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ayers)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5×2)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 )两种类型。

A.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与未成年人主体

D.单独主体与共同主体

2.犯罪的特殊主体是指( )。

A.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定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

B.法律有特别规定,不需要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

C.只要具备特定的职务或身份就可够成的犯罪主体

D.凡是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犯罪行为而构成的犯罪主体

3.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5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4.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A.预见和辨认 B.理解和控制

C.辨认和控制 D.识别和控制

5.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6.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7.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8.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D.主观内容

9.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应当预见 B.可能预见

C.明知 D.已经预见

10.刑法将犯罪的故意分为( )。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1.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必须负刑事责任

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2.犯罪的直接故意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

A.应当预见并希望发生 B.已经预见并希望发生

C.认识到并希望发生 D.明知并希望发生

1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

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14.我国刑法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无意识犯罪

C.紧急避险 D.意外事件

15.猎人不小心误将树林中的人当作野兽而开枪击毙,猎人的行为( )。

A.是意外事件 B.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杀人罪

C.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杀人罪 D.不构成犯罪

16.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 )。

A.不法侵害行为 B.已经着手的不法侵害行为

C.第三者 D.不法侵害者本人

17.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不符合时间条件要求的,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事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18.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19.实施正当防卫的起因是( )。

A.为了保护合法利益 B.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C.防卫行为没有造成损害 D.有不法侵害行为人存在

20.某甲在正当防卫过程中误将前来制止不法侵害的公安人员当成犯罪分子的同伙加以伤害。甲的行为属于(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21.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 )可能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 B.不能明显小于

C.可以等于 D.必须小于

22.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之一是( )。

A.危害来源 B.实施条件

C.实施目的 D.实施对象

23.李某参与赌博,输给王某5万元,输光后,要抢回这笔钱。王某为了防止钱被抢走,打伤了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

24.紧急避险的对象是( )。

A.危险 B.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C.不法侵害者本人 D.自然灾害

25.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为击中乙。在本可继续开枪杀乙的情况下,甲未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二、多项选择题(15×5)

1.犯罪的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2.不作为的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 ):

A.道德义务 B.自己先前行为带来的义务

C.法律规定的义务 D.职务上要求的义务

E.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

A.犯罪行为 B.犯罪结果

C.犯罪对象 D.犯罪时间

4.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有( )A.放火罪 B.盗窃罪

C.贩毒罪 D.抢劫罪

5.下列选项中,应负刑事责任的有( )

A.盲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已满16周岁的人 D.醉酒的人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行为不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

A.假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事后防卫

。 )

7.我国刑法规定,只能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不法侵害是指( )。

A.犯罪行为 B.严重的违法行为

C.违反道德的行为 D.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8.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可以表现为以下情况:( )。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人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9.紧急避险中的危险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

A.不法侵害行为 B.自然灾害

C.人的生理、病理原因 D.动物的自然侵袭

10.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表现在( )。

A.危险来源不同 B.实施的条件不同

C.造成损害的程度不同 D.实施的对象不同

11.下列选项中不能适用紧急避险的有( )

A.有动物侵袭 B.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要保护自身

C.面临自然力袭击 D.损害另一合法权益,且并非排除危险的唯一方法

12.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13.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有( )

A.实行犯 B.帮助犯

C.主犯 D.胁从犯

1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有( )。

A.都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B.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

C.都会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

D.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

15.甲把白糖当成砒霜投放于乙的食物中,欲杀死乙。乙因胃口不好,将食物给自己的狗吃了。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D.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三 填空题(20×1)

1.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或 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2.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 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5.防卫过当应当 ;但是应当 或者 处罚。

6.对于_ __,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8.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_ _、__ _或者__处罚。

9.刑法中所称首要分子,是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____作用的犯罪分子。

10.二人以上___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___处罚。

11.__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 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12.对犯罪集团的_ _,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1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__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 判断题(20×2)

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

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4.不作为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非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义务 。( )

5.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6.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指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的精神病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 )

7.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8.根据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形成方式,身份可以分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

9.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10.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有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

11.并非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即每个自然人都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而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

12.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 )

13.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14.防卫过当,从其性质上讲,应该是防卫行为,只是超出了防卫的必要限度。()

15.符合限度条件,防卫行为就是正当防卫,反之,就不是正当防卫。( )

16.某日,杜某因琐事将韦某打伤。韦某回家后,找了两个朋友商量对杜某进行报复。次日,韦某和他的两个朋友前往杜某家中将杜某打成重伤。韦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17.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

18.某仓库保管员被两名犯罪分子捆绑在门柱上不能动弹,任凭两个犯罪分子从仓库取走价值2万元的货物。该仓库保管员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19.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强奸后逃离。本案中,对赵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20.罗某被人强迫参加贩卖毒品犯罪,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收入很高,罗某便积极参与,在贩毒集团中起了重要作用。罗某从胁从犯转化为主犯,应按主犯的处罚原则进行处罚。( )

五 名词解释(5×6)

1 犯罪客观方面

2 犯罪故意

3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4 正当防卫

5 紧急避险

6共同犯罪

六 简答题 (5×10)

1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2 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

3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征?

4 正当防卫的条件?

5 犯罪未遂的类型?

七 案例分析(35分)

1 张某,男,35岁。某日晚10时左右,天下着小雨,张驾驶汽车返回车库。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在调头准备倒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压死。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农民,原安排他在车库的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和同车的马,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

问:在本案中,对张某的行为究竟应当如何认定?

2.陈某,男,20岁。1997年12月2日下午,陈某与同学王某等人在课间休息时打球,事后王发现裤子划破,怀疑是陈所为。因此,王某在上课时用雪球打陈某,并向陈某身上吐痰。放学后,王某又和李某追赶殴打陈。第二天下午外出时又遭王某的殴打,嘴被打破。陈因连遭王某等人殴打,一连几天不敢到学校上课,在家中自制尖刀一把。3月8日上午陈携带尖刀一把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同学刘某拉到校外,刘与王某等一伙人又对陈某进行殴打,陈所带尖刀被打落在地,陈拾起尖刀逃跑,刘某一伙人拾起砖头追打陈,将陈的腰部、腿部、脚部打伤,刘某追上前抓住陈后,用砖头猛击陈的头部等处,将陈的头部顶骨打破裂,手部打伤。陈在这种情况下,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用右手持刀乱捅,致刘某胸部、腹部六处受伤,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

问:试分析本案中陈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本文标签: 行为 犯罪 危害 主体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