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30


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winform读写数据慢)

「小说精读赏析」卞之琳小说《石门阵》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编者寄语

炮火翻动整个天地,抖动着人群组合。王木匠从诸葛孔明的八阵图,缓缓讲到镇东十五里地的游击队石门阵。小说突破常规的故事结构,将故事套故事,从百姓日常生活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对日寇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的渴望。让我们从对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思考中国力量。小说中全然没有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和残酷,洋溢其中的却是对胜利喜悦的憧憬。

文本研读

(注:蓝色为文章精析)

石门阵

作者: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连用动词,写出陆逊仓皇而逃。句式整齐,琅琅上口。)——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王木匠为大家讲八阵图的故事,引出下文的石门阵。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明村民们认真倾听王木匠的故事,侧面衬托王木匠讲故事水平高超。)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介绍王木匠身份。周围村民正在认真倾听王木匠讲故事。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将故事与现实场景相连接,增强故事真实性,将村民听众带入故事情景中。)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借王木匠之口将鬼子进村时的胆战心惊、谨小慎微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暗示鬼子们的贪婪。前后呼应,语言凝练朴实。)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王木匠故事中,鬼子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将要侵略村子。以王木匠之口形象地写出鬼子们的心理活动。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使用反复手法,起到延宕的艺术效果。)

鬼子到达村子里,周围都是石头门。以反复出现的“不作声”,暗示当时环境安静。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以短句为主,写出鬼子们胆小逃命的情形,具有喜剧效果。)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与上文鬼子的贪婪形成对比。)

鬼子中了游击队的石门阵,仓皇而逃。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解释“石门”的由来。说明王木匠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有当时的新闻依据。)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

们就夜不闭户。”(以“夜不闭户”代指抗战胜利后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木匠讲完故事,说明故事来自“一点新闻”。胡老三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承接上文,木制品会被鬼子烧光,王木匠想做精致的衣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用手”表明,石门阵的抗日不能只停留于故事中,应亲自参与抗日活动中。)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王木匠畅想以后的安定生活。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知识建构

框架式小说结构

小说的结构指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小说结构的内涵包括材料如何剪裁,也包括情节怎样组织,还包括事件如何安插等方面。它是作家处理情节的一种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结构是作家处理情节的某种心理情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被称为“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

框架式小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着明确的大故事框架,然后在大框架内又包含着许多小故事的一种小说框架。它一般分为三层框架,即外框、中框和内框。

1.外框:即故事引子。介绍故事成集的缘起,比较简单,一般一句话就可以说透。比如《石门阵》,王木匠为村民讲八阵图和石门阵的故事,村民们认真倾听。外框大故事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引子,引出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二是容纳,像是一个口袋,装进了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三是基调,好的外框故事能给整部小说奠定一个较高的思想基调,用同一个主题将不同的小故事源源不断地整合进来。

2.中框:即故事的数量。《石门阵》中王木匠讲了2个故事。

3.内框:即每个具体的独立小故事。内框小故事选材广泛,自由开放,甚至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比如《石门阵》中王木匠讲述了《三国》中诸葛孔明摆八阵图击败陆逊和游击队设石门阵击败鬼子的故事。两个故事之间没有关联,彼此都是独立的。具体的独立小故事才是框架式结构小说精华所在,具有丰富细节描

写和离奇的人物形象。而它们之间的独立性正框架式结构小说区别于一般小说的特色所在。

试题解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答案:B

解析:

A项,主要考查故事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只是为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在后文中未出现与“煤油箱”和“水桶子”等相关的情节内容。

B项,主要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王木匠故事富有新意的原因,一是由“八阵图”联想到酣畅痛快的“石门阵”;二是“石门阵”取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即“一点新闻”。

C项,考查对情节内容的概括、推断。“‘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王木匠仅借鉴新闻,未复述当时形势,对鬼子等人的描述有杜撰。

D项,考查对结尾段的理解概括,关涉小说主旨。“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因为动乱的时代让他没有办法在家中放置木质衣橱,他怕衣橱同其他地方的门板一样被烧毁。“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是因为“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大家都要用手参与抗日战争中,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答案:D

解析:

A.项考查小说开头在文中的作用。通过列在王木匠面前的许多面孔,写出村民对王木匠讲故事水平的认可,侧面显示王木匠擅长讲故事,故事富有吸引力。

B.项考查小说语言特点。对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与“有的带胡子,有的麻……”,明显前者的表达使特征更为突出、显著。

C.项考查小说情节作用。中间插入的声音如插话、干咳等使故事叙述时间延长,使读者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增强真实性。原文中“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驴与故事里的猪圈本没有关系,为突出王木匠讲的故事吸引力,似乎一切声音场景都为故事而服务,增强故事真实性。

D.项“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叙事并没有因为其结构而更加复杂,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鲜明,并非“多元化”。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渲染宁静、紧张的氛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比如:“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反复出现“石头门”,延迟故事讲述,迟迟不讲下文,调动观众的好奇心,致使宋长发老婆着急追问,使故事情节更加具有吸引力。

延宕是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二是指在王木匠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游击队员的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三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本文标签: 故事 木匠 小说 鬼子 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