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609
企业网络架构基础
- 免责声明
- 1. 什么是HTTP?
- HTTP/0.9
- HTTP/1.0
- HTTP/1.1
- HTTP/2
- HTTP/3
- 2. HTTP有哪几种请求方法?
- GET
- POST
- PUT
- DELETE
- HEAD
- OPTIONS
- TRACE
- 3. HTTP的URL格式是什么?
- URL各部分解析:
- 4. HTTP常用状态码有哪些?
- 1xx 信息性状态码
- 2xx 成功状态码
- 3xx 重定向状态码
- 4xx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 5xx 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 5. 内网是什么?
- 定义是什么?
- 特点是什么?
- 用途是什么?
- 6. 外网是什么?
- 定义是什么?
- 特点是什么?
- 用途是什么?
- 为什么要进行内外网的划分?
- 7. 公网是什么?
- 定义是什么?
- 特点是什么?
- 用途是什么?
- 8. 私网是什么?
- 定义是什么?
- 特点是什么?
- 用途是什么?
- 常用的私网地址范围是怎样的?
- 为什么要进行公私网划分?
- 9. 企业网络架构是怎样的?
- 高层管理
- IT管理
- 中央技术团队
- 企业管理技术
- 10. 企业网络怎么分区的?
- 非军事区(DMZ)
- 蜜罐(Honeypot)
- 代理(Proxy)
- VPN(虚拟专用网络)
- 核心网络
- 内部网络
- 安管区(Security Zone)
- 11. 外部攻击面
- nmap
- SSH
- 漏洞扫描
- 为什么蓝队要主动收集并利用漏洞?
- 12. 身份管理
- 身份管理是什么?
- 识别Windows典型应用
- 识别Linux典型应用
- 识别Web服务
- 识别客户端设备
- 身份和访问管理(IAM)
- 13. 目录服务是什么?
- 14. 企业数据存储是什么?
-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 SOL(Storage on Demand)
- 15. 企业虚拟化平台是什么,有哪些?
- 16. 什么是数据湖(大型数据集合体),解决方案有哪些
- 1. 数据湖定义
- 2. 解决方案
- 17. 企业数据库是什么,有哪些代表
- 代表性数据库
- 18. 传统存储形式有哪些
- 19. SOC 管理流程是怎样的(一个标准和一个框架)
- 1. SOC 管理流程
- 2. SOC 框架
- 20. 信息安全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四个阶段,戴明环)
- 四个阶段
- 戴明环(PDCA)模型
- 21. SOC 分为哪些层级,各个层级对应有哪些任务(L1-L4)
- L1(初级响应层)
- L2(中级响应层)
- L3(高级响应层)
- L4(专家层)
- 22. 网络杀伤链有哪些阶段,各个阶段具体内容
- 1. 侦察
- 2. 武器化
- 3. 投送
- 4. 利用
- 5. 安装
- 6. 指挥和控制
- 7. 行动
- 23. 什么是日志收集,日志收集的来源有哪些,如何进行日志收集
- 1. 日志收集定义
- 2. 日志来源
- 3. 如何进行日志收集
- 集中式日志收集
- 日志分析与监控
免责声明
学习所用的视频来自 B 站up主泷羽sec,如涉及侵权马上删除文章。
笔记只是方便各位师傅学习知识,以下知识只涉及学习内容,其他的都与本人无关,切莫逾越法律红线,否则后果自负。
Bilibili视频学习处
1. 什么是HTTP?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核心基础之一。以下是HTTP各个版本的详细解析:
HTTP/0.9
功能和特性:
- 最早版本的HTTP协议,仅支持简单的GET请求。
- 无状态连接,不支持请求头、响应头以及错误状态码。
局限性:
- 仅能传输HTML文件,不支持多媒体、动态内容或复杂的交互。
- 缺乏扩展性和灵活性。
HTTP/1.0
功能和特性:
- 增加了请求头和响应头的支持,可以传输多种类型的文件(如图片、音频)。
- 引入了状态码,便于明确响应的状态。
- 支持简单的缓存机制。
局限性:
- 每次请求都需要新建连接,通信效率低。
- 缓存功能较为基础,不支持复杂的缓存策略。
HTTP/1.1
功能和特性:
- 支持持久连接(Keep-Alive),在同一个TCP连接中可以传输多个请求和响应。
- 引入了管道化(Pipeline)技术,提高传输效率。
- 增加了Host头字段,支持虚拟主机功能。
- 更完善的缓存控制,例如
Cache-Control
和ETag
头。
局限性:
- 存在“队头阻塞”问题,阻碍了性能提升。
- 对于高并发和大流量场景支持不足。
HTTP/2
功能和特性:
- 使用二进制格式传输数据,比HTTP/1.1的文本格式效率更高。
- 支持多路复用(Multiplexing),消除了“队头阻塞”问题。
- 引入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允许服务器主动推送资源到客户端。
- 更高效的头部压缩机制(HPACK)。
局限性:
- 需要升级现有服务端和客户端来支持HTTP/2协议。
- 使用TCP连接,仍可能受到TCP慢启动的限制。
HTTP/3
功能和特性:
- 基于QUIC协议,使用UDP代替TCP,大幅减少握手和延迟时间。
- 内置TLS加密,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 消除了“队头阻塞”问题,适合现代网络需求。
局限性:
- 部署初期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全面支持QUIC协议。
- 使用UDP可能受到防火墙限制,影响普及性。
2. HTTP有哪几种请求方法?
HTTP支持多种请求方法,用于满足不同的操作需求。以下是主要请求方法及其用途和特点:
GET
用途:
请求服务器发送指定资源的数据。
特点:
- 数据通过URL附加参数传递。
- 参数可被缓存、记录在日志中,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POST
用途:
向服务器提交数据(如表单数据)并可能修改服务器资源。
特点:
- 数据在请求体中传输,更安全,不会暴露在URL中。
- 非幂等性:重复提交可能导致数据多次处理。
PUT
用途:
上传资源到服务器,通常用来创建或替换资源。
特点: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 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新。
DELETE
用途:
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资源。
特点: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 不一定所有服务器都支持此方法。
HEAD
用途:
仅请求资源的元数据,而不返回资源主体。
特点:
- 用于检查资源是否存在或资源状态(如更新时间)。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OPTIONS
用途:
查询服务器支持的请求方法和选项。
特点:
- 用于跨域资源共享(CORS)预检请求。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TRACE
用途:
用于诊断目的,返回请求的原始内容以便追踪路径。
特点:
- 通常会被禁用,因存在安全风险(如XSS攻击)。
- 幂等性:多次请求结果一致。
3. HTTP的URL格式是什么?
HTTP的URL是资源的定位符,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
https://www.baidu/web/579.html?replytocom=22#respond
URL各部分解析:
- 协议:
https://
,指定使用HTTPS协议(安全的HTTP)。 - 域名:
www.baidu
,指向特定的服务器地址。 - 端口:默认为80(HTTP)或443(HTTPS),可省略。
- 虚拟目录:
/web/
,指定资源所在的目录路径。 - 文件名:
579.html
,具体资源文件的名称。 - 参数:
?replytocom=22
,以键值对形式传递数据给服务器。 - 锚点:
#respond
,指定页面中的位置或内容片段。
4. HTTP常用状态码有哪些?
HTTP状态码用于表示服务器响应的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xx 信息性状态码
表示请求已接收,服务器需要进一步处理。
- 100 Continue:请求已部分接收,客户端可继续发送其余部分。
- 101 Switching Protocols:服务器同意切换协议。
2xx 成功状态码
表示请求已成功接收、理解并被处理。
- 200 OK:请求成功,服务器返回请求的数据。
- 201 Created:请求成功并已创建新资源。
- 204 No Content:请求成功,但服务器未返回任何内容。
3xx 重定向状态码
表示需要进一步操作以完成请求。
- 301 Moved Permanently:资源永久性转移到新位置,建议使用新的URL。
- 302 Found:资源临时移动,客户端需继续使用原URL。
- 304 Not Modified:资源未修改,客户端可使用缓存。
4xx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表示请求包含错误或无法处理。
- 400 Bad Request:请求格式错误,服务器无法理解。
- 401 Unauthorized:未授权,需身份验证。
- 403 Forbidden:服务器拒绝请求,即使已验证身份。
- 404 Not Found:请求的资源不存在。
- 405 Method Not Allowed:请求方法被禁用。
5xx 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表示服务器处理请求时出现错误。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服务器内部错误,无法完成请求。
- 502 Bad Gateway:网关服务器从上游服务器收到无效响应。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服务器临时过载或维护中。
- 504 Gateway Timeout:网关超时,未收到上游服务器的响应。
5. 内网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内网(Intranet)是企业、组织或家庭内部的局域网络,通常使用私有IP地址(如192.168.x.x)。内网用户通过路由器或防火墙与外部互联网隔离。
特点是什么?
-
安全性:
- 内网通常通过防火墙隔离外部访问,提升安全性。
- 适合敏感数据存储和私有通信。
-
私密性:
- 内网用户不可被直接外部访问。
- 更高的隐私保护,适合内部业务系统运行。
-
控制性:
- 管理员可监控和限制内网访问权限。
- 网络流量可被优化配置。
用途是什么?
- 企业办公:内网用于邮件、文件共享和业务应用。
- 教育系统:校内资源如电子图书馆、考试系统。
- 工业控制:生产线设备的网络管理。
6. 外网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外网(Internet)是开放的全球计算机网络,通过IP地址分配和路由协议连接设备。外网为公众提供通信和资源共享。
特点是什么?
-
开放性:
- 外网对全球用户开放,可访问公开资源。
- 每个用户设备都有唯一的公网IP地址(动态或静态)。
-
动态性:
- 用户设备的IP地址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网络环境动态变化。
-
互动性:
- 支持实时通信(如视频会议)、文件共享、在线协作。
用途是什么?
- 信息共享:访问网站、下载内容、云存储服务。
- 通信交流: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即时通讯。
- 娱乐服务:视频流媒体、在线游戏、直播平台。
为什么要进行内外网的划分?
-
安全性:
内网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外部访问,保护敏感数据免受攻击。 -
资源优化:
划分内外网后,内网流量不占用公网资源,提高效率。 -
管理灵活性:
企业可通过内网限制用户行为,优化资源分配。 -
隔离作用:
当外网受到攻击时,内网仍能保持正常运行,减少影响范围。
通过内外网的划分,既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性,又能提升私密数据的安全性。
7. 公网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公网(Public Network)是指全球范围内互联设备可通过唯一的公网IP地址直接访问的网络。公网IP地址由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分配,确保每个地址在全球范围内唯一。
特点是什么?
-
全球唯一性:
- 公网IP地址在全球范围内是唯一的,避免地址冲突。
- 每个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都需要一个公网IP来进行通信。
-
资源有限性:
- 公网IP地址数量有限(IPv4约43亿个地址),已接近枯竭,IPv6解决了这一问题(提供海量地址)。
-
开放性:
- 公网设备可被其他公网设备直接访问,但也因此更易暴露在攻击风险下。
用途是什么?
-
托管服务:
- 用于托管网站、电子邮件服务器、云服务等可被全球访问的资源。
-
远程使用:
- 支持远程访问设备和服务,如远程桌面、VPN、物联网设备监控等。
-
公共通信:
- 支持开放的互联网通信,如浏览网站、访问公共资源等。
8. 私网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私网(Private Network)是仅供局域网内部设备使用的网络。设备使用私有IP地址,这些地址在局域网中是唯一的,但在全球范围内可以重复使用,不与公网直接互联。
特点是什么?
-
地址可重复:
- 私有IP地址可在不同的局域网中重复使用,无需全球唯一性。
-
灵活性:
- 私网设备无需申请公网IP,便于网络配置和扩展。
-
安全性:
- 私网设备默认无法被外部访问,隔离了外部风险,增强了安全性。
用途是什么?
-
局域网通信:
- 家庭、企业和组织内部的设备通信,如打印机共享、文件共享。
-
内部服务运行:
- 内部系统部署如ERP、CRM、监控系统等。
-
互联网访问:
- 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AT),私网设备可通过路由器共享公网IP访问外网。
常用的私网地址范围是怎样的?
以下是由IANA定义的三段私有IP地址范围:
- 10.0.0.0 - 10.255.255.255(Class A,适合大型网络)
- 172.16.0.0 - 172.31.255.255(Class B,适合中型网络)
- 192.168.0.0 - 192.168.255.255(Class C,适合小型网络)
为什么要进行公私网划分?
-
节约地址资源:
- 公网IP数量有限,通过使用私网地址,大量设备可共享一个公网IP访问外网,延缓IPv4地址枯竭问题。
-
提高安全性:
- 私网设备无法被公网直接访问,减少了暴露面,从而降低攻击风险。
-
灵活性与易管理性:
- 私网允许网络管理员自由分配地址,便于扩展和调整。
-
隔离内部网络:
- 内网与外网的划分使内部资源不轻易暴露,保护了数据隐私和业务安全。
通过划分公私网,不仅优化了地址资源分配,还平衡了网络的安全性与灵活性需求。
9. 企业网络架构是怎样的?
企业网络架构包括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层级,用于支持和管理公司内部的IT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技术团队。以下是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解析:
高层管理
-
CIO(首席信息官):
负责整个公司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和实施。CIO通常直接与公司高层管理层沟通,确保IT资源支持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 -
CTO(首席技术官):
负责公司技术方向的制定与技术团队的领导,通常聚焦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架构设计。
IT管理
-
中央系统:
企业的核心IT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数据库等,承担着企业大部分的计算和存储任务。 -
自带设备(BYOD):
员工使用个人设备访问公司资源的做法,带来了灵活性,但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
影子IT(Shadow IT):
员工未经批准私自使用的外部IT工具或服务,如非公司批准的云服务,这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中央技术团队
-
客户服务团队:
负责客户问题的响应与解决,确保用户体验和技术支持。 -
基础设施团队:
负责公司IT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搭建与维护,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
数据库管理团队:
负责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与优化,包括数据备份、恢复、安全性、性能优化等。 -
技术团队:
负责开发、维护和优化企业内部应用程序、网站和其他软件工具。 -
安全部门:
专注于网络安全、数据保护、身份管理等工作,确保公司免受外部攻击和内部风险。
企业管理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成熟度模型(ISMM):
用于评估和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通过各级评估,帮助企业逐步完善其安全管理策略。
10. 企业网络怎么分区的?
企业网络分区是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可用性和管理效率。以下是常见的网络分区方式:
非军事区(DMZ)
通常用于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承载公开服务(如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使得攻击者无法直接访问企业核心系统。
蜜罐(Honeypot)
一个故意设置的安全漏洞陷阱,用于吸引攻击者并监视其行为,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
代理(Proxy)
代理服务器用于屏蔽客户端与外部互联网的直接连接,帮助监控、缓存和过滤外部请求,提高安全性。
VPN(虚拟专用网络)
通过加密的通道连接外部用户或分支机构与公司内网,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核心网络
企业内部最为关键的网络部分,通常连接到公司所有的关键业务应用和数据库系统。通常由高性能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组成。
内部网络
员工和管理层使用的内部网络,通过防火墙与外网进行隔离,确保公司内部资源的安全。
安管区(Security Zone)
用于划分并隔离不同安全级别的区域,确保敏感信息和系统不会暴露于外部威胁。
11. 外部攻击面
外部攻击面指企业网络中可被外部攻击者访问或利用的入口点。以下是常见的攻击面扫描工具和攻击策略:
nmap
nmap是一个开源网络扫描工具,用于发现网络中的主机、开放端口和服务。攻击者常用nmap进行端口扫描,找出潜在的攻击入口。
SSH
SSH(安全外壳协议)用于远程登录Linux/Unix服务器。若SSH配置不当或密码强度不足,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漏洞扫描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等)扫描企业网络中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找出已知的安全漏洞,防止被黑客利用。
为什么蓝队要主动收集并利用漏洞?
- 主动防御:
蓝队需要通过漏洞扫描和修复,防止攻击者通过已知漏洞入侵。 - 修补漏洞:
及时更新和修补系统漏洞,减少安全隐患。 - 提高响应速度:
提前识别潜在威胁,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12. 身份管理
身份管理是指通过技术和策略确保企业资源的访问权限由正确的用户、设备或应用程序执行。以下是常见的身份管理应用:
身份管理是什么?
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是一种确保用户、设备、应用程序和系统在执行操作时具备适当权限的过程。它包括身份认证、授权、密码管理等。
识别Windows典型应用
- Active Directory (AD):用于集中管理Windows环境中的用户、设备和组权限。
- Windows Hello:通过生物识别(如指纹、面部识别)来进行身份验证。
识别Linux典型应用
- LDAP:Linux系统中的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用于管理用户和组身份。
- PAM:可插拔认证模块,允许系统管理员自定义认证方式。
识别Web服务
- OAuth:一种开放标准,允许用户通过第三方服务进行授权和认证(例如通过Google或Facebook登录)。
- SAML:基于XML的安全断言标记语言,用于跨域认证。
识别客户端设备
- MDM (移动设备管理):通过集中管理和控制移动设备的身份和权限,确保安全。
身份和访问管理(IAM)
IAM是一个涵盖身份验证、授权和访问控制的框架,旨在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特定的系统资源。
13. 目录服务是什么?
目录服务是用于存储和管理网络中各种资源(如用户、设备、应用等)的数据库服务。它提供一种集中化的方式来查询和管理资源,通常通过LDAP协议进行访问。
常见的目录服务:
- Active Directory:微软的目录服务,广泛应用于Windows环境中,用于管理用户和计算机的权限和身份。
- LDAP:一种开放的标准协议,允许存储和访问网络中的目录信息。
14. 企业数据存储是什么?
企业数据存储包括各种存储系统,用于高效、安全地存储和管理大规模数据。常见的数据存储技术包括: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SAN是一种高速的网络存储架构,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通过专用网络连接起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存取。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的存储设备,提供文件级的存储服务,常用于文件共享和数据备份。
SOL(Storage on Demand)
SOL是基于云技术的按需存储,允许企业动态扩展存储资源,按需付费,适合大规模、弹性的存储需求。
15. 企业虚拟化平台是什么,有哪些?
企业虚拟化平台允许将物理硬件资源分割成多个虚拟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主要的虚拟化平台包括:
- VMware vSphere:广泛使用的虚拟化平台,提供虚拟机管理、资源分配和高可用性保障。
- Microsoft Hyper-V:微软的虚拟化平台,广泛集成于Windows Server系统。
- KVM (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开源的虚拟化解决方案,适用于Linux环境。
- Xen:开源虚拟化技术,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
16. 什么是数据湖(大型数据集合体),解决方案有哪些
1. 数据湖定义
数据湖(Data Lake)是一个集中化的、大规模的数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原始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与传统的数据仓库不同,数据湖不要求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模式定义,可以接收来自不同源的数据,如文本文件、日志、图片、视频、传感器数据、音频等。这使得数据湖特别适合处理来自物联网、社交媒体、企业应用等多个领域的海量数据。
数据湖的特点包括:
- 高容量:能够存储PB级别甚至EB级别的数据。
- 高弹性:可以根据数据量的变化动态扩展存储和处理能力。
- 高效数据处理:通过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架构,数据湖能够高效地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
- 灵活性: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不需要预定义模式,允许将原始数据存入数据湖,并在后期按需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解决方案
-
Hadoop:Hadoop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设计用于处理海量的数据。Hadoop 的核心组件包括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和 MapReduce,它们分别提供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功能。Hadoop 使得企业能够在集群环境下进行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够高效处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Hadoop 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应用中广泛使用,特别适合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批量处理。
-
Databricks:Databricks 是一个基于 Apache Spark 的数据分析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端到端大数据处理解决方案。它集成了数据湖的构建、数据探索、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建模等功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Databricks 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平台,帮助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分析师更加高效地进行大数据处理。其优势在于集成了 Spark 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持实时分析和流数据处理,并与多种云服务和数据湖存储解决方案兼容。
-
Amazon S3 + AWS Analytics:Amazon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提供了高可扩展的云存储,广泛用于构建数据湖。结合 AWS 提供的分析工具(如 AWS Athena、Redshift、EMR等),可以轻松地在云端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S3 可以存储所有类型的原始数据,AWS 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从数据准备、查询、分析到可视化的全面支持,非常适合构建云原生的数据湖架构。
-
Azure Data Lake:Azure Data Lake 是微软 Azure 提供的一项专门用于大数据分析的云服务。它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并且优化了与 Azure 生态系统其他分析工具(如 Azure Synapse、HDInsight)的集成。Azure Data Lake 提供的多层存储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按需选择存储层级,灵活满足数据湖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
Google Cloud Storage + BigQuery:Google Cloud Storage 提供了大规模的存储能力,支持存储各类原始数据,而 BigQuery 是一个无服务器的企业级数据仓库,可以处理 PB 级的数据分析。结合使用这两者,可以在 Google Cloud 上构建一个高效的数据湖架构,并通过 BigQuery 进行高性能查询分析。
17. 企业数据库是什么,有哪些代表
企业数据库(Enterprise Database)是指为支持企业级应用而设计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通常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能够存储企业的核心数据和支持关键业务操作。
代表性数据库
-
Oracle Database:Oracle 是世界领先的企业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其强大的事务处理能力和高可用性著称。它支持复杂的查询和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府等领域。
-
Microsoft SQL Server:微软的 SQL Server 是一款广泛使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报告和业务智能功能,尤其适合 Windows 环境。
-
MySQL:作为开源数据库,MySQL 被广泛用于中小型企业。其性能优越,适合处理大量的读写操作。
-
PostgreSQL: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支持复杂查询、大规模数据处理和 ACID 属性。
18. 传统存储形式有哪些
传统存储主要指的是使用磁盘阵列和服务器直接连接的存储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统存储形式:
-
磁盘阵列(RAID):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成一个存储单元,提高数据存储的冗余性和性能,常见的有 RAID 0、RAID 1、RAID 5、RAID 10 等。
-
直接附加存储(DAS):直接将硬盘通过计算机的接口(如SATA、SCSI)连接到计算机,没有共享存储能力,适合小型企业和个人使用。
-
网络附加存储(NAS):通过网络将存储设备连接到多个服务器,实现共享数据存储,适合文件级存储。
-
存储区域网络(SAN):一种高性能的专用存储网络,提供块级存储,常用于企业级应用。
19. SOC 管理流程是怎样的(一个标准和一个框架)
1. SOC 管理流程
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安全运维中心)是一个集中的安全监控和响应机制,旨在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保护企业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免受威胁。SOC 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事件检测:使用各种安全监控工具(如入侵检测系统 IDS、入侵防御系统 IPS、SIEM 系统等)来实时检测和捕捉网络中的潜在安全事件。这些工具通过分析流量、日志和行为模式来识别异常活动,提供实时警报。
-
事件分析:当检测到潜在的安全事件时,SOC 分析员会深入分析事件的性质、严重性和影响范围。这一步骤的目标是准确判断事件是否构成真实的威胁,并评估其对组织的潜在风险。分析员使用各种技术和工具,如行为分析、数据挖掘和威胁情报,来辅助分析过程。
-
响应与修复:一旦确认安全事件的真实性和威胁性,SOC 会启动应急响应程序,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这可能包括隔离受感染的系统、阻止攻击源、修补漏洞或重新配置防御策略。响应过程应迅速而果断,以最小化事件对业务的影响。
-
恢复:在事件得到控制并修复后,SOC 需要确保所有受影响的系统和服务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这包括恢复数据、系统重启、清除恶意软件以及对被破坏的网络设备进行修复和加固。
-
总结与预防:在安全事件解决后,SOC 需要进行事后总结,评估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并根据教训和反馈不断优化防御措施。这一阶段还包括更新安全策略、调整防御机制、加强培训,以增强未来对类似事件的响应能力。
2. SOC 框架
SOC 框架通常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它们是确保安全监控和响应工作的标准化和高效化的关键步骤:
-
监控:
- 监控是 SOC 框架的第一步,目的是通过持续对企业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和终端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捕捉潜在的安全事件。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持续收集和分析安全数据,包括网络流量、系统日志、文件完整性、用户行为等信息。
- 工具: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IDS/IPS、网络流量分析工具等。
-
检测:
- 在监控的基础上,SOC 会使用自动化的检测工具来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如网络攻击、恶意软件、数据泄露等。通过日志分析、行为分析、威胁情报结合,SOC 能够在早期发现攻击模式,并生成警报。
- 工具:SIEM、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ML)、威胁情报平台等。
-
响应:
- 在确认安全事件后,SOC 将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包括隔离感染系统、切断攻击源、加强防御措施等。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快速遏制攻击的蔓延,防止进一步损害。
- 工具:防火墙、网络隔离工具、自动化响应平台等。
-
恢复:
- 恢复阶段是确保所有被攻击或受损的系统和服务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恢复工作不仅包括技术修复,还包括数据恢复、系统重建和业务运营恢复等。恢复工作要尽量缩短停机时间,保障业务连续性。
- 工具:备份与恢复工具、灾难恢复计划、系统修复工具等。
-
总结与预防:
- 在事件处理结束后,SOC 团队会对整个事件进行总结,回顾应对过程中的得失。通过事后分析,SOC 能够识别漏洞、加强防御措施,并更新安全策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不断提升安全防御能力,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 工具:安全审计工具、漏洞扫描、持续安全改进计划等。
20. 信息安全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四个阶段,戴明环)
信息安全生命周期是指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针对信息资产所采取的各项活动的周期性过程。其关键目标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四个阶段
- 规划阶段:确定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和目标,制定相关的安全政策、风险评估和安全需求。
- 实施阶段:部署安全技术和措施,实施安全控制。
- 监控阶段:持续监控和评估安全措施的效果,识别新的威胁和漏洞。
- 改进阶段:根据监控阶段的反馈,不断优化和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
戴明环(PDCA)模型
戴明环(Plan-Do-Check-Act,PDCA)是一种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模型,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管理的生命周期中:
- 计划(Plan):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目标。
- 执行(Do):实施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 检查(Check):评估安全控制的效果,发现问题。
- 行动(Act):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21. SOC 分为哪些层级,各个层级对应有哪些任务(L1-L4)
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通常根据处理的复杂度和应对能力被划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的职责有所不同,确保能够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采取恰当的响应措施。以下是各个层级的任务细节:
L1(初级响应层)
- 主要任务:L1 层负责对大量安全事件进行初步监控和告警筛选。其工作重点是快速识别潜在的威胁,并将事件分类。L1 分析员通常会处理来自 SIEM 系统、IDS/IPS、Firewall 等安全设备的告警。
- 职责:
- 监控系统日志和安全告警。
- 对告警进行初步筛选,确认是否为真实威胁。
- 若事件较简单,可以进行初步响应,如封锁 IP 地址、隔离受感染系统。
- 将复杂或未解决的问题转交给 L2 层。
L2(中级响应层)
- 主要任务:L2 层处理更加复杂的事件,分析并调查潜在的威胁。L2 分析员有更深的技术能力,能够识别复杂的攻击模式和异常行为,并且可能需要与其他团队(如 IT 或法务部门)协作。
- 职责:
- 对安全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和调查,查明攻击来源、攻击方式及其目标。
- 执行中级响应操作,如应用安全补丁、调整防火墙规则、阻止攻击链的传播等。
- 与其他技术团队合作,解决复杂事件,并在必要时协调取证工作。
- 维护和更新安全防御策略和措施。
L3(高级响应层)
- 主要任务:L3 层专注于高度复杂和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分析员在这一层级通常拥有更高的技术深度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长期的防护措施。
- 职责:
- 分析和应对高级攻击,如零日漏洞、APT 攻击等。
- 进行深度调查,回溯攻击链,确认攻击的各个阶段和攻击者的动机。
- 制定和执行复杂的修复计划,改进安全防护策略。
- 与法务、管理层等合作,决定是否需要向外部报告安全事件。
L4(专家层)
- 主要任务:L4 层通常由安全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应对最复杂的安全挑战和攻防演练。L4 侧重于威胁情报收集、战略防御设计、攻防演练和高级安全策略的制定。
- 职责:
- 参与高级攻防演练,评估现有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 收集、分析全球安全威胁情报,预测未来的攻击趋势。
- 设计和优化长期安全策略,提升整体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提供专业咨询,为 SOC 的其他层级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22. 网络杀伤链有哪些阶段,各个阶段具体内容
网络杀伤链(Cyber Kill Chain)是一种描述网络攻击全过程的模型。它包括从攻击者侦察到最终执行攻击的各个阶段,帮助安全团队识别和防范攻击的每一个步骤。网络杀伤链的各个阶段如下:
1. 侦察
- 描述:在这一阶段,攻击者通过公开资源、社交工程、扫描工具等手段收集目标网络的信息,寻找潜在的漏洞和弱点。侦察可以是主动的(直接扫描)或被动的(如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信息)。
- 目标:收集关于目标的技术细节(如 IP 地址、操作系统、网络拓扑等)和人员信息(如高层管理人员)。
2. 武器化
- 描述:攻击者将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设计恶意工具,如恶意软件或利用漏洞的程序。通常,攻击者会在此阶段构造恶意载荷,并将其与目标漏洞或弱点结合。
- 目标:创建可以针对目标漏洞或系统弱点的恶意代码,如病毒、木马、利用代码等。
3. 投送
- 描述:在这一阶段,攻击者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如电子邮件附件、恶意链接、USB 设备等)将恶意载荷送到目标系统。攻击者可能利用钓鱼邮件、社会工程学等方式让目标用户点击恶意文件。
- 目标:将恶意载荷成功传送到目标系统或用户设备中。
4. 利用
- 描述:一旦恶意载荷进入目标系统,攻击者会利用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漏洞来执行恶意代码。这一阶段通常涉及漏洞利用(如缓冲区溢出、SQL 注入等)。
- 目标:激活恶意代码,进一步入侵目标系统,获取控制权限。
5. 安装
- 描述:攻击者在目标系统上安装恶意软件,以确保它能够在目标系统中长期存在并执行。恶意软件可能包括后门程序、木马病毒、远程访问工具等。
- 目标:确保恶意软件能够在目标系统中保持持久存在,便于后续操控。
6. 指挥和控制
- 描述:攻击者与被感染的系统建立通信通道,远程控制被感染的系统或网络。这通常通过建立加密的通信通道来完成,以避免被检测。
- 目标:维持与受害者系统的连接,以便持续执行命令,获取敏感数据或进一步破坏。
7. 行动
- 描述:攻击者最终执行其初衷,如窃取数据、破坏系统、勒索、网络间谍活动等。在这一阶段,攻击者完成了他们的攻击目标。
- 目标:完成攻击目的,例如窃取敏感数据、篡改文件、实施勒索等。
23. 什么是日志收集,日志收集的来源有哪些,如何进行日志收集
1. 日志收集定义
日志收集是指通过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程序等产生的日志信息,集中收集、存储并分析,以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异常行为的检测和故障排除的过程。日志是运维和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数据源,它们帮助管理员洞察系统和网络的健康状况,并为安全分析提供支持。
2. 日志来源
日志的来源可以涵盖各类设备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操作系统日志:
- Linux 系统的
/var/log
目录中的日志文件,如syslog
、auth.log
、dmesg
等。 - Windows 系统的事件日志,记录系统、应用和安全事件。
- Linux 系统的
-
网络设备日志:
- 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日志,记录网络流量、配置变更和安全事件。
-
应用程序日志:
- Web 服务器(如 Apache、Nginx)、数据库(如 MySQL、Oracle)、企业应用程序等生成的日志,用于记录应用的运行状态和业务操作。
-
安全日志:
- 安全工具生成的日志,如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SIEM 等,记录关于潜在安全事件的详细信息。
3. 如何进行日志收集
集中式日志收集
集中式日志收集是一种将分布在多个系统和设备上的日志信息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存储和分析的方法。常见的实现方式包括:
- 使用 Syslog 协议收集日志,将日志发送到集中式服务器或 SIEM 系统。
- 部署日志收集代理(如 Filebeat、Fluentd)将日志实时发送到集中的日志管理系统。
- 使用 ELK 堆栈(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进行日志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
日志分析与监控
收集到的日志数据可以通过 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和监控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内网外网分清楚,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从这里开始!”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35082567h169962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