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16

我的 macbook 是 2015 年款的 13 retina 屏的 macbookpro;当时选的容量是128G,也就是俗称的乞丐版;现在那个后悔啊,严重不够用啊。要知道苹果的电脑向来是自研自销的,连个螺丝都要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所以升级之路漫漫啊。2016 后的带 bar 的笔记本的硬盘就直接焊死在主板上了,彻底堵死升级之路。我的是 2015 年款的,虽说硬盘可以换,内存也是焊死在主板上的。想升级就只能升级硬盘。
以后买macbook要慎重选择版本,想好了再下手,要不就只能整机升级了。

也就是说,我手上这款笔记本基本上可以算是最后一款可以DIY一下的型号了。

书归正传,本文主要分享我的硬盘升级之路。如何选择升级方案,每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这要按个人需求,我的选择对你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另外,为避免广告嫌疑,本文不做任何硬件店铺链接推荐,需要的请自行购买。

升级方案:

升级一般有两种思路,每种思路又有几种可选的方案:

思路一:增加外置

就是通过增加外设的方法来增加硬盘容量,一般是两种方案:

  1. 使用移动硬盘,这个就不多说了;
  2. 使用 sd 卡,2015 款 macbook 有个 sd 卡槽,买个 sd 卡装上去,基本上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这个比移动硬盘带个线,还要带个硬盘盒子方便多了,但是还是那个和移动硬盘一样的致命的问题,速度,读写速度都很慢,基本上达不到 100MB/s,100MB/s 是普通机械硬盘(远不及苹果的硬盘速度)的读写速度,这种方法扩容如果只是用来存储数据,比如照片、视频什么的,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如果用来安装软件就不推荐了。除了速度还有寿命、耗电、不能使用 APFS 等等的问题。

思路二:增加内置

从外面不行,就从内部入手,直接更换硬盘。这个也有几种方案:

  1. 从苹果官方售后购买:优点是完全不存在兼容等等问题,缺点是超级贵,512G 的在 5K 左右;
  2. 网上购买苹果原装硬盘:使用有保障,比官方便宜,行情是 512G 的在 3.5K 左右,但是,基本都是拆机二手的,没有全新的,买到什么品质的,要看运气了;有原装情节,且对二手不排斥的,可选此方案;
  3. 第三方生产的代用硬盘:网上有第三方厂家按苹果的硬盘接口生产的代用硬盘,外观和苹果一致,但没有知名大厂生产这种硬盘,使用的主控芯片和存储颗粒不详;当然价格比上面两种稍稍有点优势;
  4. 普通 M.2 硬盘加转接卡:主流的 ssd 多是 M.2 接口的,和苹果的不一致,所以要加个转接头;因为多了个转接头,所以可能会有不稳定或是兼容性的问题;网上有很多使用这种方案升级的例子,此方案性价比很高,升级 512G 基本上千元能搞定;

看了网友大量的反馈,经过兼容性、易用性、稳定性、发热量、性价比、读写速度等方方面面的比较;我选择了 M.2 接口 ssd(支持 NVME 协议)加转接卡方式升级。主要是因为:穷!有钱直接换新机,哪用得到在这里比来比去。

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普通 M.2 硬盘加转接卡这种方案可以行的通
Mac OS 10.13 系统出来时候,一个特性就是支持 NVME 协议了。因此理论上是直接支持标准的 M.2 接口,支持 NVME 协议的 ssd 的,这样一来使苹果升级硬盘成为了可能。
所以自行升级主流 ssd 有两个必要条件:使用 Mac OS 10.13 或更高版本的系统 ;使用支持 NVME协议的 M.2 接口硬盘;当然还要加个转接头。

NVME 协议有什么意义
目前比较主流的 ssd 接口有两种,一种叫 SATA 一种叫 M.2;M.2 的接口要比 SATA 接口的数据更宽,M.2 走的是 PCI-E 总线的通道,而 SATA 走的是 SATA 通道,支持数据伟输的协议常见的两种方式,一种叫 AHCI,一种叫 NVME,NVME 充分利用了 PCI-E 通道的低延时以及并行性,降低了由于 AHCI 接口带来的高延时,极大的提升了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
SATA 接口的硬盘只能走 SATA 通道,使用 AHCI 协议,其理论上限是 6Gbs, 加上损耗等问题,实际读写能达到 500MBs;(6Gbs是比特、500MBs是字节,大B==Byte 小b==bit,这个不要搞混了)
M.2 接口走的是 PCI-E 总线的通道,使用 NVME 协议,目前的理论上限是 32Gbs,也就是 4000MBs,实际能到 3200MBs 就算很快的了。主流的也就 2500MBs 上下, 这个比之前的 500MBs 快了好几倍。

准备工作:

硬件方面
1、选购 ssd ;

mySSD.png

 

2、选购转接卡;

 

m2.JPG

3、螺丝刀 (macbook 后盖的是五星螺丝刀,拆卸硬盘螺丝的是六星螺丝刀),建议购买质量好的螺丝刀,千万不要用个不合适的螺丝刀硬来;

 

tool.JPG

软件方面
方法1、备份原来的数据,用时间机器全盘备份;后面安装系统时直接恢复备份,简单快捷;
我的电脑上安装了很多软件,配置起来又很繁琐,于是我选择了用时间机器备份;这里要注意操作系统要升级到 Mac OS 10.13 或以上!
方法2、制作安装U盘,全新安装系统;同样要 10.13 及以上版本的系统。

关于 ssd 的选购

考虑到兼容性、稳定性、发热量、性价比、读写速度等等,直接使用升级成功的网友推荐的品牌恐怕还是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别人用的什么我也用什么。我想说的是,第一,此一时彼一时,别人升级的时候可能市场上还没有这些新的产品;更多的情况是网友推荐的产品市场上可能已经找不到了;市场价格波动也大,差几天可能就是几百块的差距;第二,明白硬盘工作的原理后,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人看重兼容性,有人选择品牌,有人在意读写速度,所以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网上找了个 2018 年下半年的主流 ssd 的数据参考图:

 

ssd.png

这些硬盘中都有网友成功升级过,理论上是都可以选择的。

知乎上有人推荐使用三星系的 sm951a ,这一款是和 macbook 同时期的产品,据说是兼容性是最好的,还有内存颗粒类型的问题(稍后再讲),况且苹果的内存也是三星生产的,所以选三星是出问题几率最小的。话是没错,但是现在市场上早就没有 sm951a 了,某宝也就寥寥几家,至于是几手的,就不好说了,那可是几年前的产品了,原作者购买的那家店也早没货了,现在主流是 970 EVO。

这里说一下三星系型号的问题,前面有个前缀 SM 或者 PM 的是三星专门为整机 OEM 厂商生产的 ssd 产品,市面上的这些 ssd 都来自于 OEM 渠道的流出。由于 OEM 的采购数量优势,并且一般这些产品不含增值税,所以价格方面普遍相比性能十分接近的 PRO 和 EVO 低上不少。既然不是正规的消费级产品,官方渠道自然没有保修。不过一般店家会提供一年左右的店铺保修。

ssd 内存颗粒类型
内存颗粒类型:MLC、TLC;还有早期的 SLC 和最新一代的 QLC。
SLC 和 MLC 分别是是 Single-Level Cell 单层单元和 Multi-Level Cell 多层单元的缩写,TLC 和 QLC 即三层单元和四层单元的缩写。原理上解释的话,SLC 也就是在一个单元上只存储 1bit 的数据,而 MLC 要存储 2bits,TLC 需要存储 3bits,QLC 则达到 4bits 数据。每个单元上存储的数据越多,结构也就越复杂,出错几率也就越高,需要更多的修正操作,理论性能也就更低。而由于每个存储单元在存储更多数据的情况下,访问也就更加频繁,磨损也就更大,相应的寿命也就更低。

这里有个 P/E 的概念,代表 ssd 的擦写,1 P/E 就代表 ssd 的一次擦写。一次P/E是指累计写入产品实际容量大小的资料,这才算是一次擦写。打比方说,我的 ssd 是 128G 的,寿命是3000 P/E,其实实际容量就是 119G,那么我的 ssd 消耗一次 P/E 就必须写入 119G 的资料,用够 3000 个 P/E 才算把我的 ssd 写废。

理论上讲,TLC的硬盘 是 1000 P/E,就是擦写 1000 次;MLC的硬盘 是 3000 P/E。

是不是一定要 MLC 的硬盘呢?以 250GB 的三星 970EVO 为例,保修政策为 5 年或 150TBW,5 年为 260周,则平均每周需要完成 577GB 的写入,平均每天 82GB 的写入,相当于每三天把硬盘数据重新更换一遍。这样的寿命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基本不必担心。

那么应该该怎么选呢
看重品牌,质保:三星 970 EVO、intel 760P、西数Black-3d
看重性价比,intel 760P
不在乎质保:三星PM981、三星SM961
不在乎几手的:三星sm951a
容量优先,不在意性能:金士顿 A10000

我选的是 intel 760P 512G,速度不是最快,但兼容性很好,发热量也不大,性价比高,而且官方保修 5 年。

转接卡

这个转接卡技术含量不高,里面又没有芯片什么的,就是把针脚转换一下,某宝上很多。建议买两个备用,万一一个不行随时更换。

硬件操作过程

拆机
靠近屏幕的两颗螺丝稍微短一点点,拆装的时候注意一下,不要上错螺丝了。
拧开后盖上的螺丝后就可以打开后盖了,后盖有两个卡扣扣在机器上,取的时候稍稍用一点点力就可以拿开后盖了,不要担心会弄坏。

back

 

更换内存前要给主板断电,把电池的接口务必要拔掉。

拆掉硬盘的6角螺丝,取下原装硬盘。
主板上的卡槽比较紧,建议先装上转接头,再装硬盘,这样比较容易插上,

内存对比:这里在转接头上贴了一层用来绝缘的防高温的胶带,这个是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高温影响主板的元器件,这个不是必需的,你也可以不贴。

 

cb.png

更换

 

macbook.png

更换完毕后合上后盖,两个后盖上的卡槽轻轻一响就扣好了。这时先不要上螺丝,等软件都调试好了最后再拧上螺丝。下一步就是要安装软件了。

软件方面

安装U盘的制作

1、准备一个 8 G或更大的U盘,准备 mac OS 的系统文件(安装文件网上多的很,就不提供链接了);
系统一定要 10.13以上的版本,我用的是目前最新的 10.14.3 的版本。
2、进入磁盘工具抹掉U盘;
3、在终端执行下面命令:
sudo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Contents/Resources/createinstallmedia --volume /Volumes/u盘的名字 --applicationpath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 --nointeraction

在输入文件路径时可以直接把文件拖进来,而不用手动一个一个字符的输入;
如:
sudo (把访达中的“安装 macOS Mojave”应用中的“createinstallmedia”拖到这里)
--volume
(把桌面上的U盘图标拖入这里)
(把访达中的“安装 macOS Mojave”应用拖到这里)
--nointeraction

最后提示:install media now avaliable 时启动盘就做好了;

 

upan.png

安装操作系统

第一种方式:U盘安装
开机按住 option 键,进入安装U盘,选择磁盘工具,把新盘抹掉(不要搞错磁盘了),文件格式选择 APFS。
然后就是安装了,选择安装系统,一步步按提示操作就好了。
大约 30 分钟就安装好了。

第二种方式:备份恢复
开机按住 option 键,选择备份盘,进入时间机器,选择恢复备份。然后就是等待,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你备份的大小。我的备份是 100G,恢复用了 43 分钟。

笔者两种方式都进行了测试,都很顺利的安装完成了系统。至少说明硬盘的兼容性还是不错的,没出现不认盘或其他问题。出了问题也不要慌,可能是转接头不行,也可能没有安装好,重新插拔一下就好了,等等吧。

不管你用哪种方式安装完成系统后,都要记得要重置一下 NVRAM 和 SMC 。

NVRAM:是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器,指断电后仍能保持数据的一种RAM:可断电保存在内存中的设置;
将 Mac 关机,然后开机并立即同时按住以下四个按键:Option、Command、P 、R、电源按钮。您可以在大约 20 秒(2响)后松开这些按键,在此期间您的 Mac 可能看似在重新启动。
SMC :系统控制管理
在 Mac 关机后,按下内建键盘左侧的 Shift-Control-Option,然后同时按下电源按钮。按住这些按键和电源按钮 10 秒钟;松开所有按键。

安装软件的问题
系统安装完成后,如果全新安装的就没什么问题,如果用时间机器恢复的,就会重建 spotlight 索引,CPU 占用很高,风扇会一直转;等索引建立完了就正常了,风扇转的很厉害的时候你可以查看是哪个进程在占用 CPU。

使用情况

笔者使用了几天后,觉得开机比之前快了一点点;发热量算是正常吧,没太注意到;各种软件使用都没什么问题;休眠唤醒也很正常;总之体验还是挺不错的。

速度
这里为什么要单单拿出速度这个指标来说呢?因为有朋友换了硬盘后明显速度慢了一半。

以笔者的 760P 为例,实测:

 

dnew.png

这个速度正常吗?正常!因为苹果的原装硬盘是:

 

dold.png

看,比原装的确实提速了,而且写入直接翻倍了。

苹果原装硬盘走的是 AHCI 协议;

 

olddisk.png

新硬盘是 NVME 协议;

 

newdisk.png

这里有两个指标比较重要:
链接速度5.0GT/s,每秒5GT(Gigatransfer)原始数据传输率,编码方式为8b/10b(每10个比特只有8个有效数据),即有效带宽为4Gb/s = 500MByte/s。

链接宽度是x4,就是4个通道。所以主板支持的理论最大值是 2000MByte/s。

760P 的理论上最大达到 3200M 的读,1600M 的写。那为什么没有达到官方标称的速度呢?因为读写速度不只取决于硬盘,还取决于主板总线的支持。所以,虽说硬盘支持 3000M 以上的速度,但总线只支持到 2000M,根据木桶原理,读写速度受制于最短板,加上一些损耗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达到 1500M 已经是不错的速度了。所以,这个角度上讲,速度更快的硬盘也是浪费,就像买了个宝马车只用来买菜,可惜了啊。

有些朋友的链接宽度是x2,很有可能是转接头不行,没有识别到。当然速度会少了一半。

最后再说一点:由于 13 寸 MBP 的链接速度最高只到 5.0GT/s,所以发挥不到 760P 最快的速度。但是,15 寸可以达到 8.0GT/s,差不多读 2800Mb/s,写 1500Mb/s,基本上能发挥出 ssd 的大部分潜力。所以,如果你是 15 寸的,那就恭喜你了。。。。。。

本文标签: 之旅 MacBook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