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confuse什么意思)
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以S市东湖社区为例
摘要: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社区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其治理程度关系到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本文选取S市东湖社区为典型案例,采取案例研究法对社区治理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自治;党建引领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概念
城市社区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他们大多从事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职业,是居民委员会管辖的社区。城市社区治理是为了城市能够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社区内的各方组织依托法律法规和各项行为规范为基础,针对社区内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及治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质,提升社区内居民的凝聚力,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和谐优良的城市氛围。[[1]]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是该社区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辖区驻地单位、物业公司和居民等。[[2]]城市社区治理除了要厘清“谁来治理”的问题,还需要明确“治理什么”的问题。从治理事务来源的角度,可以将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容划分为“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任务和“自下而上”的内生性治理需求。[[3]]“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任务概括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信息传递、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重大任务完成。[[4]]“自下而上”的内生性治理需求,是城市居民基于其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提出的日常小事,如私家小汽车获得了占用公共道路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停放权利,剥夺了行人和老人小孩的权利,“办不好小事,缺少日常生活的公正感,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矛盾”。[[5]]
二、东湖社区治理现状
(一)东湖社区基本情况
东湖社区位于S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为区政府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城市老旧杂居社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内有3条主街道,10余条巷道,有行政企事业单位45家,各类社会组织18个,大型商业购物中心2家,商务酒店4家,幼儿园4所,金融网点6家,市场1个,各类商业门店共计437家,是夷陵区的政治、经济和商贸中心。共有43个居民小区,其中建制小区7个、杂居小区36个,划分为14个网格,社区常住居民6766户13111人,社区工作者21人,社区注册志愿者2213人。社区党委班子成员5人,在各小区下设小区党支部25个、党小组65个,直管党员481人。
(二)社区治理方式
1.党建引领
东湖社区党组织注重和落实党建工作,通过搭建沟通和服务平台,以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与社区各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等实体相互联系、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实现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衔接。一是通过“社区党委+驻社区单位”方式,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加强与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以党建联席会为平台,与辖区40多家单位觉员干部职工开展困难帮扶、文明创建、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等共建活动。二是通过“社区党委+社会组织”方式,以推动和谐社区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满足居民养老服务、兴趣爱好、感情联络、矛盾化解等多样化需求。三是通过“社区党委+社会能人”方式,引导在社区活动中拥有较高公信力、能够为居民排忧解难的社会能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通过“搭台子”的方式,将社会能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如小区党支部、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等,变被动完成“政治式”任务转变为主动“紧贴群众需求式”服务。
2.法治
东湖社区以八五普法为契机,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标准,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了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全民守法,用法,懂法,护法的良好氛围。社区干部,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在源头上消除不和谐因素,提高了发现、控制、化解和处置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同时积极挖掘社区内具有相关行业、专业背景和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了法律志愿服务队,黄队长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更加及时准确的做到了问题早发现、工作早介入、矛盾早化解。
3.德治
东湖社区通过建设社区“德育加油站”,以“生态小公民”“小小党史讲解员”“小小民事调解员”、社区模拟法庭等各类活泼形式,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利用小朋友对家庭成员的带动性,将道德教育的效果延伸至家庭范围。比如,夷陵区东湖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正凤介绍,“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年长的居民不是很配合,于是充分利用‘隔代亲’,通过小朋友去宣传带动小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
4.社区自治
通过创建1+3+N”工作模式,强化党员带头引领作用和社会志愿组织工作理念,创新了社区动员方式,带动居民走出来、聚起来、说出来、议起来。社区依托党员、人大代表活动室,将辖区单位、辖区“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社区律师、社区民警和居民群众等利益相关方全部纳入协商主体,将物业管理服务、环境卫生整治、亮化绿化工程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协商范围,形成了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网格协商、楼栋协商、民主恳谈、民主评议等多种协商形式,有效解决了老旧社区停车难、下水道不通、绿化少、纠纷多等疑难问题。
(三)东湖社区存在的问题
1.治理主体凝聚力不强
“大党委”工作机制建立后,联系该社区8家单位并未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近 500 名下沉社区的在职党员报道后,未精准分工认领岗位,大部分仍处于工作在单位生活在单位,与社区党组织“脱钩”状态,党员“优势资源”力量闲置,以党员先进性为核心,以社区为单元,以网格为延伸的神经末梢尚未完全打通。在合作治理过程中,社区居委会较其他主体拥有更多资源和主导权,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主体更多地是听从社区居委会指挥参与社区治理,被动完成任务,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
2.社区过度“行政化”,服务性不足
社区工作以行政事务居多,具体事务涉及10多个领域200多项具体工作,大多借助行政手段和部门力量完成。面对不同上级部门安排的繁杂工作,时常出现分身乏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行政化较为突出,没有精力联系小区、服务群众。一名社区干部反映,她本人负责便民服务大厅,接待任务重、各类材料多,大多时间均在处理行政性事务,平时基本没时间对接小区、入户走访,其他社区干部情况也一样。在面对具体社会事务时,难度大、质疑多,或法无授权而师出无名,或专业欠缺而有心无力。
3.居民多样性需求未能充分满足,“最后一公里”延伸不到位
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退休人员的增加,社区居民诉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社区有限的服务与群众个性的需求矛盾不断显现。社区二胎三胎家庭、精神病人、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精细化服务尚未充分体现。社会能人资源未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经济资源未有效整合,想办事无资金,要办事无方向,将服务延伸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不通畅,解决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对优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建议
(一)凝聚各方力量
1.建立共同准则,增强责任意识
通过定立制度明确和厘清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责任分工,避免因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治理失灵问题。一是通过制度明确社区治理责任主体,避免社区治理主
体单一化和治理实践无人参与的现象,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二是通过制度明确治理主体的责任范围,明确哪些事情是党政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社会组织、市场和公众必须做的。三是通过制度明确治理主体履责行动要求,通过制订工作机制和行动方案明确履责的程序与步骤,从而做到及时反应、及时处置、及时满足群众需求。
2.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深入交流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主要框架是基于民主平等、知识共享、充分交流和科学决策的精神。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的协商会议,参与者不分等级,围坐在圆桌旁,所有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会议,运作模式侧重于良好的信息处理、有效的反馈和全息沟通。在政府或者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多元合作机制,通过圆桌会议这样的沟通平台来促进多元主体的深入交流,同时发现各治理主体中的“领导者”,并利用他的魅力和影响力来增强多元主体的社区参与,缩短沟通距离,增加互动频率,以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完善社区“大党委”机制,增强党员带头作用
建立社区“大党委”常态化运行工作体系,落实季度例会、专人报到等共驻共建要求,做好由功能性党支部向实体党支部的转变和提升。建立党员信息台账、加强信息填报,根据工作需要共享信息内容,将工作任务与专业能力、时间安排、个人意愿相结合,做到党员资源利用率高效化,激发党员主观能动性。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效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根本标准,治理主体参与评分,引导党员参与社区工作、服务群众,注重从社区治理工作一线识别干部、培养人才,工作突出的可优先作为各类评先表模推荐人选。
(二)优化行政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效
1.减少社区行政负担
认真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社区行政事务专项清单,区直部门建立工作队、应急队,确定专人对接社区专项事务。完善社区考评机制,
以服务群众质效、居民满意度作为考评重点,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对考核项目、指标加以审核,将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内容加以改进,避免政府部门将自身行政工作转移到社区考核内容之中,做到合理、公正的考评。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全“一网通办”的工作机制,尽可能通过线上处理各项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2.加大保障力度
争取政策倾斜、部门支持、资源投入等综合保障,通过项目资金奖励、公益收入支持、社会筹集等多渠道保障经费。物业管理部门研究政策,突破小区业委会设立对公账户障碍,协助小区业委会政策使用公共收益资金。实施小区党组织负责人党建津贴以及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通讯费、误工补贴制度,以适当待遇留人,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新建、购买、租赁、改造、置换等方式,提升社区办公场所“五务合一”标准规范,落实物业小区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
3.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优化人才引进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社区工作,可以通过提高岗位待遇、实行事业编制、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制度等方式引进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和特殊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二是留住人才,根据具体岗位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让基层骨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对于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志愿者队伍,作为社区工作的补充力量,弥补社区工作者人员的专业性不足问题。
(三)以居民为中心,提供精细化服务
1.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表达真实需求
做好社区工作的宣传工作,利用标语、微信群、公众号、宣讲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居民宣传各项政策,增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让其有兴趣参与社区治理。拓宽居民需求表达渠道,通过设立需求征集意见箱、发放问卷、网络留言、入户走访等多渠道了解居民困难和要求。定期召开居民代表
大会,通过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等代表征集居民意见,将居民的不同意见全面收集和讨论。
2.社区活动紧贴居民需求
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将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充实活动内容,比如开展科学育儿理念、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的知识讲座,丰富居民对小朋友的健康护理知识。二是丰富活动方式,通过现场教学、居民互动、技能评比、知识问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将活动更好的开展下去。三是灵活活动载体,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型聚集性活动受到限制,可以将活动拆分为小组活动进行开展,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活动。
3.引入市场机制提供精细化服务
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精细化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相同条件下,优先将社会组织纳入购买服务范围,促使其良性发展,进一步提高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将社区内的各项政策和服务需求在市场上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企业加入社区服务工作中来,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资金优势等多种优势,向居民提供专业性、细致性的服务。采取竞争手段,促进优质社会资源向社区输入,提高社区服务精细化程度,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满足居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6-87.
[[2]] 兰曦雨.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济南市S社区为例[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22.
[[3]] 钱坤.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主体、内容与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02):50-56.
[[4]] 王德福.社区治理现代化:功能定位、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9(7).
[[5]] 潘维.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J].人民论坛,2014(13):44-48.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以S市东湖社区为例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3192740h44169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