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16

自大型语言模型(LLM)爆发至今,已历经一年的时间洗礼,其在企业端(B端)的应用如同飓风般席卷了多个产业链,包括新媒体、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乃至编程领域,引领了一场场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变革。然而,反观消费者端(C端),AI尚未催生出万众瞩目的“王炸级”应用,这不禁让众多企业与个人纷纷探寻,AI在C端市场的引爆点究竟隐藏于何方。

作为一名深耕AI领域的产品经理,今日我将依托AI应用层的核心竞争力,融合市场主流应用案例,并融入个人独到见解,深入剖析AI技术究竟如何悄然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它未来可能带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一同揭开AI赋能C端世界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真正价值所在。

1.AI 真正的革新性能力是什么?

小爱同学,大家都了解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让小爱同学给我们播放音乐,控制电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场景一:

我们直接向小爱同学发出指令「小爱同学,我有点热」,此时小爱同学会说「你可以去医院看看」

——他认为我们可能生病发烧了

场景二:

我们发出指令「小爱同学,开一下空调」,此时小爱同学会帮我们打开空调

然后我们接着说「小爱同学,我有点热」,此时小爱同学会说「你可以去医院看看」

——他依旧认为我们可能是生病发烧了

然而如果我们对 LLM 发出相同的指令,场景二返回的结果将会是「我帮你把空调温度调低」

PS :想要了解的可以看以下链接。

https://kimi.moonshot/share/coufi0avk6g8t9jcsdfg

基于以上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 AI 的出现与过去所有的技术最大的不一样在于

AI 的具有两大革新性能力:

1.基于场景的自然语言理解

2.基于场景判断调度工具

至于我们我们广泛应用的内容生成能力,从当下的内容质量来看,并不具备有效的创新性,对比过去的场景,它仅可以作为一个提效工具,所以我认为这并不属于 AI 的革新性能力

2.当下 AI 的主流应用形式

在当前AI技术的广阔天地中,我们观察到两种主要的应用形态,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Copilot(副驾驶):

这一角色更像是我们的智慧向导或知识导师。它不直接代劳,而是以其深邃的知识储备和精准的分析能力,为我们在特定情境下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蓝图与指引。通过逐步引导,Copilot帮助我们学习如何独立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技能与知识的增长。

Agent(代理人):

则化身为高效的执行者,我们的私人助理。它直接介入问题的解决过程,无需我们的直接操作,便能自动完成任务。Agent凭借其强大的自动化能力,与各种服务或应用无缝对接,确保任务从发起到完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与便捷性。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者的差异,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来展开说明:

场景描述:

你拥有一台Mac电脑,但发现它缺少Windows系统中便捷的剪贴板功能。于是,你决定利用AI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

使用Copilot(副驾驶):

你向“智慧导师(Copilot)”表达了你的需求——为Mac寻找并安装一个类似Windows剪贴板的软件。Copilot随即启动其教学模式,耐心指导你:

  • 推荐了一款适合的剪贴板软件。

  • 详细说明了如何访问特定网站下载该软件。

  • 一步步引导你按照操作说明完成安装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如何独立寻找和安装软件,提升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Agent(代理人):

你向“私人助理(Agent)”明确指示:“请为我的Mac安装一个类似Windows的剪贴板软件。”Agent即刻行动起来,扮演起中间协调者的角色:

  • 自动联系“软件安装大师”服务。

  • 指示该服务为你的Mac查找并下载合适的剪贴板软件。

  • 监督安装过程,确保软件正确无误地安装到你的电脑上。

  • 一旦安装完成,Agent会立即通知你,让你无需任何额外操作即可享受新软件的便利。

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Copilot与Agent在AI应用中的不同定位与价值。Copilot侧重于培养用户的自主能力,而Agent则致力于提供极致的自动化体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入应用与普及。

2.为什么 Agent 会这么快的被应用

在 23 年年底的时候,我还认为短期(可能一年)内,我们主流的产品可能都还是 Copilot 的形式,因为大家对 AI 的结果仍然具有未知的恐惧性。

但是现在 24 年 5 月, Agent 的应用已经席卷了整个 AI 应用的市场。

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要回想一下我们刚刚说的 AI 的核心能力——判断调度。

我们发现其实相对的目前 AI 的「弱小」的生成能力——

比方说在上述的场景中,我们直接让 AI 帮我们生成一个下载软件的执行器,那估计我们反复重试执行几千次这个执行器,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个软件下载成功。

相对来说,开发工程师写的脚本执行器明显是更靠谱的。

所以我们提前开发好下载软件的完整的程序,其实只要发挥 AI 的判断能力,告诉他如果需要下载软件,请将指定的参数按照指定的格式输入到这段程序中并运行,就 OK 了。

在这个过程中 AI 只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调度能力,明白我是要下一个什么软件,搜索到这个软件,在调用程序就可以了。

于是一个满足我们需求的 Agent 就被做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3.当下 AI 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用户需求
**

《中国 AIGC 应用全景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 AIGC 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人民币,当前, B 端产品占据了大模型产品市场 80% 的营收。在 C 端却不温不火。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 AI 产品榜 aicpbAI产品榜·赛道总榜TOP20截止 3 月的赛道总榜数据,除去排名第一通用的聊天机器人,第二的搜索引擎,以及排名十四的浏览器助手,其余的赛道,例如:设计工具,代码生成、写作生成、教育工具等,均是应用 AI 生成能力进行工作效率提升的产品。

可以看出, AI 在当下我们主要的应用就是基于生成能力的工作提效。

对于 B 端用户来说有无数现有的重复但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的工作场景:

用户:一名抖音短视频的视频剧本写手

用户故事地图: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写剧本,通过写作生成的 AI 应用就可以简单的快速大量的生成剧本。

用户:一名互联网软件的程序开发工程师

用户故事地图:每天要从网络找很多通用的代码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代码中,现在通过代码助手类 AI 应用,可以快速的在编辑器中直接生成。

但是 C 端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呢?

我们看拿当下几个王炸级的 C 端应用来看一下他们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抖音

用户故事地图:「作为一个年轻用户,我希望通过抖音快速找到有趣的视频来打发时间。」

满足核心需求:抖音满足了用户的娱乐、社交和自我表达需求。

美团

用户故事地图:「作为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我希望通过美团快速找到附近的餐厅并下单外卖,节省时间。」

满足核心需求:美团满足了用户对便利性、多样性、性价比和安全性的需求。

滴滴

用户故事地图:「作为一个经常加班的职场人士,我需要一个可靠的出行方式,以便在深夜安全回家。」

满足核心需求:滴滴提供了快速、方便、多样化的出行服务,满足了用户的出行需求。

最后:C端产品的AI应该怎么做

B 端用户更关注产品或服务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目标,核心需求是 提效、达标 ;

C 端用户的需求则更倾向于直接的产品或服务体验,核心需求是便利、娱乐。

对于 B 端用户来说,仅仅需要应用 AI 的生成能力就可以对需求进行满足因为他们明确知道自己需要用 AI 来做什么。

但是 C 端用户不一样, C 端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打个比方:

「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本质是「我想要更快的到另一个地方」

在这里我并不想要表达「我们需要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分析需求」

我想要表达的是:C 端用户并不清晰自己的核心需求

所以针对 AI 这个像「电」一样的东西,用户是不知道他能用来做什么的

因此 C 端目前看起来没有什么应用场景。

C 端王炸应用,路在何方

回顾一下全文:

我们先探讨了 AI 的革新性能力究竟是什么:

1.基于场景的自然语言理解 2.基于场景判断调度工具

然后我们我们探讨了 AI 的当前的主流应用形式:

1.Copilot——翻译:副驾驶
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助手、老师,他可以为我们的某个场景情况,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建议,帮助指引我们的行为
2.Agent——翻译:代理人 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管家,他可以直接的帮我们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又聊了 C 端用户的核心需求:

便利、娱乐

显而易见,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直接的得出结论:

如果我们想要做出一个 C 端的好应用,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

找到可以应用 AI 革新性能力的用户需要便利 or 娱乐的场景,并使用 AI 某种应用形式来完成实现这个产品

最近支付宝灰度测试 AI 智能助理,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支付宝的 AI 智能助理集成在首页,提供服务办事型功能,如医疗问诊、查办公积金、买机票、找厕所等,可推荐功能或直连小程序,支持语音和文本输入。

支付宝拥有庞大的遍布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个场景角落的生态应用,但是之前他们都以小程序、功能点等看似集成其实本质是驻在支付宝这个平台的独立应用。

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告诉 AI 每个小程序、功能用途是什么,再分别开放对应的执行器接口给到 API:

那么我们将会得到什么——

早上起床,说一句,「三十分钟后我要打车去上班」,支付宝 AI 小助理就可以调用「滴滴」的接口,帮我们预约好车

中午到了 11 点他就会问我们,中午是不是需要点外卖,点的话吃什么,然后调用「饿了吗」的接口帮我们点好外卖

晚上 6 点下班前又会提前我们打好回家的车

这是多么夸张的一个生活体验

且他完美的满足了我们的结论:

应用 AI 革新性能力,满足用户需要便利的场景,并使用 AI Agent 的形式来实现了这个产品

同样的如果小米的生态在做出一样的产品:

根据我们实时下班时间,结合实时定位,AI 帮我们启动家里提前已经装好食材的电饭煲,到家以后我们就可以美美的享受一顿晚餐了

美团亦不例外,展现了AI在日常生活中的无限潜力:

当周末的闲暇时光召唤着一次短途城市探险,我无需费心筹划,只需将这份期待交给AI助手。它迅速响应,精心策划起我的行程——从推荐热门景点到预订心仪餐厅,再到预订电影票,并为我规划出最优路线。这一切的便捷与舒适,让人不禁遐想,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何等模样,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惬意。

当然,上述例子仅是从生活助理的角度出发,AI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个无限宽广的赛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掘更多可能。

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善用AI的能力,无论是从提升生活便利性还是丰富娱乐体验的角度出发,让AI根据当前场景主动调用那些已成熟的产品与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优化我们的生活体验。

然而,当前一个普遍现象是,许多人手握AI这把强大的“锤子”,却在四处寻找合适的“钉子”,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许,我们应当转变思维,认识到AI并非必须时刻挥舞的利剑,而是我们工具箱中的一张宝贵手牌。正如吴恩达教授所言,AI如同新时代的电力,它无处不在,但并非直接应用于所有场景,而是需要与其他元素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将AI类比为电力的不同应用阶段来思考其盈利模式:从芯片厂商(如英伟达)作为AI的“煤矿”,到模型厂商(如OpenAI)作为“发电厂”,再到模型应用者利用AI创造价值(如同电灯泡照亮生活),乃至AI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如AI代写服务赚取“车票钱”)。当前,我们最为困惑的或许是如何在模型应用的层面找到盈利的突破口,但这并非无解之谜。

关键在于,我们要深刻理解AI的能力边界,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在合适的需求场景中,精准地打出AI这张牌,而非强求为AI寻找特定的应用场景。简而言之,不是为“锤子”找“钉子”,而是为“钉子”寻找最合适的“锤子”。如此,我们方能在AI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实现价值创造与盈利增长。

那么,如何系统的去学习大模型LLM?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解答大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各种整理和分享。

但苦于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很多互联网行业朋友无法获得正确的资料得到学习提升,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所有资料 ⚡️ ,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 《LLM大模型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扫码获取~

篇幅有限,部分资料如下:
👉LLM大模型学习指南+路线汇总👈

💥大模型入门要点,扫盲必看!

💥既然要系统的学习大模型,那么学习路线是必不可少的,这份路线能帮助你快速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模型入门实战训练👈

💥光学理论是没用的,要学会跟着一起做,要动手实操,才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时候可以搞点实战案例来学习。

👉国内企业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

💥《中国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集》 收录了52个优秀的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金融、医疗、教育、交通、制造等众多领域,无论是对于大模型技术的研究者,还是对于希望了解大模型技术在实际业务中如何应用的业内人士,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文末领取)

💥《2024大模型行业应用十大典范案例集》 汇集了文化、医药、IT、钢铁、航空、企业服务等行业在大模型应用领域的典范案例。

👉LLM大模型学习视频👈

💥观看零基础学习书籍和视频,看书籍和视频学习是最快捷也是最有效果的方式,跟着视频中老师的思路,从基础到深入,还是很容易入门的。 (文末领取)

👉640份大模型行业报告👈

💥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获取方式: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LLM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Vx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本文标签: 这样做 产品策划 产品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