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棋牌app程序源码)

项目二 细菌

任务四 细菌的感染和实验室诊断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具有质的概念,如鼠疫细菌引起鼠疫,结核杆菌引起结核。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表示,是量的概念。各种细菌的毒力不同,并可因宿主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一、侵袭力

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主要决定于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及其产生的酶类。

1、表面结构

⑴荚膜

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功能,能使侵入机体内的病原菌免遭吞噬和消化,使其在机体内迅速繁殖的扩散。因此,对同一种病原菌而言,有荚膜的毒力强大,没有荚膜的则为弱毒株或无毒株,病原菌在人工培养时失去荚膜,其毒力减弱,如炭疽杆菌。

⑵其他表面结构

①某些无荚膜的病原菌,在其表面也有一些与荚膜功能相似的物质,如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的毒力抗原以及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亦有抗吞噬和其他提高侵袭力的作用。

②病原菌表面的菌毛,具有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使病原菌黏附于宿主细胞的表面,是病原菌感染的前提。

2、酶类

⑴透明质酸酶

能水解宿主细胞间具有黏合作用的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强,有利于病原菌向组织深层深入蔓延和扩散。故又称为扩散因子。葡萄球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可产生此酶。

⑵溶纤维蛋白酶

又称为链激酶,能将凝固的纤维蛋白迅速溶解,解除了纤维蛋白对病原菌的局限作用,有利于病原菌在宿主组织和血管中迅扩散蔓延。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可产生此酶。

⑶胶原酶

能水解宿主肌肉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从而使用肉软化、坏死和崩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袭和蔓延。魏氏梭菌可产生此酶。

⑷卵磷脂酶

能水解宿主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从而导致组织崩解和红细胞溶解,为病原菌的扩散和蔓延创造条件。魏氏梭菌可产生此酶。

⑸脱氧核糖核酸酶(DNA酶)

动物组织细胞在被溶解时可释放出DNA,使细菌生长的局部环境中的液体变浓稠,不利于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蔓延,而DNA酶可以水解释放出来的DNA,使液体变稀,有利于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蔓延。链球菌可产生此酶。

⑹凝固酶(凝血浆酶)

能加速感染局部血浆的凝固,阻碍吞噬细胞的游走,从而保护病原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这种酶主要出现于感染的开始,其作用与溶纤维蛋白酶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此酶。

二、毒素

1、外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分泌(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细菌毒素。主要由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毒性极大,且其毒性作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如破伤风毒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的强直痉挛。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因而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且易为甲醛等灭活剂灭活。

外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外毒素经用0.3%~0.5%甲醛37℃处理后,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制品(见表5-1)。

2、内毒素

内毒素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不释放到菌体外的一类细菌毒素。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构成成分,只有当细菌细胞崩解时才释放出来。内毒素对宿主的毒性作用没明显的特异性,毒性也相对较弱。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脂蛋白(多糖-磷脂-蛋白质复合物),其抗原性较弱;甲醛虽可降低其毒性,但不能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也不能用来制成类毒素。

表5-1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特性

产生细菌

来源

化学成分

毒性

抗原性

耐热性

外毒素

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

由活的细菌释放至菌体外

蛋白质

内毒素

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

是细菌细胞壁成分,细菌崩解后释放出来

多糖-磷脂-蛋白质复合物

毒性强,各种细菌的外毒素对某些组织毒性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引起特殊病变。 作用相似。

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一般不耐热,60℃以上迅速破坏。

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耐热,60℃耐热数小时。

3、毒力的测定

在进行疫苗效价检查、血清效价测定及药物治疗效果等研究和临诊工作时,常需预先知道所用病原菌的毒力,因此必须进行病原菌毒力的测定。通常用递减剂量的病原菌感染易感动物的方法来测定病原菌的毒力。选择易感动物时,应注意其种别、年龄、性别和体重的一致性;同时也应注意试验材料的剂量、感染途径及其他因素的正确性与一致性。表示病原菌毒力的量有以下几个:

⑴最小致死量(MLD)

能使特定的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病死亡的活微生物或毒素的最小量。

⑵半数致死量(LD50)

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的时限内发病死亡的活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⑶最小感染量(MID)

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

⑷半数感染量(ID50)

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

以上四个表示病原菌毒力的量,其值越小,说明其毒力越大。毒力的大小是病原菌的一种生物学性状,它可以随自然和人工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掌握病原菌毒力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一)形态检查:

取致死畜禽的组织或血液制成血液涂片或组织触片,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对于一些具有特征形态的病原体,可鉴别。

单染色法:美兰染色法、瑞士、姬姆萨染色法。

复染色法:两种以上染料,如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

1、细菌的生长表现

固体培养基: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定点繁殖时,形成孤立的、肉眼可见的堆积物。

表现:大小、形态、透明度、隆起度、度、湿润度,表面光滑、粗糙、有无光泽。

菌苔:许多菌落融合成一片。

液体培养基:所有细菌能在其扩散生长。

表现:浑浊、沉淀、形成菌环、细菌膜等。

半固体培养基:检验有无鞭毛。

2、细菌的分离:用人工培养方法将细菌从病料或某一个菌落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培养分离出来,称细菌的分离。

(三)细菌的生长试验:

(四)动物试验:接种于动物,通过动物的症状、病理变化、染色、细菌培养、生物化学实验、免疫学技术,检验细菌。

(五)免疫学诊断:

1、凝集试验

2、沉淀试验

3、补体结合试验


本文标签: 细菌 病原菌 毒力 宿主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