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06
【地理】从物理到地理之自然地理提纲整理4——岩石圈
==岩石圈==
接下来先跳过生物圈这个分界混合的圈层,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虽然称之为岩石圈,但要讨论的范围会比岩石圈更大。这一部分仍然与之前相同,主要讨论组成与运动。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基本结构(地壳、莫霍面[奥地利]、上下地幔、古登堡面[德]、外内地核),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地壳(厚度差异与平均,组成成分(海洋为硅镁层,陆地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层),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地幔(上地幔有软流层,温度压力密度增大),地核(外核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组成元素),岩石圈范围(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横波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为横波S,存在波峰波谷,如电磁波,海浪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维纵波P,有疏部与密部之分,如声波
接下来讨论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即地质作用。地壳的运动相比于之前的圈层瞬间感觉更加清晰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类很明确。
·地质作用:定义,范围,分类(依据与种类、差异、表现形式、作用结果),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引起,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使地表崎岖),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平坦)
先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对于地质的构造有主导作用。
·岩浆活动:上地幔物质在高温高压下成为熔融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其结果有两种。第一种是侵入活动(当上覆岩层外压力大于岩浆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第二种是喷出活动(岩浆冲破上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分类(按方向),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地质构造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两种常见的褶曲构造(褶曲褶皱定义,背斜向斜的形态特征,侵蚀前后地貌,岩层新旧关系),断层构造(形成过程(褶皱-断裂-断层,断层是断裂构造发生相对位移的结果),断层受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力或拉张力过大导致岩层错位而形成的地质构造,断层、断层面定义,地垒地堑的运动方向和地表形态)
断层构造的实例(断层有东非大裂谷、华山,地堑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地垒有华山、庐山、泰山等),背斜与地垒岩层都会上升或拱起,但背斜岩层硬度小,易被张力侵蚀成谷(向斜槽部易被受挤压反成山岭),实际应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处修建隧道,水库选址避开断层带)
板块构造学说(六板块,软流层上滑动,张裂时形成生长边界[大西洋],碰撞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洋板块较大陆板块密度小位置地而插入下地幔中形成消亡边界,往往以海沟、岛弧链的形式出现,二是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消亡边界,但表现为形成山脉或高原,火山地震与矿产资源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地震:定义,根据诱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外因诱发地震),结构(震源、.震中、震源深浅、震中距),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变质作用:定义,变质岩定义,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形成大理岩,片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板岩,接触变质作用(一个岩石分布渐变的效果)
下面是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物质从高处向低处(重力方向)迁移,对于地表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想夷为平地,减小差异方向移动。
·风化作用:定义(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岩石风化形成,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表现形式(岩石的疏松、剥落、裂缝),分类(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定义(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分类(流水、海水、冰川、风力侵蚀等),表现形式(风化产物的搬运),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导致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戈壁等;流水侵蚀引起湿润地区形成沟谷、峡谷,产生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冰川侵蚀发生在高山冰川地区;海水侵蚀发生在沿海地区)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沉积作用: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表现形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形,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沙垄、黄土堆积地形)
·固结成岩: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沉积岩有着层理结构,往往可以保存生物化石
总结起来可以认为是这样一个过程:地表岩石被风化,发生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得到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进一步得到风化壳,再经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侵蚀破坏以及搬运、堆积作用,从而形成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在接下来我们看看一些外力地貌的实例(侵蚀or沉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冰蚀谷地、冰斗、角峰
·流水作用: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就是黄河、淮河、海河水中的泥沙沉积形成的),侵蚀地貌(沟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如路南石林,千沟万壑)
·风力作用:沉积地貌(沙丘、多呈丘状或垄状(新月形),沙垄),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海浪作用: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沉积地貌(沙滩)
简单来说,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岩浆岩:形成过程在上面有分析,喷出型的有玄武岩(分布在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多空玄武岩(气泡在熔岩变硬过程中不能跑出来因而带有气孔)、流纹岩、安山岩,侵入型的有花岗岩(分布于我国的黄山、华山、衡山等)接下来简单总结一下在刚才的地质作用出现的岩石类型
·沉积岩:由裸露岩石经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形成,其带有层理机构并常含有化石,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已形成的岩石受地壳内动力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得到,常见的有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片岩(页岩)变为板岩,砂岩变为石英岩,花岗岩变为片麻岩
然后再在了解了各种岩石的基础上去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变化
·岩石圈的物质变化: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或岩浆岩可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以变为沉积岩,所有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得到岩浆
本文标签: 地理从物理到地理之自然地理提纲整理4岩石圈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地理】从物理到地理之自然地理提纲整理4——岩石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32354841h153413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