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17

软件测试教程之概念篇

软件测试教程之概念篇

本节内容:

  •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 什么是需求
  • 什么是bug
  • 什么是测试用例
  • 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
  • 配置管理和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验证软件有没有问题
原则: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遵循软件测试的规范,流程,标准和要求(不同的公司对软件测试的标注,定位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我们在做测试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公司对于软件测试的标准需求以及定位)

1.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2.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3.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阶段及错误发生的趋势。一、帮助项目管理者了
解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纠错、改进。二、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
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三、让开发人员知道错误产生的重灾区,加强自测试,四、让客户清楚我们专业的质
量保证团队,可以向他们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4.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5. 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还有回归测试、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分别为了检验修改或优化过程是
否引发新的问题、软件所能达到处理能力和是否达到预期的处理能力等。
6. 软件测试为了建立软件的信心。
7. 从测试的目的出发,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为了验证程序能正常工作的测试;为了验证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的测
试
什么是需求

广义上的需要是指由于本身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软件中的需求包含两种

  • 用户需求:可以分为内部用户的要求和外部用户的要求,他是比较简单的
  • 软件需求: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形成比较详细的需求实现文档。(所以也可以认为软件需求是用户需求的一个详细实现)
什么是需求的官方概念:

IEEE定义:软件需求是(1)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条件或着权能(不同的人,角色不一样,她所具有的权限也是不一样的)。(2)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者权能。(3)一种反应上面(1)或者(2)所述条件或权能的文档说明。它包括功能性需求(也就是app的显示需求)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在功能性需求上做出一些限制),非功能性需求对设计和实现提出了限制,比如性能要求,质量标准,或者设计限制。

用自己的话来说什么是需求:

就是满足用户的期望和规定的合同(标准,规范,流程)所需要的条件和权能,包含用户需求和软件需求

在多数软件公司,会有两种需求,一种为软件需求,一种为用户需求。用户需求转换为软件需求的核心是沟通和分析。

案例:

比如说我要出去吃饭,我说我饿了,这就是用户需求,这是比较简略的,当后厨知道了我饿了这个需求之后,他在经过和我的讨论,知道我要吃什么,他就开始筹备,从而生成了软件需求。

什么是bug
第一个bug :

1945年9月的某天,在一间老式建筑里,从窗外飞进来一只飞蛾,此时Hopper正埋头工作在一台名为Mark Il的计
算机前,并没有注意到这只即将造就历史事件的飞蛾。这台计算机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电子机械装置,那时还没
有使用晶体管)。突然,Mark II死机了。Hopper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能启动,他开始用各种方法查找问题,最后定
位到了某个电路板的继电器上。Hopper观察这个继电器,惊奇地发现一只飞蛾已经被继电器打死。Hopper小心地
用镊子将飞蛾夹出来,用透明胶布贴到“事件记录本”中,写上“第一个发现虫子的实例”。Hopper的事件记录本,连
同那只飞蛾,现在都陈列在美国历史博物馆中。 软件错误的一般定义: 程序与规格说明之前不匹配。(片面的)

注意:

以上说法是片面的,准确的来说:当且仅当规格说明是存在的并且正确,程序与规格说明之间的不匹配才是错误。

当没有需求规格说明书时,判断标准以最终用户为准:当程序没有实现其最终用户合理预期的功能要求时,就是软件错误。

(茶:两个方面,如果有规格说明,那么在规格说明合理的情况下,不符合规格说明的是BUG,如果没有规格说明,就看用户的需求,当然前提是用户需求合理的情况下,我们才做进一步判断)

什么是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TestCase)是为了实施测试而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这组集合包含:测试环境(到底是在电脑端,那是widows还是mac呢;手机端那是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呢)、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等要素。

测试用例包含的要素
  • 标题
  • 测试环境
  • 测试设备(是手机端还是pc端,如果是手机端的话,要具体到手机的品牌,因为存在有兼容性的不通)
  • 测试系统(windowsx系统还是mac系统)
  • 测试数据
  • 测试步骤
  • 预期结果
  • 重要性
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一共有五个模型)

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逐渐深入。软件工作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程序编写,而是扩展到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如软件基本概念的形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安装部署、运行维护,直到软件被更新和替换新的版本。软件工程还包括很多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例如过程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在这些方面也逐步地建立起了标准或规范。

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产品的设想开始到软件不再使用而结束的时间。如果把软件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那么软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成6个阶段,即需求分析、计划、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每个阶段只执行一次)

瀑布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所有其他模型的基础框架。瀑布模型的每一个阶段都只执行一次,因此是线性顺序进行的软件开发模式.

优点:

  • 强调开发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是独立的
  • 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
  • 强调产品测试,在瀑布模型中,测试时最后一个阶段,所以需要强调产品的测试

缺点:

  •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测试介入的太晚了),也就是说,采用瀑布模型的话,只有在一开始的需求分析阶段才能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等相关的工作,等需求分析结束了之后,如果还需要对需求分析做出改变的话,那么就是不可以的了。因为每个阶段都是独立的。那么从这一点来看什么样的需求适合于瀑布模型—就是需求比较稳定的需求适合于瀑布模型
  • 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 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测试阶段才显露,因而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

瀑布模型的一个最大缺陷在于,可以运行的产品很迟才能被看到。这会给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尤其是集成的风险。因为如果在需求引入的一个缺陷要到测试阶段甚至更后的阶段才发现,通常会导致前面阶段的工作大面积返工,业界流行的说法是:“集成之日就是爆炸之日”。尽管瀑布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在前期阶段未发现的错误会传递并扩散到后面的阶段,而在后面阶段发现这些错误时,可能已经很难回头再修正,从而导致项目的失败。但是目前很多软件企业还是沿用了瀑布模型的线性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修改。例如细化了各个阶段,在某些重点关注的阶段之间掺入迭代的思想。

螺旋模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以原型为基础驱开发,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分析)

一般在软件开发初期阶段需求不是很明确时,采用渐进式的开发模式。螺旋模型是渐进式开发模型的代表之一。

这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复杂度高、风险大的项目尤其适合。这种迭代开发的模式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要求,它不允许有一段独立的测试时间和阶段,测试必须跟随开发的迭代而迭代。因此,回归测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需要有风险分析:
当我们的需求不是很明确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我们做这个项目是否有价值的时候,我们开发一个阶段,进行一次风险分析,开发一个阶段,进行一个风险分析,看这个项目值不值得我们继续开发下去

优点:

  • 强调严格的全过程风险管理
  • 强调各开发阶段的质量
  • 提供机会检讨项目是否有价值继续下去

缺点

  • 引入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这对风险管理的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适用于什么样的项目:适用于前期需求不明确的项目,有一定风险的项目,可能这个项目还比较庞大。需要一步一步去做的模型

增量,迭代模型

举个例子:比如说系统需要做A,B,C,D四个业务模块,需要在两周之内完成

增量模型:第一周完成A,B模块,第二周完成C,D模块

迭代模型:第一周完成A,B,C,D四个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不考虑复杂业务功能,第二周,在第一周的基础之上,进行功能细化,完成复杂业务功能

抗风险能力:迭代模型的抗风险能力大于增量模型(迭代模型考虑的比较完整,所以抗风险能力大于增量模型)

增量开发能显著降低项目风险,结合软件持续构建机制,构成了当今流行的软件工程最佳实践之一。增量开发模型,鼓励用户反馈,在每个达代过程中,促使开发小组以一种循环的、可预测的方式驱动产品的开发。因此,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每一次的迭代都意味着可能有需求的更改、构建出新的可执行软件版本,意味着测试需要频繁进行,测试人员需要与开发人员更加紧密地协作。

增量通常和迭代混为一谈,但是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增量是逐块建造的概念,例如画一幅人物画,我们可以先画人的头部,再画身体,再画手脚……而迭代是反复求精的概念,同样是画人物画,我们可以采用先画整体轮廓,再勾勒出基本雏形,再细化、着色。

敏捷(轻量级开发,轻文档,重目标,重产出)

迭代周期一般是2-4周,参与人员一般为5-9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强调有问题立刻解决

2001年,以Kent Beck、AlistairCockbum、WardCunningham、MartinFowler等人为首的“轻量”过程派聚集在犹他州的Snowbird,决定把“敏捷”(Agile)作为新的过程家族的名称

在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敏捷宣言》,我们通过身体力行和帮助他人来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式。经由这项工怍,我们形成了如下价值观。

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
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
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
在每对比对中,后者并非全无价值,但我们更看重前者。

由敏捷宣言可以看出,敏捷其实是有关软件开发的社会工程(SocialEngineering)的。敏捷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更多地思考了如何去激发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在软件工程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被忽略的领域。

敏捷开发有很多种方式,其中scrum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scrum

scrum里面的角色

scrum由product owner(产品经理)、scrum master(项目经理)和team(研发团队)组成。

  • 其中productowner负责整理userstory(用户故事),定义其商业价值,对其进行排序,制定发布计划,对产品负责。(PO–整理用户需求,转换为一个个的user story)
  • scrum master 负责召开各种会议,协调项目,为研发团队服务。(负责开发人员,测试,PO之间的事物,负责各种会议,保障敏捷流程能够正常运行)
  • 研发团队则由不同技能的成员组成,通过紧密协同,完成每一次迭代的目标,交付产品。

(自己理解:po是用户的代表,负责和用户沟通,整理用户的需求,,把用户的需求转换为一个个的userstory;SM负责开发人员,测试,po之间的事物,负责各种会议,保障敏捷流程能够正常运行:St由各种各种的开发人员组成,负责迭代。)

迭代开发

与瀑布不同,scrum将产品的开发分解为若干个小sprint(迭代),其周期从1周到4周不等,但不会超过4周。参与的团队成员一般是5到9人。每期迭代要完成的userstory是固定的。每次迭代会产生一定的交付.

scrum的基本流程如上图所示:
  • 产品负责人负责整理user story,形成左侧的product backlog。
  • 发布计划会议:product owner负责讲解user story,对其进行估算和排序,发布计划会议的产出就是制定出这一期迭代要完成的story列表,sprint backlog。
  • 迭代计划会议:项目团队对每一个story进行任务分解,分解的标准是完成该story的所有任务,每个任务都明确的负责人,并完成工时的初估计。
  • 每日例会:每天scrum master召集站立会议,团队成员回答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计划做什么,有什么问题。
  • 演示会议:迭代结束之后,召开演示会议,相关人员都受邀参加,团队负责向大家展示本次迭代取得的成果。期间大家的反馈记录下来,由po整理,形成新的story。
  • 回顾会议:项目团队对本期迭代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下一次迭代继续改进,已达到持续改
    进的效果。

(茶板书):

  • 发布计划会议:PO会把user story进行评审,对user story进行整理排序
  • 迭代会议对一个个的user story进行分解评估排序
软件测试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

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目的是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瀑布模型的变种

  • 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 局限性: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软件

本文标签: 软件测试教程之概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