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1月27日发(作者:数字2009的英文怎么读)
统编教材民间故事阅读单元“篇本类”联读策略
作者:***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年第09期
摘 要 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通过“篇本类”联读,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的自主阅读。首先,找到 “篇”“本”之间的联结点,实现有起点的阅读;其次,借助项目学习单、阅读任务链、阅读策略群,由“篇”链“本”,开展有深度的阅读;最后,通过发现规律、追踪形象、对比阅读的方式,以“本”触“类”,进行有广度的阅读。这一整体化的思维范式,将为整本书阅读寻到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民间故事 创造性复述 由“篇”链“本” 以“本”触“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交流平台”中指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读书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教师应立足“快乐读书吧”,将教科书内的单篇课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产生链接、融通整合,通过“篇本类”联读,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的自主阅读。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笔者是这样和学生共同开启“篇本类”联读之旅的。
一、厘清联系,实现有起点的阅读
本册第三单元为民间故事阅读单元,此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交流平台中,都嵌入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和方法。如《牛郎织女(一)》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故事中写得较为简略的情节讲述具体;《牛郎织女(二)》在导语中提出了绘制连环画的学习任务,绘制而成的连环画将辅助学生复述;口语交际和 “交流平台”中提供了“把故事讲生动”“让故事有新鲜感”的策略。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互相呼应,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搭建了阶梯。
统编教材中各年级复述方法不同,所指向的训练要点也各有侧重[1](见表1)。
表1 3-5年级复述教学教材分析
年级 复述类别 复述方法 训练意图
三年级 按序复述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2.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按顺序复述,不遗漏重要情节。 学习有条理地表达
四年级 简要复述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详细;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复述,注意文中提示顺序的词句。 学会概括和提炼
五年级 创造性复述 1.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2.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吸引聽众。 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听众意识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复述方法的习得并非零起点。它是在“按序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引出更高层级的“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它需要转换叙述口吻、增加合理的情节,在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锤炼思维品质[2];同时,这种“创造性复述”需要有一定的听众意识,它可以变换情节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部分,设置悬念吸引听众,也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更好地提升讲述的表现力。
综观单元整体,厘清各年级教材中有关语文要素的逻辑关联,可以准确地找到本单元“篇”与“本”之间的联结点: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这一联结点的确立,便于我们编制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地图,明晰阅读的要求与目标,这是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推进自主阅读的重要步骤。
二、由“篇”链“本”,开展有深度的阅读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从前有座山”,导语是一段用顶真手法连缀而成的阅读提示语,既揭示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又将儿童引入阅读情境。在“你读过吗”这一部分,列出了重点推荐书目《中国民间故事》,阐释了民间故事的两大特色。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这一部分,建议学生阅读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感受别样的风情。
立足整体、前后关联,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以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为阅读内容,以“创造性复述”为训练要素,为传承民间文化提供了依托。指导阅读时,可以围绕“创造性复述”这一核心点,由“单篇”到“整本”,展开有联系的深度阅读,在理解阅读内容、掌握阅读策略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1.整合情境,任务驱动
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体裁[3],它以口头形式传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基于这一特点,教师确定了争做“民间故事传述者”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后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教科书和整本书中感兴趣的内容,准备参加“民间故事传述大赛”。这一阅读任务在单元导读课上提出,将“篇”和“本”串联起来,形成“引线串珠”式的学习链条;将“篇”和“本”的阅读融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更为持久、深入。
2.巧设支架,逐级进阶
任务提出后,需要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帮助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达成阅读目标。这些“脚手架”,就是为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设置的支架。
(1)项目学习单:叩启民间故事阅读的大门。争做“民间故事传述者”活动,把“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置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前面,以终为始,明晰阅读的方向。对于这一“长程性”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在学习初期就要根据活动主题,适当分解任务,制定具有引导价值的活动项目单,让学习活动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见图1)。
这份项目学习单为学生构建了“篇本类”联读的课程框架,在“沉浸阅读—出场体验”的全过程中,对创造性复述这一任务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向联结,在讲述活动中化知为能,形成阅读素养。
(2)阅读任务链:探索“篇”“本”拓展延伸的路径。发布项目学习单后,可以按照课内引导、课外实践的途径,逐层深入地落实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把原先的项目任务化解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之间彼此呼应、互相联系,形成阅读“任务链”[4]。
如《中国民间故事》中,与《牛郎织女》类似的题材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的故事》。阅读此类故事,可以由“篇”到“本”,设计阅读任务链(如表2)。
故事 1.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的故事》,思考主人公如何相识、又是因为什么而分开的?
2.大胆想象,丰富细节,把故事中较简略的情节讲具体。
3.尝试给故事绘制连环画,配上文字,连起来讲讲故事。
任务三 感受语言风格 读读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尝试运用自己喜爱的语言来讲述整本书中的民间故事。
这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道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链条”,把学生的思维从 “单篇”引向了“整本”。随着任务的开展,学生的阅读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自主。
(3)阅读策略群:撬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杠杆。要达成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必须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第一,画一画情节图,梳理情节链条。民间故事通常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就形成了故事的一般模式和基本“套路”[5]。揭秘这一特点,可以为复述提供情节线索,在讲述者头脑中形成思维链。因此,教师让学生阅读《孟姜女哭长城》等四大民间传说时,首先指导学生画一画故事情节图,通过比较、发现,寻找出故事的类似之处。这一探究过程,可使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表达特色。
第二,“联一联”现实生活,体会情感内涵。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特征的复述,它要求讲述者首先要“读进去”,在沉浸式阅读的同时,对故事赋予自己的理解,把感受加诸故事之中。其次要“讲出来”,在阅读文本、个性化“编码”的基础上,让自己与故事产生联结,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采用“联结”策略,让故事中所描绘的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产生联结。如阅读《白娘子的故事》时,可以引发讨论:如果你是许仙,会不会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许仙、法海一样的人?这些讨论使阅读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从而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展示“出场”,阅读“生花”
所谓“出场”,是让儿童从文字符号中走出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所获。在充分展开阅读过程后,教师组织“争做民间故事传述者”创新讲述大赛。比赛分“创新讲述”和“鉴赏点评”两个部分,通过讲述与点评,激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细节、增加情节、变
身故事人物……种种讲述方式,倾注着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与热爱,充溢着学生作为创造主体的骄傲与自豪。
三、以“本”触“类”,进行有广度的阅读
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走进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在“这一类”的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领略别样的风情。我们尝试开展专题式阅读,从故事的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破解民间故事的文学密码,助力学生深入阅读。
1.发现规律,解密结构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6],了解了这个结构,就能找出书的“骨架”,进而发现阅读的规则。当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间故事》和《列那狐的故事》的结构,学生会发现以下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采用的是“篇章集合式”,由爱情故事、地域传说、名人轶事、动物故事等集结成书。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所采用的阅读策略有所不同,如“地域传说”类故事,可以出示带有地名的阅读地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哪些地名与书中的哪个故事有关联,进而使学生知晓:中国民间故事中美好的愿望、浪漫的幻想,常常借助现实中的山川自然来阐发。因此,现实世界中的山水树木,常常是民间故事幻想的注脚。当教师带着学生游历祖国山川时,可以借助特定的场域,创造性地开展与此地域有关的民间故事会,用这样的方式创造性地展开复述,民间故事不再遥远而古老,而是变得亲切可感。这也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而欧洲民间故事则有所不同。如《列那狐的故事》中,很多动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都和列那有关。这是民间故事常常采用的叙事方式:用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使故事既有整体的线索,又给每个小故事以充分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糖葫芦串式”的故事结构。循着这种故事结构深入下去,教师向学生抛出颇具思考力的问题:“这些动物为什么每一次都会被列那玩弄呢?联系它们各自的特点想一想。”此时,学生可以意识到,这些动物各有缺点,所以他们最终都被列那利用和耍弄,成为大众的笑柄;进而领悟到,作为民间寓言故事,就是以这些动物的经历,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把握了故事的结构特点后,可以开展“列那狐来到我身边”主题复述活动,引导学生对书中的故事进行重组整合,再融入自己的创造。此时,列那狐不再是民间故事中一个虚幻的形象,它与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成了每一位学生心目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形象。
2.追踪形象,解析人物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带有鲜明的类型特征,追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触摸民间文学的创作源泉,窥见人物所映照出的现实社会。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典型性,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的劳动人民的化身,而反面角色一般具有贪得无厌、凶狠残暴等特点,这一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使得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具有共性,也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丑、恶的鞭笞。感受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后,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的复述过程充满情感、充满温度。
欧洲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则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如《列那狐的故事》,虽然写的是动物间发生的事情,可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7]。基于这一认识,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连一连不同动物代表的不同阶层的人,懂得写动物其实是在写人,写动物世界其实是在写现实世界。而故事的主角——列那的人格具有豐富性和复杂性。阅读时,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辩一辩”:“列那是好狐狸还是坏狐狸?”学生通过辩论,可以认识到列那亦正亦邪的矛盾性格。进而提炼阅读此类故事的方法: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不能草率地冠以“正面”或“反面”人物的标签。把握人物形象后,学生在讲述中会把故事与生活产生联结,甚至加入一些评论和想法,如此这般,《列那狐的故事》不再是静止在纸上的文字,而是成为鲜活的人和事,住进了学生的心里。
故事 1.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的故事》,思考主人公如何相识、又是因为什么而分开的?
2.大胆想象,丰富细节,把故事中较简略的情节讲具体。
3.尝试给故事绘制连环画,配上文字,连起来讲讲故事。
任务三 感受语言风格 读读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尝试运用自己喜爱的语言来讲述整本书中的民间故事。
这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道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链条”,把学生的思维从 “单篇”引向了“整本”。随着任务的开展,学生的阅读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自主。
(3)阅读策略群:撬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杠杆。要达成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必须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第一,画一画情节图,梳理情节链条。民间故事通常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就形成了故事的一般模式和基本“套路”[5]。揭秘这一特点,可以为复述提供情节线索,在讲述者头脑中形成思维链。因此,教师让学生阅读《孟姜女哭长城》等四大民间传说时,首先指导学生画一画故事情节图,通过比较、发现,寻找出故事的类似之处。这一探究过程,可使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表达特色。
第二,“联一联”现实生活,体会情感内涵。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特征的复述,它要求讲述者首先要“读进去”,在沉浸式阅读的同时,对故事赋予自己的理解,把感受加诸故事之中。其次要“讲出来”,在阅读文本、个性化“编码”的基础上,让自己与故事产生联结,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这就需要读者在閱读过程中采用“联结”策略,让故事中所描绘的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产生联结。如阅读《白娘子的故事》时,可以引发讨论:如果你是许仙,会不会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许仙、法海一样的人?这些讨论使阅读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从而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展示“出场”,阅读“生花”
所谓“出场”,是让儿童从文字符号中走出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所获。在充分展开阅读过程后,教师组织“争做民间故事传述者”创新讲述大赛。比赛分“创新讲述”和“鉴赏点评”两个部分,通过讲述与点评,激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细节、增加情节、变身故事人物……种种讲述方式,倾注着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与热爱,充溢着学生作为创造主体的骄傲与自豪。
三、以“本”触“类”,进行有广度的阅读
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走进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在“这一类”的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领略别样的风情。我们尝试开展专题式阅读,从故事的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破解民间故事的文学密码,助力学生深入阅读。
1.发现规律,解密结构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6],了解了这个结构,就能找出书的“骨架”,进而发现阅读的规则。当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间故事》和《列那狐的故事》的结构,学生会发现以下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采用的是“篇章集合式”,由爱情故事、地域传说、名人轶事、动物故事等集结成书。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所采用的阅读策略有所不同,如“地域传说”类故事,可以出示带有地名的阅读地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哪些地名与书中的哪个故事有关联,进而使学生知晓:中国民间故事中美好的愿望、浪漫的幻想,常常借助现实中的山川自然来阐发。因此,现实世界中的山水树木,常常是民间故事幻想的注脚。当教师带着学生游历祖国山川时,可以借助特定的场域,创造性地开展与此地域有关的民间故事会,用这样的方式创造性地展开复述,民间故事不再遥远而古老,而是变得亲切可感。这也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而欧洲民间故事则有所不同。如《列那狐的故事》中,很多动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都和列那有关。这是民间故事常常采用的叙事方式:用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使故事既有整体的线索,又给每个小故事以充分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糖葫芦串式”的故事结构。循着这种故事结构深入下去,教师向学生抛出颇具思考力的问题:“这些动物为什么每一次都会被列那玩弄呢?联系它们各自的特点想一想。”此时,学生可以意识到,这些动物各有缺点,所以他们最终都被列那利用和耍弄,成为大众的笑柄;进而领悟到,作为民间寓言故事,就是以这些动物的经历,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把握了故事的结构特点后,可以开展“列那狐来到我身边”主题复述活动,引导学生对书中的故事进行重组整合,再融入自己的创造。此时,列那狐不再是民间故事中一个虚幻的形象,它与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成了每一位学生心目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形象。
2.追踪形象,解析人物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带有鲜明的类型特征,追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触摸民间文学的创作源泉,窥见人物所映照出的现实社会。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典型性,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的劳动人民的化身,而反面角色一般具有贪得无厌、凶狠残暴等特点,这一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使得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具有共性,也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丑、恶的鞭笞。感受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后,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的复述过程充满情感、充满温度。
欧洲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则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如《列那狐的故事》,虽然写的是动物间发生的事情,可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7]。基于这一认识,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连一连不同动物代表的不同阶层的人,懂得写动物其实是在写人,写动物世界其实是在写现实世界。而故事的主角——列那的人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阅读时,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辩一辩”:“列那是好狐狸还是坏狐狸?”学生通过辩论,可以认识到列那亦正亦邪的矛盾性格。进而提炼阅读此类故事的方法: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不能草率地冠以“正面”或“反面”人物的标签。把握人物形象后,学生在讲述中会把故事与生活产生联结,甚至加入一些评论和想法,如此这般,《列那狐的故事》不再是静止在纸上的文字,而是成为鲜活的人和事,住进了学生的心里。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统编教材民间故事阅读单元“篇本类”联读策略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6300898h505286.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