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timeouts翻译)
龙源期刊网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多维认知研究
作者:林军
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1期
语言符号象似性一直是哲学、符号学、语言学界等领域争论的话题。它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进行了质疑和挑战,从而为认知语言学的纵深研究扩宽了认知维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和语篇象似性进行多维认知研究,旨在表明语言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在不同的语言表征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现代语言学开山鼻祖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对哲学、符号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扩宽了新的空间。他提出的语言“能指”和“所指”任意关系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语言符号学界的头等大事,引发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争论,但终究因索绪尔的巨大影响,未能打破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学说。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功能主义,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受到空前的质疑和非难。这一挑战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学者,他们认为在现实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是对世界的认知加工,语言与世界两者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的任意性和语言的认知形式是象似性关系。这一象似性不仅指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主要指语言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王寅,2001)。语言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是世界认知和人类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符号系统。基于此,认知语言学者认为语言具有普遍性,但更注重语言象似性。
从某种意义上,语言的内在结构能够反映人类语言的经验结构,国外许多学者(Haiman,1985)、Fischer and Nanny(2001)等分别从语言象似性的同构和动因以及从语言的形式来模仿语言的意义。我国学者沈家煊、胡壮麟、朱永生等对语言符号象似性也做了不少论著,他们的观点从语言哲学意义上来说与语言符号象似性大致相通。
一、多维词汇的象似性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根据Householder的统计,9%的英语词汇具有完全任意性。由此可知,在词汇表层,语言基本具有较高程度的象似性。词汇表层与事物之间具有这种或那种的内在关系,这种与客观世界建立的概念关系总是相邻出现。它们主要表现在词汇的语音象似性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比如模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汇:moo、miao、murmur等。直接用声音代表事物的词汇有cuckoo(杜鹃)、butubutu(摩托车)bang(猛敲),boom(隆隆声),ping(乒声)、cling(叮当声)等。还有一些词汇直接体现音到音,比如表示“令人感到不高兴的声音 ” 用“gr”表示的有:groan,grin等。声音到光线用词缀“fl-”表示有:flare,flame,flash等。用声音表示运动的有:slope,slip,sleek等。根据数量象似性原则,有些名词加上数量前缀表示数量的自然属性,比如:millibar,milligram,monogamy,monoglot,decagon,decalogue,triangle,sextan,hexapod,pentagon等。此外,根据语言的内在规律,词的序列能够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词的排序反映人的思维观念和文化观念,有学者将这种语言现象称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多维认知研究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free/1704375488h45677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