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banner模板网站)

永不消逝的经典

——评《乱世佳人》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09级师本四班 欧佳莉 090101438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一出版.便风靡全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飘》获得空前的成功。而敏锐的影视导演们从小说一出版便认识到改编成电影的艺术价值。他们潜心探索,执着求新,历经三年,轮流执导,耗资400多万美元,于1939年拍摄成功,使电影《乱世佳人》举问鼎第12届奥斯卡的8项金像奖,轰动了世界影坛。

在《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无论是画面的色彩、线条还是剧情发展和影片叙事,在当时世界可以算是一流的水平。影片以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调.豪华的场景,细腻的心理刻画,典型的艺术细节呈现和男女主角珠联璧合的完美演绎.给了人们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使之与小说《飘》各得其妙、相映成辉,成为电影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下面我将从主题、结构、人物、场景、影像、声音、剪辑、蒙太奇与长镜头八个方面对《乱世佳人》进行分析。

一、主题

《乱世佳人》的成功,首先在于制片人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制作脚本。《乱世佳人》改编自畅销小说《飘》,主要讲述了美丽动人却又高傲任性的斯嘉丽追寻真爱的历程,以及为保卫自己的家园— — 塔拉庄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作者以她的家乡佐治亚州为故事背景,以同情黑奴的南方农奴主观点描述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南方家族的兴衰经历。尤其是以一种对“随风而逝”的文明的眷念和感伤的情凋,真实地描写出南方奴隶主文明在北方资本主义文明面前的一败涂地的史实,因而具有了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艺术史诗品味。

除此之外,本片还很好的表现了“美国精神”。何谓“美国精神”?我认为,“美国精神”就是顺境中奋斗不息,逆境中坚强不屈。简言之,“美国精神”就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是“美国精神”的最好注解。而斯嘉丽这一形象,就是这一精神的表现。

二、结构

《乱世佳人》是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发展史上一颗最闪亮的艺术明珠,是好莱坞情节剧电影艺术的集大成者。这部长达220分钟的史诗性影片,以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宏大的叙述结构展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与必然的历史趋势。影片严格按照传统的戏剧式结构,运用单线索的叙述方式,以主人公斯嘉丽与几个男人的纠葛和她的几次婚姻变化为叙事主体,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浪漫史诗,既直接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又间接折射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另外,影片在情节发展上十分注重各种戏剧性矛盾的展示和戏剧性情境的营造: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矛盾、南方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爱情纠葛的矛盾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等等。特别是悬念的设置,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叙事角度方面,本片也是独具匠心。其编导在全面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去发现表现战争的独特角度,通过影片复杂多变的情节展示和人物多重性格的塑造,揭示了战争的性质:其残酷性和灾难性对于战争的双方都是无可避免的,它最终导致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和绝望、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影片的叙述角度主要以斯嘉丽以及家庭的种种遭遇为叙事中心,来展现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编导把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作为文化背景,表现战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现人的命运。人物的悲剧不仅是性格的悲剧,而且是历史和时代的悲剧。

三、人物

(一)斯嘉丽的性格形象

主人公斯嘉丽是个任性而又傲慢的奴隶主庄园的小姐,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是那么坚贞地爱着艾希礼,尽管一次次遭到拒绝,可她还是天真而固执地祈求艾希礼的爱。直到韩媚兰死后,艾希礼的一席肺腑之言,才使她猛省, 自己的追求是多么的天真和可笑。不可否认,斯嘉丽的爱是真诚的, 但又是不切实际的;她的爱是持久的, 但也是固执的。正因为如此,斯嘉丽性格中的执著、自信和敢于追求的个性风格才表露无遗。无论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酒会上,还是在战争的恐惧中,以及在战后的贫困情况下,观众都可以看到斯嘉丽那种复杂的个性特征。在奴隶主庄园娇生惯养长大的斯嘉丽,只是在饱受饥饿后,身上恶的种子才无限茁长,变得凶狠、贪婪,为了钱不顾一切。正如白瑞德对斯嘉丽所说的,“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俩太相象了。我们都是叛逆者, 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决不虚伪。” 可以说,斯嘉丽两次不幸的婚姻,也是出于她这种个性风格。在影片的最后,她望着白瑞德的离去,痛苦但不祈求,心里喊着 “希望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端。” 这也正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斯嘉丽作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其主要的内核是美国民族的精神象征,是西方传奇故事中真正英雄的写照。斯嘉丽是位聪明、热情、坚毅的女强人,无论在任何逆境中,或者是在孤立无援的任何时刻,都体现出一种执著的信念和坚忍不拔勇气。斯嘉丽身上所展现的这种英雄气质,凝聚着人们的希冀和理想,集中体现了西方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行为模式,不仅激活了他们的生命活力,而且代表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方向。斯嘉丽的人格和人生策略,凝聚了美国历史和精神的文化积淀,折射了历代美国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追求。因此,由斯嘉丽这一人物活动所展示的美国民族的群体个性,成为西方以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进取精神为特:正的创作路向。在斯嘉丽身上所具备的坚强不屈、个人奋斗,以及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个性特征,正是美国民族普遍具有的心理素质。

(二)“斯嘉丽”的外部形象

斯嘉丽的扮演者费雯·丽,她的迷人的容貌、高雅的风格、非凡的气质和精湛的演技,为《乱世佳人》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费雯·丽以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的高超演技征服了观众,她以丰富的面部表情传达出了复杂的心灵世界,观众从她的脸上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斯嘉丽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内涵。例如,当斯嘉丽听说自己心目中的男性偶像艾希礼将要与媚兰结婚时,她的脸色突然大变,十分美丽动人的眼睛也停止了转动。可是,斯嘉丽在媚兰的酒宴上却仍然不失风度,一面称赞媚兰并讨好艾希礼,一面却妒火中烧,在庄园聚会中故意卖弄风情,让男士们惊羡、让女士们激愤。她那时而讥讽鄙夷、时而激愤热情、时而傲慢冷漠、时而挑逗勾引的语调,像“一只柴郡猫的笑容,饥饿的眼神发出绿色的光亮“,乃至当查尔斯拿了蛋糕去送给她时,她毫不理睬,推开查尔斯,眼望前方,泪流满面,把因得不到艾希礼而充满绝望和痛苦的表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尽显了“最佳女演员”的演技水平。也可以说,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阐释,都给费雯·丽铺就了表演的空间,而费雯丽也充分利用好了这一个个镜头,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演艺水平。而观众从中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美的欣赏。

四、场景

《乱世佳人》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应该算是亚特兰大大火。特别的是,这个大火中逃难的场景也是《乱世佳人》开拍的第一个镜头。大火烧毁的是影片《金刚》的布景,火势持续数小时,惊动消防员与警察。看过《乱世佳人》的人绝对不会忘记片中的那场烧红了半边天的亚特兰大大火。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一场气势恢宏的大火场面却是十分难得的。

当然,《乱世佳人》中的经典场景绝不止这一个,例如斯嘉丽与父亲并肩站在橡树前的对话场景,也成为日后的一个经典画面。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五、影像

(一)构图

《乱世佳人》的构图也是为人称道的。影片开头就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构图:一棵大树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画面,天空是橘黄的晚霞,夕阳下的篱笆延伸至远方。美得犹如油画一般。画面和主题音乐一起让观众慢慢进入了剧情。接着是一幅幅南方特有的生活图景轮流出现。其中一个场景是大片大片的棉花田里,有着忙碌采棉花的工人的身影。稍后,是一段在摄影棚里拍摄的画面:在橘黄的晚霞里,斯嘉丽与父亲有一段对话,镜头缓缓拉开,父女俩背对观众相依伫立,眺望远方,微风吹动着树虽然自己最先不能理解为何不是斯嘉丽和白瑞德,后来想想也许是因为父亲的话对斯嘉丽影响很大吧,而且片尾也揭示了斯嘉丽对这片土地爱之深切。而她在最后也是因为要守护塔拉庄园,不再是最初的自己了。在她选择塔拉庄园的时候,白瑞德选择离开她,这样的拥有与失去,不是她和白瑞德的完美结局。所以,那画面中的剪影只能是斯嘉丽与父亲了。

这种静止的画面在全片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开始、中场和结尾。虽然背景大致一样,都是被橘黄色霞光浸染了的傍晚的天空,有着那棵大橡树,和延伸至远方的篱笆。可是,细节在于,中场时那颗树已经成了枯树,因为战火烧到了这里,原先的富饶平静都被打乱,在废墟残垣中,生命显得如此脆弱。而在片尾的画面,景物成了真正的衬托,因为枝繁叶茂的树下有了在历经世事后的斯嘉丽一个人等待的背影。这三幅画面每次出现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就是在故事情节进行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质变,观众根据剧情有了新的理解,并在最后才会明白这几幅画面的真正含义。

(二)色彩

《乱世佳人》时代的影坛还是黑白片统治的时代,可是米高梅公司却舍得花重金拍摄了这部彩色片,使得我们在银幕上第一次感受到彩色的南北战争的壮阔画面。可以说如果没有颜色,片中斯嘉丽出场时所穿的数十套各种款式的服装就显示不出惊艳的感觉,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整部影片的史诗气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彩色技术的运用。

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几部彩色电影,《乱世佳人》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震撼也是非常大的。影片主题颜色一开片便是红艳的如火。不论是亚特兰大冲天的红艳火光,还是斯嘉丽在塔拉庄园里干瘪的土地上寻觅食物时那火红火红的夕阳,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是好莱坞黄金时代后期配置的色泽。

(三)特写

特写在《乱世佳人》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特别是对斯嘉丽的面部表情的特写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费雯•丽,她靠特写镜头沟通了演员与角色、角色与观众的心灵感应,让斯嘉丽这个角色与观赏者更为密叼地相连相通。

费雯•丽主要依靠特写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当她从塔尔顿孪生兄弟口中得知艾希礼将与媚兰结婚时,任性、轻浮、美丽动人的而容骤然变色,散射着绿色光芒的大眼睛也停止了转动,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她目瞪口呆。在倍受男人宠爱的包围囤内,出于直觉的斯嘉丽一眼望见艾希礼与媚兰正携手过来,丰富的表情刹那凝固,忧郁的含情脉脉的眼神里充满着失落的惆怅和对艾希礼深深的爱恋。的确,她能以自身的姿色和足够的风骚迷倒所有的男人,艾希礼却是唯一的例外。当狂热的求爱遭到拒绝时,她恼羞成怒,愤怒的五官仿佛难以复位,借砸花瓶以泄不平。当白瑞德突然出现时,斯嘉丽手足无措、尴尬不已,然出于本能,慌乱的神情旋即转为平静,并极力装出富贵高雅,盛气凌人的姿态,费雯•丽以面部表情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内心世界,她的表情如同一面镜子,一面未经装饰的普通的折光镜,令观众在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角色的痛苦与欢乐。电影的表演就是展示,由面部微妙的显示来透视角色的灵魂,使观众在积极发现中陷入一种欣赏美的真切境地。观众从费雯•丽的脸上感受到的不仅是斯嘉丽性格中的特殊内涵,更是一种具有复杂生活烙印的造型美和气质美。

(四)拍摄角度

我记得在斯嘉丽为媚兰到火车站请米笛医生的那一段画面红,采用了镜头的俯拍,出现了这样一个全景:地面上躺着伤兵残将,排列得整整齐齐,他们都在痛苦地呻吟着、哀叫着,他们伸着手,想要得到帮助与救治,但那里缺少医生和护士,缺少太多的救治药物,当斯嘉丽穿梭在他们之间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所有人的渴望都是:救救我!这个俯拍的镜头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让我对于南北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

六、声音

《乱世佳人》的配乐,被列为电影史上最佳配乐之一。当时的配乐方法不同于现代的配乐方法,旋律美而配乐部分较多,曲谱的编写较接近交响乐形式,乐曲与剧中动作的配合没有现在精密,但独立存在的价值较高。例如主题音乐或在电影中你会听到一段十分熟悉的旋律:泰拉的主题音乐。马克思斯坦纳创作的恢弘的交响音乐贯穿影片始终,在斯嘉丽无助迷茫的时候悄悄的从屏幕背后传来,增添了许多感染力。直到今天,《乱世佳人》的原声音乐碟仍有很多人收藏。

七、剪辑

《飘》是部长篇小说,共有63章,30多万字.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死亡的历史故事,以史诗般的规模反映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可是作为电影不可能把每章都表现出来,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剪裁.突出重点,抓住原著的关键情节、主要倾向。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超越。依据《飘》的时间轨迹,《乱世佳人》的导演们精心选拍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战前。《乱世佳人》的导演们抓住原著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塔拉花园和十二棵橡树庄园大野宴,以此表现南方种植园的兴盛和傲慢。通过大野宴上人们对战争狂妄的谈论及巴特所浇的冷水,预示出战争的不可避免,以独特的画面告诉观众.战争是南部奴隶主蓄谋已久、故意挑起的.他们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也为战争必将以南部失败而告终埋下伏笔。

影片拍摄的第二个时期是战中。正如白瑞德所说.以种植园为主的奴隶制经济不堪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一击。影片遵循原著风格,尽管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但是从战场上被送到后方越来越多的伤病员的画面可以感觉到战争的惨烈.从伤病员缺医少药、士兵家属个个恐惧的眼神等一个个镜头中,可以看出南方军队在节节败退,亚特兰大的一场大火,斯佳丽回到了塔拉。富足、奢华、安逸已成为过去.奴隶逃跑了,棉花烧掉了,食物没有了。塔拉成了一片废墟.这和战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影片以塔拉的毁灭来象征整个南的毁灭,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影片拍摄的第三时期是南部的重建。被战争毁灭后的南方经济需要新的经济来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新的南方经济的代表人物斯嘉丽便应运而生。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不择手段抢走妹妹的未婚夫从而成为杂货店的老板的,如何挺着大肚子奔波在去木材厂的路上,如何用卑劣手段雇用犯人榨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奴隶主阶级转化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对她的挣扎、奋斗、巧取豪夺,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在重建南部时再次较量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部重建的历史进程。

八、蒙太奇与长镜头

(一)蒙太奇

《乱世佳人》中运用的得最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可以说是叙事性蒙太奇中的连续式蒙太奇。即一条线索或一个连贯动作的连续出现。。它是影视中最基本的,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叙述方式。 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叙述方式。但连续式蒙太奇缺乏时空及场面突然变 有

时易造成平铺直叙的感觉。但《乱世佳人》的导演却将其运用的十分到位。最经典的还是斯嘉丽与父亲站在橡树之前对话的那个场景,在片中多次出现,让观众的思维在所现之境与当时之景之间跳跃,从而形成一定的思考。除此之外,在橡园里姑娘们要午睡的那个片段,影片中采用画面蒙太奇,从一只沉睡的猫到姑娘们睡觉休息的画面地切换,过渡自然。

(二)长镜头

影片开始不久,就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长镜头:落日的余晖下,郝思嘉与父亲站在一棵大树旁,远望山川田野,意味深长地告诉了斯嘉丽一番话。在温馨的暗红色调下,郝思嘉父亲的话更加表现了他对郝思嘉深沉的爱,凸显了人间的真情,同时也吐露了南方逝去的一种文明的精神—对土地的眷恋。

(三)空镜头

看过《乱世佳人》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里面长达四百余秒的空镜头序片。低角度夕阳,橡树映前,铺红后景,无伴奏男声吟诗般音乐。还有更为重要的画外男声,低回沉稳,背景朗诵:“这里曾经是骑士和棉花的土地,称为老南方。在这个美丽世界的骑士国度,她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其实和淑女,庄园主和奴隶,最后一次的出现,那只有在书中才能见到。如今那只是梦的追忆,一代文明,随风飘逝„„”这诗一样的序言,在小说里是没有的,它无愧最佳剧本改编的声誉,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当今的影视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乱世佳人》是不朽的,令人难忘的。岁月流金,经典无价。随着时间的流逝,斯嘉丽的经典不会“随风消逝”,而其在艺术上的价值,也是将会永远留存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


本文标签: 影片 美国 画面 战争 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