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字符和ascii码转换)

摘要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会计学专业

研究生 刘取仪 指导教师 刘 东

摘要 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当代,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对国民经济还是企业长远发展都提供了不竭动力。十九大报告中,增速创新型国家进程再一次被提上议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够大力推进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国家财富增长。创新发展是企业与时俱进、增强生存力、更新核心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增长力最具成效的手段之一。

高创新投入是增速创新型国家发展需具备的一个首要条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生存优势和蓄积发展潜力的条件之一。然而创新活动的大量资本投入需求、前期投入的低效益、研发失败的高风险以及高质量研发人员等创新资源的要求使得大多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在外部性的冲击下,企业开展创新业务的意愿被进一步削弱。此时仅依靠市场自身配置资源必定会延缓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脚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国民经济主体之一,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市场宏观调控以减少市场失灵下的经济损失。政府通过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补贴与政策性指导,能够增强企业信心以提高其创新意愿,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因此,政府补助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对其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家实现创新战略目标指明发展方向,也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以及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并对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归纳总结,通过综合评述指出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明确本文研究重点。其次,基于外部性、市场失灵、委托代理及博弈模型、公共选择以及竞争优势等理论,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对企业的补助行为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接着,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公司2013-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Stata15软件进行实证研究表明:(1)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投入与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2)政府补助在非国企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对创新投入激励效应更强,而在国企中则对创新产出激励作用更大;(3)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创新成果产出具有抑制效应;(4)市场竞争程度在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投入的正相关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在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产出的正相关关系中的正向调节效应不明显;(5)企业提高科研人力资本投入比例对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也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而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和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从政府补助出发,兼顾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两个角度,探究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不同市场竞争程度对其产生的调节效应,为政府对创新活动精准施策以及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部分实证依据。

关键词:政府补助 市场竞争 创新投入 创新产出效率 产权性质II

Abstract

Government Subsid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counting

Graduate Mentor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roviding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both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ies was once again put on the agenda.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is to regar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will upgrade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its wealt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for enterprise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enhance their viability to

renew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growth.

One of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s high

innovation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conditions fo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However, the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investment demand for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low efficiency of early

investment, the high risk of R&D failure, and the innovative resources of high-quality

R&D personnel. The requirements have made most companies discouraged. In addition,

the externalities may further weaken the company's willingness to innovate. At this time,

relying solely on the market's ow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ill certainly delay the pace

of becom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s one of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o carry ou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o reduce economic

losses under market failure. Through financial subsidies and policy guidance for

corporate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government can enhance corporate confidence to

enhance its willingness to innovate. Therefor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necessary for

II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can provide a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s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 research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behavior. Secondly, based on the

externality, market failure, 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how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s the R&D invest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n affects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Then,

based on the data of 2013-2017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stata15 shows that:(1) Government subsidies have a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2) Government subsidies

have a stronger incen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inpu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a stronger incen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outpu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3) The

degree of market competition has an incentive effect on the inpu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has a suppressive effect on the output of innovation result;(4)

The degree of market competi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gulation effect i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innovation input of enterprises,

while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effect i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output is not obvious;(5) The concentration of

equity and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optimizing govern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two aspects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innovation output efficiency, and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t competition, it provid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government's precise measures for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fo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Keywords: Government Subsidies; Market Competition; Innovation Inpu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Property RightIV

目次

目 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1 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意义 ...................................................... 2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3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4

2 文献综述 ........................................................ 7

2.1 相关概念界定 .................................................. 7

2.2 政府补助动机及影响因素 ........................................ 9

2.3 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 ....................................... 11

2.4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 14

2.5 文献述评 ..................................................... 15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 17

3.1 理论推导 ..................................................... 17

3.2 研究假设 ..................................................... 21

4 实证研究设计 ................................................... 24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4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24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2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7

5.2 相关性分析 ................................................... 28

5.3 回归分析 ..................................................... 28

5.4 稳健性检验 ................................................... 31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34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1 研究结论 ......................................................34

6.2 政策建议 ......................................................35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36

参考文献 ..........................................................38

致谢 ..............................................................43

1 引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核心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从法律政策、审批机制以及实施监督等多角度入手,有效拓展创新空间。2019年8月,国务院更新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也再次强调新型高效协同的创新驱动体系在实践中的关键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讲,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更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生存能力、蓄积发展潜力和绿色竞争力,保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势头。

为了加快实现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完善多元化科研投入机制,需要围绕创新的源头供给,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2015年起,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政府补贴、企业研发投入财税优惠、创新引导资金等。据《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较2017年增加了2071.8亿元,增长率为11.8%;其中,所占金额比例最大的为试验发展类83.3%,增速最大的为应用研究类18.5%。研发投入强度即其与GDP的比率也再一次突破了往年水平,达到2.19%,较去年增长0.04%。从投入主体看,企业投放金额较去年提高了11.5%,政府则上升了10.5%,后者增速高于前者3.7%,其中制造业企业享有的政府资金比例大于50%。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中国统计年鉴》来看,近五年数据表明创新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虽然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公共资源投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

然而,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如图1.1与1.2所示:近5年来,我国研发活动中R&D经费总量呈现持续增长势态,不过从创新产出情况来看,虽然专利申请总数增量大,增速快,专利授权总数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但相较于逐年增加的创新投入资金来说增速明显减缓,直至2018年才有所提升,说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果转换力不足,凸显出创新产出绩效较低的问题。尤其在政府补贴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创新活动呈现出来的状态却是科研成果转化力不强,战略性新兴支柱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仍然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尤为突出。企业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要实践载体,但是在开展相关创新工作中却面临多方面的制约:第一,是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新兴企业成长初期不具备高质量研发团队,同时也缺乏大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开展创新活动前期所需的大量投入;第二,创新活动投入前期的低经济效益以及失败的高风险性,使得企业会选择性避免创新活动带来的经营风险;第三,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属性,在面临可能的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时,企业自身会表现出较低的创新意愿。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充分发挥相关补助资金策略的引导作用克服市场失灵,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体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助力企业加速突破创新困境,抓住发展机遇。

25000

亿元20000

15000

10000

5000

RD经费支出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100

专利申请数

专利授权数

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年份

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年份

500

万件

400

300

200

图1.1 创新投入情况 图1.2 创新产出情况

此外,2018年财政部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更新了新的应用指南,与2006年起执行的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对政府补助有更加明确的定义与特征描述,并对政府补助的分类和具体方式进行清晰地说明。除总额法之外,根据新版指南的要求,企业还可以根据经济业务实质选择净额法直接扣减资产账面余额或相关成本费用进行计量,这对企业业务的会计处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新准则的颁发更加明确了政府补助在微观主体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进行工艺技术升级、产品结构开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途径。因此,政府补助可以为企业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创新效率,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以及转变经济体结构提供支持。

1.2 研究意义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性目标,实施手段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这由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本质特点所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然而创新并不具备即期性,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活动,故企业在大举开展技术革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资本流动性和回报率2

1 引言

低,技术与市场、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等风险。不仅如此,创新活动自身固有的外部属性和公共产品性还会引发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采取各种干预方式对市场进行调控,政府资金支持与政策引导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过程中都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政府资金补贴、财税优惠等政策的实践效果需要我们通过对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分析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因此,依据经济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目标,研究政府补助行为,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以及完善政府创新投入机制提供政策路径,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属性。同时,结合企业微观数据,对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内部结构升级,以及建设新型生态网络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当前学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政府补助行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具有显著的激励效果,但大部分研究主要其中于政府补助行为与企业创新关系,较少结合考虑竞争程度这一市场环境带来的重要影响,缺乏基于不同行业特征以及同一行业各企业间的微观特征差异的数据分组比较。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企业,选取近五年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企业创新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细分,从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并按照产权性质进行数据分组,对比分析了政府补助在国企与非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效果差异,以期为国企进一步深化现代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竞争程度这一市场环境因素,探究市场竞争在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关系中产生的调节效应,为加快市场化进程提供部分理论依据。总之,在特定的数据细分研究框架下,证实了政府补助对于企业创新行为不同层次的影响效果,结合市场竞争调节效应的相关机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完善,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补助行为的理论研究体系更加丰富。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当前我国市场成熟度还达不到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完善机制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要求。需政府发挥其公共职能,即通过经济手段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杠杆调节作用以及相关计划工作调整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制定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发布指令、设置指标等方式调节货币、财政与外汇的收支总量以及关键资源的供求。因此,政府补助是市场经济搭建微观主体运行的外部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补助主要集中在易出现市场失灵、进入壁垒高使得私人不愿或不能进入、有关重大国计民生以及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领域。在市场经济中要坚持市场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利用市场自身的价值规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利用资源等垄断优势形成进入障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将会打破市场经营秩序,扰乱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部竞争环境。同时,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以及行为双方在获取相关信息上的不平等关系,使得市场参与者并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以避免不利经营行为。因而政府补助是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有效手段,是社会经济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基于政府补助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关键性和指导性作用,本文在以上现实背景下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以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博弈模型和创新活动的正外部性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集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挖掘企业创新研发行为投入与产出绩效在政府补助下的波动水平,试图探究:(1)政府相关补助策略对于企业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的激励或挤出作用;(2)政府相关补助策略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与成果产出的作用机制之间的差异性;(3)市场竞争程度在政府补助行为激励企业开展创新业务的过程中产生的调节作用;(4)政府补助策略、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活动在不同企业的微观主体特征之间产生的作用差异。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综述法。本文以“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企业创新行为”等为关键词,搜寻了近5年的相关文献。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梳理与归纳,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寻找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有着基础性、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其用作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第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文研究过程主要依据市场失灵、公共选择、外部性、委托代理以及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相关分析推导,再根据经验、数据和已有结论提出相关实证研究假设以此建立对应的模型。

第三,实证研究法。本文立足于2013-2017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定义所需变量后,从CSMAR和国家专利数据库以及各公司年度报表中采集统计数据。然后运用Stata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检验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的类型,以及市场竞争对政府补助影响企业创新活动所具有的的调节作用,并通过替换变量与数据分组进行稳健性检验,验证相关结果以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依照我国当前的创新活动投入产出基本状况,结合市场竞争程度,研究政府补助与企业科技创新行为具有的关系。企业创新活动在微观环境的影响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而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直4

1 引言

接关系着国家创造新财富的能力水平。因此,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运用Stata15实证分析得出本文结论。

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明确了本篇主要的研究目标与方法,同时梳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并根据研究思路作出框架图。

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通过概念界定阐释相关定义要点,然后从政府补助动机及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以及政府补助行为和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现有相关文献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文献述评。

第三章,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根据市场失灵、公共选择、创新正外部性、委托代理及博弈模型以及竞争优势理论,对政府补助行为、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进而分别提出相关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针对本文研究涉及的政府补助行为、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活动的代理变量及衡量方法进行详尽说明,并基于研究假设及选取的变量构建相关模型。

第五章,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对相关代理变量作出基础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论;其次,分别根据建立的对应模型具体分析其回归结果;最后,采用变量部分替换与数据分组的方法来验证研究设计的稳健性。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归纳总结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据此从四个角度为政府优化创新投入机制、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提出了相应举措。最后客观的提出了本文不足之处并作出了研究展望。

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3 内容框架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本文从当前热点问题即企业创新出发,结合政府补助行为,在归纳分析相关文献后结合市场失灵、外部性、委托代理、公共选择、竞争优势等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现有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是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创新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在引用上述理论的同时通过公共选择等理论并结合博弈论模型从多角度进行理论推导。

第二,在实证分析样本数据的选择上,该篇以A股制造业为分析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政府补助在分行业领域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的具体化能提高对应引导政策的针对性,可以为相关政策建议的运作路径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第三,本文在研究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程度,分析在其不同状态的影响下,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差异,并结合数据分组建立相关模型细化了市场竞争、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6

2 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被普遍应用于政府干预行为的政策实践中,并能快速得到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响应,产生经济效益。政府补助给予企业无偿获得实物性或技术性资源的机会,其实质就是前者向后者转移资产的过程,政府补助的条件性表现在企业获取与使用这一公共资源时都需要满足相关的政策性要求。政府补助是一种积极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对于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资金不足难题有着诸多建设性帮助,以此能够降低创新活动的高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弥补市场失灵下的经济损失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政府补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无偿拨款,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向政府提交申请,以此获得其无偿拨付的金额;(2)财政贴息,基于激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追求创新,提高生产质量的目的,国家财政为相关指定用途的承贷企业直接支付一定比例的贷款利息或据此给其相应补贴;(3)税收返还,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以引导企业经济活动实现政策目标;(4)非货币性资产的无偿使用,例如企业通过审批获取的划拨性质的国有土地或国家专有技术等使用权。

根据政府补助相关理念,可以整体上把政府补助分为两类:其中一种是政府补贴资金的直接投入,包括财政拨款和贴息等形式;另一种是政策引导型的财政间接支持,一般是通过税收优惠、专利保护等政策来支持。如表2.1所示,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对其分类标准做出了具体规范,同时2018年最新发布的应用指南明确了净额法的使用,根据相关业务活动实质可以按照表2.2所示选择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针对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返还补助,企业只能采用总额法),而相同或相近类型的业务应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并一贯运用,不得随意变更。

表2.1 政府补助分类

分类

(1)

企业从政府获取的政府补助中用来置办企业长期资产的部分,具有收益期较长的特点。

与资产相关

除(1)之外的项目则作为与收益相关来处理,是指其从政府获取的用来弥补过去产生或(2)

者未来将要产生的特定成本支出,具有收益期较短的特点。一般在达到补助相关限定要求时,与收益相关

做收益或递减成本处理。

定义

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2 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方法

名称

总额法

足对应确认条件时再分期计入当期收益。

净额法 扣减对应资产的账面余额或冲销相关活动形成的成本支出。

会计处理方法

按政府补助总额做收益确认:1.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先划入“递延收益”科目,在满

2.1.2 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市场经济主体出于自利目的,通过差异化、规模化、集中化等战略提升自身实力以排斥同类,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各主体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被排挤而丧失利益的压力是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市场结构是现行市场竞争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

依照产业内厂商总数、产物异质性、价格影响力以及行业准入门槛等因素,市场结构按竞争与垄断程度被具体分为了四种形式。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程度是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因此,判定市场竞争的类别和评估其现有状况,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分析至关重要。国内外现有文献主要通过行业集中度、盈利指标、营销费用比例衡量市场竞争如表2.3所示:

表2.3 市场竞争衡量指标

衡量标准 描述

赫芬达尔指数(HHI):利用营业收入或资产总值计算行业中各公司占所处行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姜付秀,2009;孔东民,2013)。

行业集中度

CRn指数:企业所处行业的前n家公司合计占据的市场份额(何玉润,2015)。

企业数目:同一行业内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姜付秀,2009)。

盈利指标

营销费用指标

销售利润率(勒纳指数):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差值与价格的比值(何玉润,2015)。

企业该年的销售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杨立群,2017)。

2.1.3 企业创新活动

美国经济学学家Schumpeter在20世纪初撰写的《经济发展概论》,把创新这一活动定义为对社会生产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熊彼特同时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包括开发新的商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生产材料供应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为经济学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其之后关于创新理论形成了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以戴维斯和诺斯等人为代表的主张制8

2 文献综述

度变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学派和以爱德温·曼斯菲尔德等人为代表的主张技术革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21世纪,随着产业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技术的迭代与革新以及应用创新的“用户体验-技术研发”新结构体系构建,创新不断由以技术为载体的1.0模式向以用户为核心的2.0模式嬗变(宋刚和张楠,2009)。技术创新既是指开发基础技术也是指应用现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研发新产品或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本质是实现技术转为商品的一般过程,包括了新技术从理论到生产方式的应用以及新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等相关环节,从而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为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注入强大动力。企业创新活动探讨的落脚点在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

(1)创新投入即企业对研发活动耗费的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分别按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核算,研究阶段属于企业创新的活动的探索环节,其能否形成资产还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一阶段的创新投入应全部作费用化处理计入企业利润表损益科目。然而,开发阶段不同在于相关新工艺或商品已经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应用条件,因此这一部分需要区分是否满足资本化的要求,不符合的部分才能计入企业利润表损益科目。

(2)创新产出及效率具体是指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果环节。创新效率的影响要素具体可以看做两个部分:一类表现为企业的外部效率,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以及外部制度宏观环境等都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效率;另一类表现为企业的内部效率,企业拥有控制的人才、资本等内部资源以及企业领导者的战略风格同样是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企业创新绩效指的是在一定期间企业创新能力的成果,表现为企业新技术或新产品服务等商业化应用的程度和结果。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通常有企业创新产出的直接结果——专利申请数(Corrado,2006;李晨光,2014)、企业创新产出的间接结果——新产品服务的营业收入(杨玉桢,2019)或利润率(胡恩华,2001)等财务指标。

2.2 政府补助动机及影响因素

自19世纪末,学者们逐渐重视政府干预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帝格力次提出了相应理论,根据这一定理,市场机制受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以及竞争不充分的影响,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政府干预作为国家维护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环境,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市场效率来说是必要的。政府干预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并且能够根据特定的目标,作用在相应的领域中。在本文研究中,政府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干预行为,主要体现为政府补助,既包括了政府直接划拨资金的政府补贴行为,也包括了政府政策引导行为。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大部分集中于,影响政府补助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其产生的效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这两个维度。

2.2.1 政府补助的动机

政府通常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职能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现有关政府补助动机的研究成果通常是从经济与社会这两个方向展开说明。首先,政府的经济目标主要表现在通过制定税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提供公共品以及市场监督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失灵优化市场机制。政府补助动机的经济目标在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体现为促进产业发展与企业研发创新。Gred(1999)分析欧洲航空业的发展发现政府对行业的补助是使其在美国波音公司之后能够具备强劲竞争力的关键。Stöllinger,Roman(2017)认为国家援助能够提升制造业出口价值。Alizamir(2019)以美国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各工业部门都依赖于第一产业的产出,因此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和提高农民收入以保护农业基础行业提出了对应的补贴计划。路丽等(2018)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能够为企业带来大量可使用现金,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为流通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刘萍(2015)实证研究我国新能源行业公司经营效率发现,政府补助在产业初建阶段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其产生的经济福利呈下降趋势。卜华(2019)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企业创新活动发现政府补助是促进电力行业研发创新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其次,政府补助的社会目标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二次分配、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以提升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以及丰富公共福利项目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Shleifer(1994)和Jenkins(2006)研究认为政府补助行为与社会就业问题密切相关,通常具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潜力的企业越容易获得政府补助资金支持。国内黄翔(2017)运用A股上市企业数据,基于政府干预行为动机发现,其提供补助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而非出于保证税收的目的。

2.2.2 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

回顾现有相关文献,学者们对于政府补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特征、所处行业特征、企业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其中对企业自身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规模大小、国企及民营的产权性质、股权集中程度等。Park,Sungmin(2015)研究发现“国家实验室”和“大公司”的受援类型每个项目的政府补贴规模相对较大,而其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并没有比其他类型更高。政府采取的干预行为源于不同的政治或经济目标,就改善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而言,政府通常会给予规模大、雇员比例高的企业政府补助。吕久琴(2010)研究显示决定企业10

2 文献综述

能否获得政府补助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物与无形资产总额、合计营业收入以及现有就职人数,而政府补助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周亚虹等(2015)研究发现新能源行业较传统型产业更容易获得公共政策扶持。孔东明(2013)利用数据证明国有企业在政府补助的申请过程中更具有优势,并且在市场竞争激烈时,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吴文锋(2009)基于沪深两地非国有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得到了地方政府给予企业负担的强度,和其在政治关联下的减免优惠正相关的结论。苏屹等(2018)通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中401家公司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具有地方政治关联的企业,在获取所需资源以及减免优惠等政策补助时享有优势。

2.3 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

创新作为拉动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早在20世纪就已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一大主题。在现有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们主要是从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两个维度来采用不同的侧重点展开,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其自身和市场因素、融资限制以及外部干预行为,而其产出效率则重点挖掘了产权性质以及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Messeni Petruzzelli等(2018)通过对美国专利商标局298家生物技术公司注册的5575项专利发明样本进行的经验测试证明规模较大的公司通过使用新技术和非常成熟的知识来提供更大的创新能力,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在建立具有中等成熟度的知识时进行更有价值的创新。邱兆林(2015)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为研究对象发现,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更能提高其创新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讲,我国民营企业受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限制,创新投入较少。但是,就创新效率来说,民营企业却高于国有企业。杨继生(2015)研究发现国企的管理成本与其存在寻租现象具有正相关关系,因而管理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徐明霞(2018)以A股上市的非金融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样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并且国有控股比例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具有负面效应;而就其他企业特征来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总资产净利润率也对公司的创新效率具有负面影响。

2.3.1 创新效率研究方法

学术界在建立指标体系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时,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与理论方法有不同的做法。但究其本质还是围绕研发投入的强度以及创新效果的衡量,其中相对完善的做法是基于企业创新活动价值链按照创新投入与产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指标体系,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分别采用了各种定量或者一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DEA数据包络分析法。

1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定量分析方法中主要有:第一,回归分析法。通过代理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回归模型挖掘其实际效应。张建华(2018)运用面板Tobit截尾回归模型得出金融错配与企业研发活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班旭(2019)运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研究政府干预与企业创新活动关系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补贴的激励作用。张辉等(2016)在研究政府干预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中运用门槛回归方法研究认为政府干预的激励效应存在一个最优区间。王维等(2017)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不同的政府激励方式下企业的创新效率。第二,密切值法。通过比较各评价对象与各指标的最佳值与最劣值的距离进行优劣排序,适用于多目标决策。陆菊春(2002)、罗亚非等(2005)运用此方法为企业创新效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了不同企业性质之间的创新能力。第三,数据包络法。DEA是通过评价多个指标的观测值,采用线性规划来进行有效性分析的数量方法。杜娟(2014)通过建立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研发效率进行研究得出长江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创新能力较其他地区更高。王飞航等(2019)通过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我国西部创新效率提出应加强政府补助和人员素质以及内部控制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因子分析法。先通过相关强度对变量进行分类,然后运用替换后的因子进行研究。张铁山(2015)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与DEA数据包络额分析法分析对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分析评价了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效率现状。杨玉桢(2019)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从三个角度建立了创新绩效指标并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第五,主成分分析法。PCA利用降维的思维,合并相关性强的因子为综合指标再具体研究。朱会(2018)采用此法研究得出了提高职业经理人研发效率的四个关键维度。孟晓华(2006)以及马艳艳等(2018)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以江苏省和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研发能力评价体系。第六,随机前沿法。基于误差项的分化计算评价目标值的效率水平。牛泽东等(2012)采用SFA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企业产权结构与规模的提升更能促进其创新效率的提升。李晨光等(2014)运用SFA模型以北京创新激励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行业不同扶持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第七,Malmquist指数法。刘凤朝(2007)运用Malmquist分角度研究分析了中国创新绩效的变化情况。张静(2011)运用此法对中国各区域农业的研发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技术进步相较于改善技术效率更能促进我国农业创新效率的提高。第八,熵值法。利用熵值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通过离合度分析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强度。张序萍(2010)运用德尔菲-熵值法结合客观熵值和主管权重综合评价分析了泰安市的区域创新效率。邹华等(2013)在研究此法的具体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以中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域研发实力。

12

2 文献综述

其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第一,神经网络算法。利用非线性映射将仿生学与数据衡量进行联合运用。芦冬青(2017)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运用梯度法确定参数构建模型提升了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测算精度与速度。叶玲等(2018)运用BP神经网络法与VIKOR法分别从整体和具体各指标评价分析福建省建筑业创新效率不足现状及原因。第二,层次分析法。AHP将研究对象按照各要素性质及研究目标进行分层并对每一层赋予权重的一种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李素英(2017)运用AHP结合BP神经网络法选取京津冀创业板统计数据分析评价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高田义(2018)通过DEA评价分析青岛海洋产业的创新效率结合AHP具体分析其中的优劣产业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方向。第三,模糊综合评价法FCE。隶属度作为模糊数学中的重要度量函数,实现了定向向定量的转换,结合多种指标分析完成多角度评估。胡恩华(2001)在因素集与权重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企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为制定创新战略提供了方向。张熠等(2017)运用AHP与FCE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系统评价分析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3.2 企业创新效率的衡量指标

在国家不断主张提升创新水平和质量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创新效率进行了多理论多模态的研究,试图通过理论指导推动创新的实践进程,根据不同研究目标选择适用指标或者对同一研究对象设计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现有文献基于不用的研究方法为具体分析企业创新效率建立了不同的指标量化体系,如表2.4所示。

表2.4 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

作者

Griliches(1990)、Corrado(2006)

Crepon(1998)、Aghion(2002)指标

采用专利衡量医药公司的创新效率。

研发投资与总销售收入的比例。

采用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包括科研人员工资与绩效补偿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以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以及专利申请数量的

Ferris(1998)、Hewitt(2006)孙京悦(2018)、王健(2019)

对数衡量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效率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三个公因子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效率量化体系,其中对企业研发效率的衡量数值有3个:1新产品开发项目数;2拥有发明专利数;3新商品所占当期收入的比例。

基于DEA定量分析法,依据创新两阶段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人员、经费投入以及科技、产品、工艺产出;11个二级指标:专有科研人数、创新资本存量耗费值、个别劳动生产率等

杨玉桢(2019)

董登珍(2018)

颜莉(2012)、罗良文(2016)

结合PCA和DEA法,通过追踪研发环节建立量化体系,其中研发投1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通过人力资源、货币资金以及研发环境投入衡量,创新产出通过科技成果、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以及区域竞争力衡量。

根据SBM-DEA模型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投入、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杨立生(2018)

7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本、技术、能源消耗量、经济指标、排污、经济亏损;18个三级指标结合因子分析法研究分析中国第二产业工业的绿色持续创新效率。

运用AHP和FCE模型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从科研投胡恩华(2001)、张熠(2017)

入、产出、研发以及管理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企业的研发绩效

基于SFA法研究中国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研发绩效分别建立投入指标:科研人员与资金的投入数量及强度;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目、资产利润率。

张梦生(2016)

2.4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2.4.1 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

现有国内外文献都对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数据检验,一般有两种主流的观点:一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补助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创新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就这两种观点仍没有达成共识。同时部分研究团队持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没有强烈关系效应的结论。周亚虹等(2015)就得出了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强度并没有因为其享有政府扶持政策优势而显著提升的结论。Zuniga-Vicente等(2014)结合77篇相关研究政府干预与企业创新行为的文献,发现将近60%得出的结论是提供政府补助促进了企业开展创新业务,其余40%的研究则执效应不明显或挤出效应的观点。

(1)激励效应。Basit(2018)等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邱兆林(2015)运用SFA方法测算我国高科技行业的创新绩效发现政府补贴与专利安全保障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激励作用,而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市场竞争更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李小静与孙柏(2015)研究发现,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政府补助从初期的强烈激励效应,在其超过既定范围时则会带来负向影响,然而,对于突破式创新的效应则相反。朱永明等(2018)认为无论从创新投入角度还是创新产出角度,政府补助都对其产生的是激励效应,但是从创新投入角度看,企业在发展期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正向作用,而在创新产出方面,企业在成熟期拥有更高的产出绩效。苏屹等(2018)对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司公司的研究认为政府补助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家地方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具体说就是政治关联越强的地方企业更受政府补贴的青睐,形成了企业越发追求创新的良性循环。路丽等(2018)通过研究沪深两市2010-2017年间108家流通企业发现政府补贴作为政府干预的直接手段,对于企业14

2 文献综述

的研发强度的提升有激励作用。

(2)挤出效应。部分学者并不赞同政府补助行为具有的激励作用,高宏伟(2011)研究证明过多的政府补助与大规模国企的创新投入具有负面影响,相反,政府如果取消关于商品补助的干预行为,则有助于激励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大规模国有企业开展创新业务投入。徐晨(201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抵制腐败行为可以减少企业的政治关联但可能使其失去获取政府资源的便利,从而降低了原本因能够获取政府资源而具备的创新意愿,导致市场竞争的激励作用被削弱而衍生出相应的负面影响。李永(2015)通过两阶段分析分别运用SFA模型、DEA与Malmquist指数法实证分析企业的创新活动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激励效应,但是执行补助政策中要素扭曲与所有制偏向等制度约束对企业研发活动投入产生了抑制作用。

2.4.2 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大量现有文献表明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创新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Porter在20世纪末提出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程度是市场微观主体进行战略分析的四大因素之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产品研究或流程研究进行创新活动可以使企业获得新技术带来的高效率优势或差异化优势,面临当前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直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现有学者已关注到这一关键因素,但学者们就其具体效应结论莫衷一是,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创新与市场竞争之间呈非线性关系,诸如Liliana(2019)通过研究外国竞争效应证明了市场竞争与墨西哥制造业企业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林叙辰(2019)通过考察市场竞争与电信行业技术创新认为市场竞争与电信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现有文献以表明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可以为企业创新来带正向效应,Beneito(2017)等利用西班牙制造业数据研究表明了竞争与专利之间的正向关系,并认为行业内的技术差距竞争的加剧而变小;郭晓玲等(2019)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研究表明医药制造业的高市场集中度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然而,一些学者则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呈负相关的观点,诸如Ghosh(2017)通过研究表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市场份额因离散创新失败缩减,这一影响将降低企业创新投入。

2.5 文献述评

国内外文献关于政府补助动机的相应研究主要侧重于为发展特定产业以及促进企业研发的经济目标和为保证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目标;政府补助的1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性质等微观特征、所处行业发展要求以及政企之间的政治关联关系。其次,在企业创新活动相关研究中,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规模与产权性质等自身的微观特征,而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集中在投入与产出两个环节来建立指标体系。此外,在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效应研究中,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两种观点,绝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仍有一些研究团队通过数据验证发现其为抑制效应。最后,在市场竞争相关研究中,科研人员主要探究了其与研发投入的非线性倒U型模型。

目前大部分相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宽泛,但较多的是单独分析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或创新效率的影响,忽视了市场竞争外部经济环境的调节作用,并且针对各具体行业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本文从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运用产权性质进行数据分组,同时综合考虑市场竞争这一外部环境,采集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具体评价分析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竞争程度对这一影响所具有的调节效应,纵向加强了政府补助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利于政府在制定相关引导政策时,可以综合考虑所面临的不同市场环境,以最大化政策实施效率,达到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目的。

16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推导

3.1.1 市场失灵理论

1776年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基于自由放任与竞争的观点,强调要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机制作为最有效的自发型调节手段,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对社会经济整体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实现信息的便捷传递;通过利益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动力创造社会价值;通过供求、竞争、价格、风险等机制实现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率。

然而,1929-1933年波及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以实践教训全面揭示了古典经济理论存在的缺陷,此次危机实证了主张市场的完全自由放任是行不通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领域完全发挥作用即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在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市场可以根据供需关系、报价信号和自由的竞争机制等对资源进行配置。当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最有效率的状态时,便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这种理想的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现实经济的复杂性难以吻合其假设前提要求,必然会带来市场失灵的现象。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公共资源的非竞争与非排他性的存在会引起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渐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引致生产与资本不断集中,从而形成垄断,垄断者通过操纵价格满足利益需求会破坏市场均衡使得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第二,买卖双方在公共市场进行交换时,所获得的信息通常是既不充分也无法实现均衡的,通常卖方在信息不对称中占据信息优势可能通过损害买方利益以获得不合理利润形成柠檬市场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破坏市场良性发展环境;第三,企业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效应,正外部性下其他市场主体不用付出代价也可以获得益处可能导致企业的有益行为减少,负外部性下其他市场主体收到损害但得不到行为主体的补偿可能导致企业的不利行为增加,企业活动的外部效应客观独立于市场机制,通常需要市场之外的力予以纠正;第四,公共物品不仅是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须品,然而其非竞争与非排他的固有属性使得社会需求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难以得到满足。市场本身的自发性、滞后性与盲目性说明市场虽然作为经济运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是并不是全能的,宏观环境、经济活动的客观性与特殊性等均可能引发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市场失灵时就应充分运用另一只调控的手即政府的力量弥补市场缺陷以促1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经济发展。

3.1.2 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伯格森著作的《福利经济学可能前景的重述》成为了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起点,在20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使其在不断完善与更迭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理论的整体框架,其代表人布坎南等在1962撰写的《同意的计算》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的基石。公共选择以经济学为工具分析政治性的行为过程,指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关于种类、分配机制、提供原则等以及合理规划相应规则的行为,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融合。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结合政治与经济学,将经济人假设拓展到政治领域,对相关行为展开研究和假设。其区别于古典政治理论,认为所有个体均为理性人,以利己为动机寻求个人效益的最优化,即使是在政治活动中人们的利他行为最终也是通过公共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其次,这一理论是基于契约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段培君,2002),区别于传统政治学的整体主义,注重从个体选择行为来分析集体的公共选择的研究路径。政治过程中的个体选择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下,是在集体中而不是单独个体里通过公共利益实现个人效益的,在相应规则下个人选择的集合则形成公共选择。最后,在此理论框架下,政治过程被看做一种类似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现象。即人们在政治市场中基于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权衡自身的利益与成本达成协议或制定规则等政治活动来解决利益冲突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补助行为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个人主义以及政治过程的交换性质说明政府自身的缺陷使其在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另一种非市场失灵,此时采取不经济的国家干预行为不如通过完善市场内部机制来克服其自身局限性。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经济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集体选择的结果,政府对这一集体选择的监督是防范市场失灵,保证经济发展良性环境的必要干预行为。然而,任何政治活动的实际实施效果都可能偏离预期值出现过度干预或干预不足的现象。因此,研究政府补助行为的有效性是必要的,政府补助行为必须是适度的、有规则的,有效的政府补助行为是制定相关调控政策的关键。

3.1.3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即溢出效应,是一个或一组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团体产生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具有明确的定义。外部性理论最早可溯及新古典经济学派创建人Maeshall,其在19世纪末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定义的外部经济即企业之间的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其学生Pigou在20世纪初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思路,18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前者不同在于其与外部性的定义相对应,是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对外部的影响来研究的。庇古把外部经济分为经济与不经济两个对立的概念,他提出边际私人收益与成本偏离社会同一指标时,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市场自由竞争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而解决这一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就是政府采取政策对产生外部不经济的行为征税,而补贴产生外部经济的行为,以此将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结果。庇古对外部性理论的扩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企业活动外部性问题以及政府干预行为等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根据企业活动外部性的作用效果,可以将其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两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分析(沈满洪,2002)。其中,正外部性是对社会有益的,指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带来收益,而无法向这些市场参与者获取相应的费用的情形。然而,负外部性是对社会不利的,指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而无需对这些市场参与者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的情形。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正外部性行为,有效的创新成果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活动具有难以预估的高风险,企业还必须支付高昂成本,因而创新能够为企业创造的边际私人效益有限,远不及其带来的边际社会效益。此外,竞争对手通过复制或模仿率先的创新成果可以获得相同甚至更高的收益,而只需付出与率先研究者相比极低的成本规避了创新的高投入要求,并且随着创新成果不断完善新技术的运行风险也有所降低。创新活动的这些固有的特性必然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意愿,进而会导致新知识的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政府需要制定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弥补企业研发活动外部性问题带来的损失,从而提升活动主体创新意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1.4 委托代理理论

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规模化经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权利所有者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等限制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出现为权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提供了条件。20世纪前期, JR强调当所有者和管理者为同一人时,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产生阻碍,应将权利分离开来。20世纪中后期,随着信息不完全与公司激励问题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开展,委托代理论旨在设计一种合理的契约,在面临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前提下,激励管理人的机制。委托方是经济资源的提供者,代理方是经理人,实际控制经济资源的分配与使用,事实证明双方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存在着利益冲突:委托方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希望经理人能以较少的享受成本,完成企业的增值计划;而经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营者则是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薪酬工资、闲暇时间、声誉等享受成本。由于经理人掌握企业经济资源的使用权,是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者,故在获取信息时相比前者更具有优势。因此,在委托代理双方信息非对称的背景下,管理者可能违背忠实勤勉义务,利用其对企业资源的决策权为自己谋取私利。此外,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处于企业信息优势地位的控股股东,则可能利用其决策主动性,做出更偏向于自身效益的决策,从而侵害信息弱势方即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所要求的高知识性与高专业性决定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必然存在着信息非对称。首先,管理者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可能向股东夸大研发费用预算以获取更多现金的自由支配权,或者为了规避决策失败风险,寻求业绩投资于一些风险低、见效快而对提升企业价值意义不大的创新项目。其次,由于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不完全,甚至可能会出现管理层挪用研发资金等道德风险问题。而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企业,掌握决策主动权的控股股东为了追寻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搁置可以产生实际贡献的高质量创新业务,更加偏好将资金投资于一些高效益和高风险并存的创新项目,一旦研发失败,将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从国家与企业的角度来看同样具有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方委托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以推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政府身为委托方希望的是以较少的政府补贴获得更多的企业创新成果,而企业身为代理人则希望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以追求自身利益形成一组博弈,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创新活动的努力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相应补贴激励,同样企业也可以根据政府的激励程度决定努力或不努力。我们假定政府A对企业B做出激励时,企业B受益为b,当企业B按照激励政策努力开展创新活动时,政府A达到政策激励目的受益为a,可以建立相关博弈模型,如表3.1所示:

表3.1 政府激励企业创新行为博弈模型

企业B

努力

激励

政府A

不激励 (a,0) (0,0)

(a,b)

不努力

(0,b)

相较于企业来说政府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无法直接获取企业创新活动的努力程度以及相关活动的实际动机等信息。但是如表3.1所示只有处于(a,b)即当政府作出激励行为同时企业按照激励政策付出努力时双方才能实现受益最大化以保持一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性。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激励行为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同时辅以监督机制,防止企业出现获取资源后不努力投入创新活动的情况。企业与政府的这一委托代理关系对其研发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企20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业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寻求政府资源支持,而其寻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本质,使其创新努力程度大多取决于政府给与的奖励程度。其次是企业经济人的本质使其本能的会考虑(0,b)即不努力也能享受政府激励政策获得受益的情况,此时企业在获取政府资源后可能出现改变资金用途不投入或少投入创新活动等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企业在申请享受激励政策时政府应加强对补助对象的资格审查、条件筛选以及增加约束条件以加强企业创新活动信息的公开化与创新资源使用过程的监督。

3.2 研究假设

3.2.1 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

(1)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投入。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企业的创新活动是知识产出的主要手段。其正外部性即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并承担创新研发的较大不确定性和失败的高风险后,由于竞争对手通过模仿跟随,便能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获得相同甚至更大的收益。而原技术创新企业却不能享有其高额研发投入的产出成果产生的全部收益,出现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而收益却相反的情形,因而企业更愿意采取跟随模仿的技术战略,自主创新意愿降低。因此,由于市场机制的失效,政府通过应用政策性计划提供补助支持,能够弥补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缺口,减轻外部性及市场失灵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整体上降低企业的创新投入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政府补助行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具有激励作用。

(2)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产出。政府补助能够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减轻其持续投入的资金压力,从而避免其迫于经营压力而中途放弃创新活动,以此保护创新业务链以提升成果产出率。但执行补助政策时存在要素扭曲(李永,2015),可能导致企业更改资金用途而选择直接引进技术等方式,却不重视自身基础研发能力的提升,出于短期效益目标,反而会降低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及博弈模型,企业作为代理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考虑履行代理责任,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激励,而政府作为委托人更多的是谋求社会效益的社会人,通过资金补贴与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因此在创新产出上,企业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助以应对技术创新的高不确定性及风险,而政府则是希望以较少的激励政策就能获取更大的创新产出成果,提高政策实施效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则可能导致政府补助行为较预期效果出现执行差异。基于现有研究,学术界针对其关系仍未形成一致结论,Zuniga-Vicente(2014)通过整理近80篇现有文献发现就政府补助与创新产出的关2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研究主要有三种结论,部分学者持政府补助行为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效应具有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个临界值才会产生负面效应;还有学者则提出从整体来看,政府补助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在某些行业会表现出显著的挤出效应。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的实际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政府补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产出成果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H2b:政府补助行为和企业创新活动产出成果呈负相关性,即挤出效应。

3.2.2 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基于五力分析提出企业可以通过成本领先、差别化和集中化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能够获得成本效率优势或通过新商品的异质性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因而市场竞争会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生存或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会更具有创新意愿增大创新投入力度,进而促进创新活动产出。然而,企业资源是有限的,激烈的竞争状态会带来市场波动,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或发展阻碍,经理人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调整经营重心,对创新项目的正常运作造成困扰(Ghosh,2017)。同时市场集中度越高,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少数企业拥有较强的话语权,成为行业中的垄断者,并可以利用垄断优势掌握更多的资源,依靠雄厚的基础实力支持创新业务的投入与产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具有激励作用。

H3b: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具有抑制作用。

3.2.3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政府补助是一种积极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可以帮助企业缓解研发资金不足的难题,降低因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相关补助策略能够有效补偿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创新意愿。政府补助被普遍应用于政府干预行为的政策实践中,并能快速得到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响应,产生经济效益。然而,面临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相关补助政策的执行效果具有差异性,激烈的市场竞争程度能够加快市场化进程,使企业享有更健全的制度体制等外部环境优势(孔东民,2013),因而更有助于发挥政府相关补助资金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政府补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激励作用更强。

22

3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H5: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政府补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成果产出的激励作用更强。

2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我国制造业2013-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数据样本。为研究结论的准确度,考虑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得性,本文按照以下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样本:(1)剔除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2)剔除研发费用为零的样本;(3)剔除政府补助为零的样本。

政府补助金额取自CSMAR数据库,企业各年专利授权量取自CNRDS数据库,其余所需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及上市公司公开年度报告,通过Excel进行数据预处理后,运用Stata15进行数据分析。为剔除极端值对本文数据分析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取4961个有效样本,其中自2013年至2017年样本量分别为:800、892、1096、1218、955个。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活动。本文以企业创新活动为被解释变量,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企业的创新投入角度,通过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即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二是企业的创新产出角度即企业的专利数量(Corrado,2006;朱永明,2018)。

(2)解释变量——政府补助(gov)。政府补助是政府干预行为的直接体现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在所选年度期间,企业对取得的政府补贴通常以总额披露,为了避免寻租问题,联系企业业务活动,本文选择用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作为衡量政府补助的变量(张建华,2018)。

(3)调节变量——市场竞争(HHI)。如表2.3所示,国内外现有文献关于市场竞争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盈利指标与销售费用比等。在行业集中度中由于上市公司数目为绝对数且相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仅占少数,难以说明行业整体情况。而CRn所测度的行业前n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虽为相对数但仍只反映了行业前几名大企业的份额,是否能代表整个行业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此外,由于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各个企业不同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同,在数据上难以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而对于销售费用比指标,是通过测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增加的销售费用来衡量市场竞争,但企业的销售费用策略可能仅是出于战略选择而不一定是对市场竞争作出的行为反应。例如在寡头垄断企业会大量增加广告支出,但其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而与市场竞争并非24

4 实证研究设计

直接相关,因此销售费用比是否能衡量市场集中度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相对于上述指标,赫芬达尔指数是对各个企业占所处行业市场份额的平方求和,因此可以综合考虑到行业整体情况,而不仅是当前领先者的规模与份额(姜付秀,2009)。因此,基于以上因素,本文采取运用企业营业收入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调节变量市场竞争(HHI),即HHI指数越小则行业越分散,市场竞争反而越激烈。

(4)控制变量。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到,除了企业所处行业,其经营活动特征、产权性质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高宏伟,2011;张建华,2018;路丽,2018)。因此,本文选取企业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e、研发人力资本pc、股权集中程度oc以及年度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表4.1 研究变量及定义

被解释变量

创新产出

解释变量

调节变量

政府补助

市场竞争

企业规模

净资产收益率

控制变量 人力资本

股权集中度

年度变量

lnp

gov

HHI

size

roe

pc

oc

year

当期年度专利产出的自然对数

政府补助*100/营业收入

∑(公司营业收入/行业收入总额)2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净利润/净资产

企业技术人员数/员工总数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虚拟变量

变量

创新投入

符号

rd

定义

研发支出*100/营业收入

4.2.2 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何玉润(2015)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与政府补助进行回归分析。为了验证政府补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模型(1)检验假设H1:

rd01gov2size3roe4pc5oc6yearit (1)

为验证政府补助行为与企业创新活动产出的关系,本文构建模型(2)检验H2a与H2b,以探索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实际效应:

lnp01gov2size3roe4pc5oc6yearit (2)

为验证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的效应,本文分别构建模型(3)与模型(4)检验H3a、H3b:

rd01HHI2size3roe4pc5oc6yearit (3)

lnp01HHI2size3roe4pc5oc6yearit (4)

为验证市场竞争在政府补助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调节效应,本文构建模型2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与模型(6)分别加入政府补助与市场竞争的交互项gov*HHI验证H4、H5:

rd01gov2HHI3gov*HHI4size5roe6pc7oc8yearit8yearit系数,it为随机误差项。

(5)

lnp01gov2HHI3gov*HHI4size5roe6pc7oc(6)

其中,0是常数项,1、2、3、4、5、6、7、8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26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解释变量政府补助、调节变量市场竞争以及相关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1所示。

表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rd

lnp

gov

HHI

size

roe

pc

oc

Mean

4.3869

3.3567

1.1239

0.0973

22.1493

0.0693

0.0914

7.0302

Median

3.7941

3.2958

0.6820

0.0747

22.0258

0.0663

0.0753

3.2722

.

2.9978

1.1588

1.3683

0.0777

1.0587

0.0706

0.1007

9.6890

Min

0.1013

0.6931

0.0026

0.0219

20.1267

-0.3021

0.0000

0.1594

Max

23.8647

6.8680

10.4130

0.3654

25.4741

0.2801

0.5228

67.0952

由表5.1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投入指标rd均值为4.3869,最小值为0.1013,最大值为23.8647,中位数为3.7941,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平均水平仅为4.3869,说明在国家创新战略的政策引导下,部分企业已经重视通过工艺升级以及产品更新等创新活动带来的持续竞争力,但多数企业仍存在研发投入的低水平现象。而结合企业规模数据来看,企业规模size均值为22.1493,中位数为22.0258,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0.1267、25.4741,各企业间规模相当,说明规模并不是造成行业研发投入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相同规模的两个企业中,仍可能因为领导层的谋略能力及经营风格等造成其创新业务的发展差距。企业创新产出指标lnp均值为3.3567,最小值为0.6931,最大值为6.8680,说明企业间存在较大的实力差距,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果能力强弱差异明显,行业整体效率水平有待提升。政府补助指标gov均值为1.1239,最小值为0.0026,最大值为10.4130,说明企业间获得的政府补助数额具有较大差异,即政府补助在制造行业的投放具有针对性。市场竞争指标HHI均值为0.0973,最小值为0.0219,最大值为0.3654,中位数为0.0747,说明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偏低,行业发展势态良好,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导力量,因而整体行业集中度小,竞争较为激烈。

根据其他控制变量数据,人力资本pc均值为0.0914,最大研发人员占0.5228,最小为零,说明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少且企业间投入差异大,而高质量的科研人员投入更容易形成专业的科研团队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因此人力资本2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分布不均进一步造成了行业内创新活动发展的不平衡。

5.2 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5.2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各个变量对企业创新投入rd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产出相关性不显著,有待进一步回归分析细化检验。由于HHI越大,市场竞争程度反而越小,数据显示HHI与创新投入负相关,而与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市场越集中,垄断势力越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其创新实力以提高创新产出能力。企业规模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股权集中度oc与创新投入显著负相关,与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pc和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此外,除去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与创新产出指标lnp的相关系数为0.461外,其余相关性系数都低于0.4,故模型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5.2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rd

lnp

gov

HHI

size

roe

pc

oc

rd

1

0.043***

0.349***

-0.129***

-0.276***

-0.036**

0.377***

-0.076***

lnp

1

-0.005

0.093***

0.461***

0.129***

0.057***

0.054***

gov

1

-0.035**

-0.159***

-0.055***

0.076***

-0.043***

HHI

1

0.081***

0.020

-0.018

0.040***

size

1

0.075***

-0.078***

0.107***

roe

1

-0.002

-0.032**

pc

1

-0.062***

oc

1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5.3 回归分析

5.3.1 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

根据表5.3回归分析结果所示,在模型(1)中,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为0.6287,显著性水平sig值小于0.01,表明该指标与企业创新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了H1。在模型(2)中,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为0.0587,在1%的水平上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说明政府补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验证了H2a的结论,否定了H2b。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以及行为双方在获取相关信息上的不平等关系,使得市场参与者并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以避免不利经营行为,同时创新的正外部性使得受益人可以不用付出成本就获得某个市场参与者研发活动带来的效益。而政府补助行为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信息不完全与创新正外部性带来的利28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益损失,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业务的开展。

就控制变量而言,在模型(1)中,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4745,在1%的水平上企业创新投入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将本应用于创新投入的资金转移到了规模扩张上,但在模型(2)中,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5301,在1%的水平上与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大规模企业在创新资源上占有的优势,使其更能开展高质高效的创新活动以达到高创新效率;研发人员人力资本在模型(1)和模型(2)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5.4124和2.0199,显著性水平sig值小于0.01,说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在模型(2)中的回归系数为1.7323,1%的水平上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但在模型(1)中系数为-0.1887但显著性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一些盈利性较低的企业期望通过创新以获得企业复苏的机会,但创新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且需要更多资金人力的支持,因此采取创新策略可能并非企业的首选策略;股权集中度在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为-0.0093,在5%的水平上与企业创新投入显著负相关,股东权力分散程度越低,大股东则越可能利用决策主导权将企业资金投资于更偏好自身效益的活动,而非高风险的创新业务,从而股权相对集中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较低。

表5.3 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回归

Coef.

变量

模型(1)

gov

size

roe

pc

oc

0.6287

-0.4745

-0.1887

15.4124

-0.0093

模型(2)

0.0587

0.5301

1.7323

2.0199

0.0008

模型(1)

22.49

-13.65

-0.38

32.11

-2.54

模型(2)

5.05

35.69

8.19

10.08

0.54

模型(1)

0.000

0.000

0.707

0.000

0.011

模型(2)

0.000

0.000

0.000

0.000

0.588

t P>|t|

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对数据分组回归并对比分析(孔东民等,2013),回归结果如表5.4所示,对于企业创新投入来说,无论是否为国企,政府补助均与企业创新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国企数据组的回归系数为0.5139小于非国企数据组系数0.6842,说明政府补助对非国企的激励效应大于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因为国企的融资优势相对弱化了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对政府补助资金的依赖。对于企业创新产出来说,无论是国企还是非国企,政府补助也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国企数据组的回归系数为0.0964大于非国有企业0.0419,说明政府补助对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国企通常具有较强的实力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优势,因此转换能力更强,更能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作用实现创新活动的成果化。

2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5.4 分组回归分析结果

国企

变量

模型(1)

0.5139***

gov

(10.35)

-0.4175***

size

(-7.61)

0.6170

roe

(0.86)

15.3369***

pc

(16.97)

-0.0070

oc

(-1.53) (1.02) (-0.82) (0.34)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的水平上显著,同下。

非国企

模型(2)

0.0964***

(4.54)

0.5872***

(24.44)

1.5835***

(5.15)

3.6975***

(9.56)

0.0020

模型(1)

0.6842***

(20.21)

-0.4456***

(-8.80)

-1.4104**

(-2.06)

15.6304***

(27.60)

-0.0048

模型(2)

0.0419***

(3.03)

0.4763***

(22.88)

1.8010***

(6.39)

1.1856***

(5.09)

0.0008

5.3.2 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据表5.5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活动回归分析结果所示,在模型(3)中,HHI的回归系数为-2.8919,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于HHI指数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小,说明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创新投入越多,H3a得到部分验证。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环境时,创新意愿能够被有效激发,倾向于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形成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核心优势,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等战略目标。

表5.5 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回归分析

Coef.

变量

模型(3)

HHI

size

roe

pc

oc

-2.8919

-0.5678

-0.8297

16.4972

-0.0116

模型(4)

0.9061

0.5141

1.6472

2.1997

0.0008

模型(3)

-5.93

-15.44

-1.55

32.44

-2.96

模型(4)

4.68

35.15

7.87

11.16

0.55

模型(3)

0.000

0.000

0.121

0.000

0.003

模型(4)

0.000

0.000

0.000

0.000

0.583

t P>|t|

在模型(4)中,HHI的回归系数为0.9061,而市场集中度HHI指标越大则竞争程度越小,说明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活动产出成果负相关,并在1%的水平上保持显著,H3b得到部分验证。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越高,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少数企业利用垄断势力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因而凭借雄厚的基础经验实力和相关资源优势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出成果。另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越低,则30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市场竞争越激烈,因而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压力,会影响其现有创新业务的进展,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产出具有抑制作用。

5.3.3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

为了分析在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状态下,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本文加入HHI指标衡量市场竞争程度,HHI指数越大,说明行业越集中,市场竞争程度反而越低,以此建立模型(5)与模型(6),结果如表5.6所示。在模型(5)中,调节变量交互项gov*HHI系数为-1.2481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符合假设H4,说明市场竞争进一步增强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利用资源等垄断形势形成进入障碍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因而良性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助于企业充分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用,基于价值规律开展创新业务提高行业竞争力以实现其发展。

在模型(6)中,交互项系数为-0.1192,说明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产出效率的激励作用,但调节效应不明显,H5未得到完全验证。这可能是因为企业为了占据市场份额,通过采取创新的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面临更大的运营压力,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维持其他业务活动,而创新的长周期性及其所需的大量投入使得企业资源不足以支持其成功转换为企业创新成果,从而可能又会导致创新的低效率。

表5.6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回归分析结果

Coef.

变量

模型(5)

gov

HHI

govHHI

size

roe

pc

oc

0.7574

-1.5090

-1.2481

-0.4611

-0.2151

15.1662

-0.0087

模型(6)

0.0709

0.9633

-0.1192

0.5275

1.7165

2.0613

0.0008

模型(5)

16.99

-2.61

-3.55

-13.27

-0.43

31.59

-2.37

模型(6)

3.81

3.91

-0.78

35.48

8.12

10.27

0.54

模型(5)

0.000

0.009

0.000

0.000

0.668

0.000

0.018

模型(6)

0.000

0.000

0.438

0.000

0.000

0.000

0.591

t P>|t|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变量

为了检验模型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借鉴张建华(2018)的检验手段,采取替换部分变量数据的方法,将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的比例gov替换为其与总资产的比率gov1,技术人员比例pc替换为研发人员总数pc1,重新代入模型得到结果如3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5.7所示。

根据替换数据回归结果同样得出,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活动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政府补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越大,其他变量系数与符号也与上述结论大致相同。因此,结论可靠。

表5.7 稳健性检验

变量

gov1

(12.73)

HHI

(8.90)

-4.6136***

(-8.62)

gov1HHI

-1.043***

size

(-22.87)

-2.1467***

roe

(-3.69)

0.0014***

pc1

(14.10)

-0.0128***

oc

(-2.98) (0.45) (-2.52) (0.70) (-2.60) (0.48)

(17.86)

0.0007

(15.49)

-0.0108**

(18.41)

0.0011

(14.24)

-0.0111***

(17.65)

0.0007

(6.87)

0.0006***

(-2.22)

0.0015***

(7.37)

0.0007***

(-3.69)

0.0014***

(6.85)

0.0006***

(22.99)

1.4038***

(-24.50)

-1.3049**

(21.45)

1.5055***

(-22.42)

-2.1434***

(22.82)

1.4017***

0.3681***

-1.1218***

(3.62)

(-1.76)

0.3422*** -1.0224***

(-0.09)

0.3667***

(-5.02)

-171.1021*

(2.53)

-3.3053

0.6795***

模型(1)

95.4699***

模型(2)

23.2367***

(9.38)

-3.6209***

(5.72)

0.6481**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110.1765***

模型(6)

23.5541***

5.4.2 分组检验调节效应

本文进一步按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中位数对数据进行分组(姜付秀,2009),检验高市场竞争组与低市场竞争组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变化是否与上述结论一致。

表5.8 市场竞争分组多元回归结果

Coef.

变量(rd)

高竞争

gov

size

roe

pc

oc

32

0.6884

-0.4927

-1.9602

15.9656

-0.0068

低竞争

0.6256

-0.4343

0.8276

14.7873

-0.0079

高竞争

16.99

-8.21

-2.22

23.47

-0.92

低竞争

16.46

-9.76

1.44

21.93

-1.96

高竞争

0.000

0.000

0.026

0.000

0.358

低竞争

0.000

0.000

0.149

0.000

0.050

t P>|t|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5.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以市场竞争(HHI)中位数0.0747为分界点,基于HHI指数越大时说明市场越集中,则竞争越小,表5.8以HHI值小于中位数0.0747的企业数据为高竞争组,以大于中位数的部分为低竞争组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政府补助在高竞争组与低竞争组中均与企业创新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且,高竞争组的系数0.6884大于低竞争组系数0.6256,说明市场竞争增强了政府补助对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与前文结论相符。因此,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3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补助能够弥补一部分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及市场失灵下的经济损失以提高企业创新意愿。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以及成果转换力等综合作用于其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研发强度和质量水平可以增强创新活动的有效性。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对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的效应,各自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活动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据此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采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数据,运用Stata15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各项引导性政策的实施,我国技术投入、智能制造、专利注册等一系列转型升级措施被社会广泛重视。总体而言,创新投入逐年增长,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占主导,政府资金相扶持。而就创新产出来讲,企业整体研发效率偏低,有效创新活动的成果转换力不足。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制造业企业间规模差距不大,但相同规模企业间的研发资金以及研发人员投入差距大,平均创新投入水平偏低。根据专利授权数据,企业间创新产出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从成本耗费、资金利用水平等来看,具有创新性成果的企业数量仍未达目标。此外,制造业企业HHI均值偏向零值,说明行业集中度总体上偏低,竞争较为激烈。

(2)政府相关资金政策和补助策略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有效的创新活动能够发展先进生产力,但由于市场失灵以及创新活动自身的高投入、溢出效应等固有属性带来的局限性,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政府补助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减少创新业务外部性及市场调节失效给其带来的损失。其中,受规模影响,政府补助对小规模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更大,而对大规模企业的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更大。这说明,小规模企业创新投入相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更多,而大规模企业创新产出相对于小企业来说更高。其次,受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影响,其研发人力资本的投入强度越大,越有助于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提高。此外,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则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

(3)企业产权性质差异影响。按企业产权性质分组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补助对于非国企数据组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强于国有企业数据组,对于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则相反。这说明,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自身融资优势相对弱化了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对政府补助资金的依赖。因此,政府补助行为的激励效应对非国企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大于国企。而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企通常具有较强的34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力来掌握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因而转换能力更强,更能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作用实现创新活动的成果转化。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对政府补助行为更为敏感,表现为正向相关。

(4)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关系。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激烈,越能激发企业的危机意识,促进企业提高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加大创新投入强度,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项目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可能引起市场波动,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或运营风险,而有限的资源不足以维持现有创新项目的推进,从而导致创新活动的产出效应受到负面影响。

(5)市场竞争程度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政府相关补助策略与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正相关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在政府补助与创新成果产出的正相关关系中的正向调节效应不明显。说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可以利用创新策略获取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紧迫感仅仅只是让企业利用政府补助等政策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而缺少相应监督措施督促投入的资金落到实处,也无法对创新产出成果产生显著的实质性影响。

6.2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论可知,政府补助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并且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补助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有针对性的加大政府补助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其在竞争环境下的创造动力。针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面临的大量投入问题,政府通过补助形式的货币资金和相关引导性政策,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力水平。但政府补助要有针对性,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政府补助对于不同规模、产权性质的企业的激励强度具有差异性,例如政府补助行为对非国企创新业务投入的激励作用就强于国有企业。因此,首先要完善预算工作,政府资金预算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补助板块,通过全面预算做好事先计划工作,实现政府资源的合理调度与配置。其次需筛选补助对象,通过完善对政府补助的审批制度,有针对性的挑选补助对象,实现补助的最大效用。最后应建立监督体系,对企业补助资金的具体落实进行长期有效的追踪监控,提升相关补助资金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性,针对内、外部审计等手段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核实制度,约束企业将研发补助资金用作规模扩张、活动推广等商业行为,避免企3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乱投乱放专项资金。

(2)建立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健康有序的外部竞争环境,是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有助于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避免市场失灵与恶性竞争的出现。政府应在宏观上为建立良性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规范性文件统一制造行业竞争规则,严管严惩国有企业独占资源的现象,排除垄断、寻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中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等资源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建立适当的行业准入规则,降低行业进入门槛与退出成本,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从而提高制造行业的流动性。行业集中度的降低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另一方面,建立公平的科技创新环境,面临创新的高投入与高风险,不免滋生创新成果剽窃等不正当行为,所以企业应树立专利意识,同时政府应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强大后盾。

(3)完善产学研用战略部署。产学研用一体化要以企业为主体,不能把企业简单定位于技术应用角色,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企业扮演创新需求角色。一方面,企业应建设专业的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合作,共创新型研发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校企多元化合作方式实现创新项目的多角色分化,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从而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用。

(4)构建企业生态网络体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仅凭政府补助并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充分发挥企业间联动作用,实现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在创新活动中,大规模国企往往凭借雄厚的企业实力,具备更多的资金、人员等资源优势,创新成果转换能力强。因此,企业资源共享有助于提升整体创新效率,企业应打破空间壁垒,以新型生态网络方式加强合作。小微企业的新理念结合大宗企业的技术资源支持,可以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制定自身相应的创新战略与具体的研发项目计划,注重研发团队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与转化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树立生态网络理念,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灵活的项目合作方式,加强企业交流与学习机制,充分阐扬大规模企业的基础优势,最大化技术资源创新性成果转化,降低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失败的风险。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一定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政府相关补助行为、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效应。研究过程中虽尽心竭力去做到数据准确与分析严谨,但由于自身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等,本文仍有诸多不足:

36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干预行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直接给企业划拨的资产,还包括一些激励性或约束性政策的间接引导作用。本文以政府补助资金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作为解释变量,存在单一性,没有涵盖政府干预行为的所有表现形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测量不够充分。

第二,企业创新活动的确认与处理对会计准则的敏感度较高,其对研发支出与开发支出的界定到最终形成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偏差对本文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在数据的选取上,本文是以同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不利于考察政府补助从获取到投入再到产出专利成果的时滞性分析。

第四,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缺乏对非上市公司和未披露相关信息企业的分析以及其他行业范围的对比分析,数据获取不够全面。

因此,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形式政府干预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补助力度和时机的联合效应。其次,针对政府补助的新会计准则,未来研究可以对其变化前后对企业的影响差异做对比分析。此外,对于研究对象来说,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补充非上市公司以及未披露相关信息企业的研究;同时可以加入多个行业数据的对比分析,增强研究结论的系统性。3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Aghion P, Bloom N, Blundell R, Griffith R, Howitt P.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URelationship[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2).

[2]Alizamir S, Iravani F, Mamani H. An Analysis of Price vs. Revenue Protection: Government Subsidies in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J]. Management Science,2019,65(1):32-49.

[3]Beason R, Weinstein D E. Growth ,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6,78(2):286-295.

[4]Branzei O, Vertinsky I. Strategic pathways to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S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1):7-15.

[5]Basit S A, Kuhn T, Ahmed M.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y on N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Service Sector: Evidence from Germany[J]. 2018,9(1):118-137.

[6]Beneito P, Sanchis A.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selective exit: an

inverted-U shape relationship[J]. 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7,69(4):1032-1053.

[7]Crepon B E, Duguet J, Maires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8,7(2),115-158.

[8]Corrado to Storto. A Method Based on Patent Analysi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The European Medical Prostheses Industry[J]. Technovation,2006,26(8): 932-942

[9]Ferris G R, Arthur M. Metc. Toward a Social Context theory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8,8:235-264.

[10]Gerd S, Benedict. Clements Government Subsid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9,(2): 119-147.

[11]Ghosh A, Kato T, Morita H.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presence of discret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7,135:1-14.

[12]Hewitt, Dundas N.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ge plant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6(3):257-277.

[13]Jekins, Leicht, Jayne. Do High Technology Policies Work?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Employment Growth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1988-1998[J]. Social Forces,2006(9):267-296

38

参考文献

[14]Lado A A ,Wilson M. 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Competence Based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699-727.

[15]Liliana M, Jaime M.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with China in the US market on innovation in Mex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 Lat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9,28(1):1-21.

[16]Messeni P A, Ardito L, Savino T. Maturity of knowledge inputs and innovation valu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irm age and siz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6:190-201.

[17]Park, Sungmin.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within

government subsidy recipients of a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J]. R&D Management,2015,45(5):549-568.

[18]Shleifer, Andrei, Robert . Political and Firm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4):995-1025

[19]Stöllinger R, Holzner M. State Aid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U[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 Trade,2017,17(2):203-236.

[20]Zúñiga‐Vicente J, Alonso‐Borrego C, Forcadell F J, Galán J I.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Public Subsidies on Firm R&D Investment: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4,28(1):36-67.

[21]班旭,罗付岩. 政府补助、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能力研究[J]. 商业会计,2018,(09):16-19.

[22]卜华,宋建华.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以电力行业为视角[J]. 会计之友,2019,(08):36-40.

[23]陈劲,陈钰芬.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3):86-91.

[24]杜娟,霍佳震.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 中国管理科学,2014,(06):85-93.

[25]段培君. 方法论个体主义的三种诠释及其合理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52-56.

[26]董登珍,林晓霞,龚明. 湖北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基于研发资本存量角度[J].

科技管理研究,2018,(16):81-87.

[27]高宏伟. 政府补贴对大型国有企业研发的挤出效应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08):15-20.

[28]高田义,常飞,高斯琪. 青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科技创新效率3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分析与评价[J]. 管理评论,2018,(12):42-48.

[29]郭晓玲,李凯. 供应链集中度、市场地位与企业研发投入:横向与纵向的二维视角[J].产经评论,2019,(02):6-19.

[30]何玉润,林慧婷,王茂林. 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贸经济,2015,(02):125-135.

[31]胡恩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 科研管理,2001,(04):79-84.

[32]黄翔,黄鹏翔. 政府补助企业的主要动机研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西部经济,2015,(10):106-116.

[33]姜付秀,黄磊,张敏.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J]. 世界经济,2009,(10):46-59.

[34]孔东民,刘莎莎,王亚男. 市场竞争、产权与政府补贴[J]. 经济研究,2013,(02):55-67

[35]陆菊春,韩国.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密切值法模型[J]. 科研管理,2002,(01):54-57.

[36]吕久琴. 政府补助影响因素的行业和企业特征[J]. 上海管理科学,2010,(04):104-110.

[37]芦冬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J]. 现代电子技术,2017,(15):56-58+63.

[38]路丽,陈松奕. 政府补贴、跨境电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基于我国流通企业的经验证据[J]. 商业经济研究,2018,(21):22-24.

[39]李永,王砚萍,马宇. 制度约束下政府R&D资助挤出效应与创新效率[J]. 科研管理,2017,(03):58-65.

[40]李晨光,张永安. 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4,(09):25-35.

[41]李素英,王贝贝,冯雯. 基于AHP-BP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京津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J]. 会计之友,2017,(24):60-64.

[42]罗亚非,李敦响. 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83-85.

[43]罗良文,梁圣蓉. 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因素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9):149-157.

[44]林迎星,李昊,李鹏. 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 技术经济,2015,(05):5-12.

[45]林叙辰. 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电信监管改革[J]. 无线个人通信,2018,(102):997-40

参考文献

1007.

[46]刘萍,胡欣荷. 政府补助对新能源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J]. 财会月刊,2015,(33):74-78.

[47]刘凤朝,潘雄锋.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J]. 科学学研究,2007,(05):986-990.

[48]孟晓华,仇国阳,崔志明. 全局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06,(12):43-45.

[49]马艳艳,郭金,张凯琳.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东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学与管理,2018,(06):18-26.

[50]牛泽东,张倩肖.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51-67.

[51]邱兆林. 政府干预、企业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创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5,(04),43-48.

[52]沈满洪,何灵巧.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53]宋刚,张楠. 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 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54]苏屹,林周周,陈凤妍,雷家骕. 企业家地方政治关联对企业创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9,(01).

[55]孙立新. 基于DEA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0.

[56]孙京悦. 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D]. 浙江财经大学,2018.

[57]吴文锋,吴冲锋,芮萌.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税收优惠[J]. 管理世界,2009,(03):134-142.

[58]王健,袁瀚坤. 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创新——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金融与经济,2019,(03):47-52.

[59]王维,李昊展,乔朋华,桂嘉伟. 政府补助方式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企业成长性的深入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9):16-19.

[60]王飞航,李友顺. 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J]. 科技管理研究,2019,(01):55-60.

[61]徐晨,孙元欣. 着眼长远还是急功近利:竞争压力下腐败对企业创新和寻租的影响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11):129-143.

[62]徐明霞. 家族企业、CEO权力和企业创新效率[J]. 上海金融,2018,(09):65-79.

[63]叶玲,叶贵,付媛. 基于BP-VIKOR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J]. 建筑经济,2018,(09):116-120.

4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颜莉.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12,(05):174-175.

[65]杨继生,阳建辉. 行政垄断、政治庇佑与国有企业的超额成本[J]. 经济研究,2015,(04):50-61+106.

[66]杨立群. 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及产出的影响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2017.

[67]杨立生,王倩,柴鑫. 基于SBM-DEA模型的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效率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05):102-112.

[68]杨玉桢,李姗. 基于因子分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 科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03):21-28.

[69]邹华,徐玢玢,杨朔.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23):56-61.

[70]曾繁荣,方玉,张雪笛. 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分析[J]. 财会通讯,2019,(09):103-107.

[71]朱会.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职业经理人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8,(09):134-138.

[72]朱永明,赵程程,赵健,贾明娥. 政府补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J]. 工业技术经济,2018,(11):27-34.

[73]周亚虹,蒲余路,陈诗一,方芳. 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J]. 经济研究,2015,(06):147-161.

[74]邹鲜红.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中南大学,2010.

[75]张静,张宝文.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7):84-88.

[76]张辉,刘佳颖,何宗辉.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门槛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6(12):28-38.

[77]张熠,王先甲. 低碳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12):92-97.

[78]张序萍,刘中文,张峰.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10,(21):69-74.

[79]张铁山,肖皓文.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J]. 工业技术经济,2015,(10):99-106.

[80]张梦生.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2016.

[81]张建华,杨小豪. 政府干预、金融错配与企业创新——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8,(09):11-20.42

致谢

致谢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在川师美好的三年硕士时光即将结束。回首这短暂而又美好的三年学习时光,我获得了许多老师、同学以及朋友的关怀与帮助。所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精进,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沟通能力以及视野的开阔。三年修习,川师教训早已深入我心,重德博学是川师给予我的思想涵养,务实尚美是川师给予我的风向标。

春风化雨,师恩难忘。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东老师,刘东老师虽日常工作繁多,但仍不忘对我的培养。从入校以来,刘老师每每与我谈及都是多读书,看好书,并且时常为我推荐详尽的书单。无论是平时的科研学习,还是毕业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都离不开刘老师始终不懈的指导与支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刘老师坚持的教育理念,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是恩师的生活态度,严以律己、精益求精是恩师的工作作风,恩师以自己的行为为我树立了典范。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刘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其次,我要向评委组的老师们致敬。从论文开题到答辩,评委老师们以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刘娅老师、梁勇老师以及商学院所有专业课老师,真诚的感谢您们给予我的帮助,为我弥补了许多知识空缺。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与教导。

接着,我要感谢四川师范大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三年时光让我遇见了许多的良师益友,感谢支持与帮助我的各位领导们,感谢各位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谢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代莹莹以及我所有可爱的朋友、室友们,读研期间我们朝夕相处,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感谢你们日常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最后,我要向我的家人们表示感激。你们从小到大的陪伴,默默的支持与付出,使我鼓足勇气一往直前。你们赋予我生命,给了我最温暖的港湾,我定不负期望继续前行。

愿所见之人身体康泰,生活幸福,一生顺遂!

43


本文标签: 企业 创新 政府 补助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