

表格数据及文档数据应按照整合要求的规定格式提交

23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整合对象图示

图 C 整合对象图示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土地类DB 矿产类DB

国家级

(矿产、土地)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

矿产规划

……

比例尺

同类型数据库

整合省级

(矿产、土地)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

矿产规划

……

市级

(矿产、土地)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

矿产规划

……

县级

(矿产、土地)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

矿产规划

……

24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相同比例尺下要素接边

D.1直接按照影像接边方法

(1)例1:10000数据库中一条河流水面,如图F.1(A.1),调整线状要素结点位置,直接按照影像接边,见图F.1(A.2)。

依据影像

图D.1(A.1)

接边前

图D.1(A.2)

接边后

(2)例1:10000数据库中一条公路用地,如图D.1(B.1),调整面状要素结点位置,直接按照影像接边见图D.1(B.2)。

依据影像

图D.1(B.1)

接边前

图D.1(B.2)

接边后

25

D.2双方各改一半接边方法

(1)例1:10000数据库中一条线状铁路用地,如图D.2(A.1),调整线状要素结点位置,两线状要素各改一半进行接边,见图D.2(A.2)。

双方各改一半

图D.2(A.1)

接边后

图D.2(A.2)

接边后

(2)例1:10000数据库中面状沟渠,如图D.2(B.1),调整面状要素结点位置,两面状要素各改一半进行接边,接边后两面状要素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如图D.2(B.2)所示。

中心线

双方各改一半

中心线

图D.2(B.1)

接边前

图D.2(B.2)

接边后

26

D.3采用等同坐标串接边方法

例一水浇地图斑在县A(1:10000数据库)与县B(1:10000数据库)接边处存在间隙,见图F.D(A)所示,接边时,县A与县B均以6组等同坐标串P1、P2、P3、P4、P5、P6进行接边,接边后见图D.3(B)所示。

图D.3(A)接边前

图D.3(B)接边后

27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不同比例尺下要素接边

E.1 接边处地物要素错位情况

(1)1:10000面状要素与1:50000线状要素接边

例宽为50米的河流水面,在1:10000数据库中为面状要素,在1:50000数据库中为线状要素,如图E.1(A.1)所示,接边时,以1:10000面状要素为依据,调整1:50000线状要素,使得接边后面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如图E.1(B.1)所示。

面状要素中心线

1:5万线状要素

1:1万面状要素

图E.1(A.1)接边前

面状要素中心线

1:5万线状要素

1:1万面状要素

图E.1(B.1)接边后

28

(2)1:5000面状要素与1:10000线状要素接边

例宽为12米的公路用地,在1:5000数据库中为面状要素,在1:10000数据库中为线状要素,如图E.1(A.2)所示,接边时,以1:5000面状要素为依据,调整1:10000线状要素,使得接边后面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如图E.1(B.2)所示。

1:1万线状要素

1:5千面状要素

面状要素中心线

图E.1(A.2)接边前

1:1万线状要素

1:5千面状要素

面状要素中心线

图E.1(B.2)接边后

29

(3)1:10000面状要素与1:50000面状要素接边

例某一河流水面在1:10000数据库和1:50000数据库中均为面状要素,如图E.1(A.3)所示,接边时,以1:10000面状要素为依据,调整1:50000面状要素,使得接边后两面状要素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如图E.1(B.3)所示。

1:5万面状要素中心线

1:1万面状要素

中心线

图E.1(A.3)接边前

1:5万面状要素中心线

1:1万面状要素

中心线

图E.1(B.3)接边后

30

(4)1:10000面状要素与1:5000面状要素接边

例某一公路用地在1:10000数据库与1:5000数据库中为面状要素,如图E.1(A.4)所示,接边时,以1:5000面状要素为依据,调整1:10000面状要素,使得接边后两面状要素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如图E.1(B.4)所示。

1:1万面状要素中心线

1:5千面状要素

中心线

图E.1(A.4)接边前

1:1万面状要素中心线

1:5千面状要素

中心线

图E.1(B.4)接边后

31

E.2 接边处地物要素存在缝隙情况

(1)例某一有林地的地类界线在县A(1:10000数据库)与县B(1:50000数据库)接边处存在间隙,见图E.2(A.1)所示, 1:10000数据库中该林地图斑在接边处有6组坐标串(A1、A2、A3、A4、A5、A6),而1:50000数据库中该林地图斑在接边处只有3组坐标串(B1、B2、B3)、,该有林地的地类界线进行接边时,采用高精度数据为依据,即采用县A(1:10000数据库)的6组坐标串(A1、A2、A3、A4、A5、A6)进行接边,接边后见图E.3(B.1)所示。

图E.2(A.1)接边前

图E.2(B.1)接边后

32

(2)例某一果园的地类界线在县A(1:5000数据库)与县B(1:10000数据库)接边处存在间隙,见图E.2(A.2)所示, 1:5000数据库中该林地图斑在接边处有6组坐标串(A1、A2、A3、A4、A5、A6),而1:10000数据库中该林地图斑在接边处只有3组坐标串(B1、B2、B3)、,该林地的地类界线进行接边时,采用高精度数据为依据,即采用县A(1:5000数据库)的6组坐标串(A1、A2、A3、A4、A5、A6)进行接边,接边后见图E.3(B.2)所示。

图E.2(A.2)接边前

图E.2(B.2)接边后

33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库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实例

F.1 整合对象

各级(县、地(市) 、省、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F.2 整合类型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F.3 整合内容

数据格式、数学基础、要素分层、属性值表达、矢量数据接边。

F.4 整合程序与方法

F.4.1 准备阶段

F.4.1.1 数据源检查

D.4.1.1.1 数据完整性检查

a) 检查空间数据是否完整:

1) 检查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的行政区、行政界线、行政区注记、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土地利用要素注记、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分区注记、基本农田保护、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这些必选图层是否无丢漏;

2) 检查以上要素层中的必填属性数据项是否没有空值。

b) 参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检查非空间表格数据是否完整;

c) 参照《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检查元数据内容是否完整,必填项内容是否不为空值;

d) 检查与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工作报告、检查验收报告是否齐全。

F.4.1.1.2 数据一致性检查

a) 检查待整合的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否一致;

34

b) 检查待整合的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数据数学基础是否一致;

c) 检查待整合的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可选要素图层个数是否相同;

d) 检查待整合的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属性表中字段属性表达是否一致。

F.4.1.2 确定整合目标、数据组织方式

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数据组织方式如表D.1所示。

表F.6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各行政管理级别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数据尺度 比例尺

存储方式

省级尺度数据

市级尺度数据

县级尺度数据

1:500 000

1:100 000

1:50 000

1:10 000

省级

存储单元

单个省

单个(地)市

单个(地)市

单个县

存储方式

市级

存储单元

单个(地)市

单个(地)市

单个县

注1:△表示分层存储,即在物理存储上数据分层独立存放,并对每层数据建立拓扑关系。

注2:▲表示分层分块存储,即在物理存储上数据分层后按行政区划分块存放,并对每块数据建立拓扑关系。

注3:分层存储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拼接处理,分层分块存储的数据按原数据的组织形式存放。

注4:各级尺度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比例尺范围进行调整。

F.4.1.3 制定整合实施方案

依据上述检查结果制定整合实施方案。

F.4.2 整合阶段

对不满足要求的数据,根据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对应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整合处理,具体内容包括:

a)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要求为VCT格式,若待整合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数据格式不符合要求,则通过专用数据转换工具或软件系统,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数据格式转换成VCT格式,转换后需满足一下要求:

1) 空间实体无丢失;

2) 空间实体位置无偏移;

35

3) 空间实体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

4) 空间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

b) 数学基础

按照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组织方式确定具体的数学基础:

1) 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1:2 000标准分幅图按1.5°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1:5 000、1:10 000标准分幅图按3°分带。

2) 市级、省级、国家级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用“西安80大地基准面”,“经纬度坐标”。

若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数据的数学基础不符合要求,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1) 若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没有数学基础,则按照上述数学基础要求进行定义;

2) 若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数学基础不符合上述要求,则通过坐标转换、投影变换等方式将其转换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数学基础。

c) 要素分层

1) 从待整合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查找出可选图层数最多的要素层作为该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整合成果最终的要素分层;

2) 以确定的最终要素分层为依据,将该级所辖范围内所有下级待整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要素分层统一,若没有该可选图层,必须重新建立,但其内容允许为空。

经处理过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要素分层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 本级(县/地(市)/省/国家级)数据的要素分层应相同;

2) 要素分层应遵循“包容性”原则,即以本级(县/地(市)/省/国家级)数据库最终分层以待整合的下级数据库中必选图层(约束条件值为M)与最全的可选图层(约束条件值为O)的总集合为准。

d) 属性值表达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属性结构表中字段类型为“char”,同时值域为“非空”的属性值,统一规范其表达形式,如表F.2所示。

36

表F.7 同类型数据库整合数据物理组织方式

字段类型 属性字段

行政区划名称

旅游资源名称

基础设施名称

名称类

主要矿产储藏区名称

蓄洪、滞洪区名称

地质灾害名称

生态环境建设名称

重点建设项目名称

要素代码

依据项目的批复文件

依据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依据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按有关部门规定,并使用全称

处理方法

统一为“×××(村/乡、镇/县/市/省)”

行政区划代码

图斑号

地类代码

地物编号

编号类

旅游资源编号

基础设施编号

主要矿产储藏区编号

蓄洪、滞洪区编号

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号

土地用途分区代码

土地用途分区编号

基本农田保护编号

土地整理编号

面积

用地面积

占用耕地面积

数值类

基期年_面积

近期年_面积

规划目标年_面积

调整至地类面积

建设年限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规定的编号规则,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

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

e) 矢量数据接边

市级相关部门要组织所辖范围内县进行接边,省级相关部门要组织所辖范围内市进行接边,各省之间也要进行接边。

具体处理方法见表F.3。

37

表F.8 矢量数据接边的处理方法

内容

接边处实体的衔接

接边处实体所对应的属性的衔接

处理方法

在满足接边精度的基础上,为实体设定相应的权重进行合并和分割,对于行政界线要以民政勘界成果为基础进行接边

为不同类型实体所对应的属性设定相应的权重进行合并和分割

接边处理后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接边一致性:接边后数据同一数据分层实体及属性应保持一致:

① 属性结构保持一致;

② 属性值保持一致;

2) 矢量数据完整性:

① 接边后数据地理范围覆盖应保证完整;

② 接边后数据要素分层应保证完整。

3) 拓扑一致性:

① 不存在悬结点;

② 一条线上不存在重复点;

③ 多边形必须封闭,且只有一个标识点;

④ 不存在线自相交与多边形自相交;

⑤ 不同图层间的相邻、连接、覆盖、相交、重叠等关系应正确;

⑥ 其他拓扑关系正确性要求。

4) 接边精度要求:

① 接边后实体的图面点位误差应满足不同比例尺下的误差要求;

② 接边数据比例尺不相同时,低精度数据必须服从高精度数据;

③ 行政界线接边要以民政勘界成果为基础,要求边界不重不漏;

④ 某级境界与单线线状地物共线,必须以单线线状地物为优先级配准境界。

F.4.3 整合成果汇交要求

F.4.3.1 文件命名要求

对空间数据各要素图层的命名方式采用“专业代码”+“业务代码”+“年代时间”+“县行政区划代码”+“图层字段名称”+ “VCT后缀名”。如:2003E2006000000土地用途分区.

VCT。

38

对文档数据的命名方式采用“专业代码”+“业务代码”+“年代时间”+“县行政区划代码”+“文档名称”+ “doc后缀名”,如:2003E2006000000专项规划报告.doc。

对元数据的命名方式采用“专业代码”+“业务代码”+“年代时间”+“县行政区划代码”+“meta”+“mdb后缀名”,如:2003E2006000000meta. mdb。

对非空间表格数据的命名方式采用“专业代码”+“业务代码”+“年代时间”+“县行政区划代码”+“meta”+“mdb后缀名”,如:2003E2006000000Tables. Mdb,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表中包括7个标准要求的非空间数据表格。

F.4.3.2 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表F.10列出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整合工作需要上交的成果内容及格式。

表F.9成果内容及格式要求

成果内容

1:1万县级规划空间数据

格式 备注

每地物类一个文件,分层、命名、属性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地物类一个文件,分层、命名、属性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地物类一个文件,分层、命名、属性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地物类一个文件,分层、命名、属性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地物类一个文件,分层、命名、属性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套数据一个Access类型的.mdb文件,命名方式见本文非空间表格数据 Access2000 档成果提交形式部分,每个表格存储为.mdb文件中的一个表。表格数量、结构、名称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元数据 XML

每套数据一个XML文件,命名方式见本文档成果提交形式部分,元数据表名和结构遵照规划数据库标准。

每套数据对应多个文档,文档数量及命名规则遵照规划数文档数据 Word2000

据库标准。

此外,还需附加整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预检报告、整合成果详细说明、省级初步验收意见。

注:表中“规划数据库标准”指《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VCT

VCT

VCT

VCT

VCT

1:5万县级规划空间数据

1:10万市级规划空间数据

1:50万省级规划空间数据

1:100万国家级规划空间数据

F.4.3.3组织形式要求

整合成果的电子数据以文件夹分类存放。本级(地(市)、省、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整合成果全部放入一个根文件夹内,该级不同比例尺下的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以及表格成果分别放入第二级文件夹内,二级以下按照情况设置。下面是以省为例,省内各县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整合成果的存放:

39

省内各县不拼合成为整体的数据组织,总体目录结构如图F.1所示:

图F.1 各县成果总体目录结构图

包含目录及文件的细节目录结构如图F.2所示:

××省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2003E(年代4位)m省行政区.E00

├─2003G(年代4位)m省行政区.E00

├─××省1:1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 ├─××省××市1:1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 │

│ └─××市××县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 │

│ ├─文档数据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专项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专题研究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说明.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复垦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开发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整理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基本农田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数据整合工作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数据整合技术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数据整合预检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整合成果的详细说明.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报告.doc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省级初步验收意见.doc

│ │

│ ├─空间数据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主要矿产储藏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乡行政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县行政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活动注记.E00

4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利用要素注记.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复垦.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开发.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整理.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用途分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土地用途分区注记.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地类图斑.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地质灾害易发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基本农田保护.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村行政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点状基础设施.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点状建设项目.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点状旅游资源.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环境要素注记.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现状旅游资源.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生态环境建设.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等高线.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线状地物.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线状基础设施.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线状建设项目.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蓄洪、滞洪区.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行政区注记.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行政界线.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零星地类.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面状基础设施.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面状建设项目.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面状旅游资源.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风景旅游资源.E00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高程点.E00

│ │

│ ├─表格数据

│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

│ │ FNJSTD表

│ │ KZF表

│ │ ZDJSXM表

│ │ FQMJ表

│ │ YDPH表

│ │ GDPH表

│ │ JGTZ表

│ │

│ └─元数据

│ └─2003E(年代4位)(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

│ 核心元数据表

│ 标识信息表

41

│ 质量信息表

│ 空间参考信息表

│ 内容信息表

│ 分发信息表

│ 联系信息表

图F.2各县成果细节目录结构图

42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库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实例

G.1 整合对象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G.2 整合类型

不同类型数据库整合。

G.3 整合内容

数据格式、数学基础、要素分层、属性值表达、实体对象。

G.4 整合程序与方法

G.4.1 准备阶段

G.4.1.1 数据源检查

G.4.1.1.1 数据完整性检查

a) 检查空间数据是否完整:

1) 检查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行政区、行政区界线、坡度图、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的行政区、行政界线、行政区注记、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土地利用要素注记、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分区注记、基本农田保护、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这些必选图层是否无丢漏;

2) 检查以上要素层中的必填属性数据项是否没有空值。

b)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检查非空间表格数据是否完整;

c) 参照《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检查元数据内容是否完整,必填项内容是否不为空值;

d) 检查与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工作报告、检查验收报告是否齐全。

43


本文标签: 数据 数据库 整合 要求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