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access是什么意思翻译成中文)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小组成员:廖剑威(组长)、余永辉、林凯煌、陆君逸、杨雲麟

摘要: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也是现如今心理学科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讨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归因;人际归因;环境归因;

一、引言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

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理论,如B.维纳、L.Y.阿布拉姆森、H.H.凯利、E.E.琼斯等人。但是归因理论主要是指由维纳于1972年发展的理论和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理论。

二、理论介绍

维纳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维纳(,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

意愿所决定。

维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凯利归因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因为这个理论涉及到对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归因,故又称之为“三维理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一、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二、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三、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凯利认为:如果区别性低、一贯性高、一致性低,则归因于行为者本身;如果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高,则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如果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低,则归因于当时的情境或条件。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

归因理论很多时候被用来分析归因工作与学习教育方面,而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还没有过值得体会的工作经历,但是多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们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们决定讨论归因理论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应用。

首先根据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为许多可能的因素,但都可以把它们归入到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之中。而我们认为学生的自我归因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什么因素对学生归因产生影响。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与结合自身经历地讨论发现,很多学生其实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权威人物,对学生的自我归因应该是有很大影响的,因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因素。教教师即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也可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影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十分看重老师的评价,年级越低的学生越是如此。例如,当学生失败时,如果教师说:“假若你努力地学,我相信你能考得更好。”那么学生就倾向于认为自己没考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假若教师说:“你这个木头脑袋!又考这么差!”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失败是因为自己笨、不够聪明。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这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缺乏对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分析的能力。此外教师表露出的情绪也会成为学生进行自我归因的线索。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教师行为对学生归因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学生个人特征的差异以及适合于学生利用的外部信息,这些也会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影响。个人特征一般包括性格特点、社会角色等因素。而可供学生用来推断其学业成绩之原因的外部信息很多,其中最明显的是他们自己的成绩

本身。

其实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还发现有很多因素其实会对学生的自我归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

下面我们就分析归因对教育成效的影响。

其实在我们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归因是通过改变学生的成就动机、焦虑水平、自我评价等变量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的。学生的成就动机、焦虑水平等因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焦虑或成就动机的差异对学业成绩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高焦虑学生能力知觉校低,总是将任务估计的更加困难,预期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大,因此在“代价——报偿权衡”中总是将代价估计的过大,而对报偿估计不足,这就妨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去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特别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有困难时,更是如此。而低焦虑或高成就动机学生能力知觉高,相对而言对任务难度估计的低,预期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少,因此在“代价——报偿权衡”中更多地注意的是报偿,而不是代价,这有助于他们去完成较难的任务或追求较高的目标。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结果作适当的归因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矫正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学生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或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有助于维持和激发其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这就是归因对于教育的价值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性地对自己在成就任务上的成败进行归因;(2)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先前的成败结果作出哪些归因;(3)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总结

归因理论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归因问题研究的新成果,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已有的归因研究成果来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归因理论在社会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韦纳对社会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像归因与成就追求以及师与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归因研究。当然归因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之处;像韦纳所看到的,人类的行为是复杂的,把寻求理解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因是可以的,但若想用它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全部,就犯了扩大化的错误。总之,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有效途径,并且这个理论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话题之一。归因理论将会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献综述

[ 1]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2] 张学民, 林崇德,申继亮,郭德俊.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

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 3.

[ 3] 韩仁生.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J].齐鲁学刊, 2003,172(1).

[ 4] 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科心理研究,2003,1.

[ 5]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四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本文标签: 归因 理论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