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python四种数据类型)
小说专题训练----陈敏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 木
陈敏
青木是小城里最特别的女人。
她是我儿时的邻居,大约五十来岁,说是邻居,也只是住在同一个大杂院而已。可她住的房子另开了一扇门,周围绿树茂密,照不进阳光,处于隐蔽位置,平日里很难窥见她的日常起居。我也从没踏进过她的家门。
她在小城最大的一家书店里做店员,大人们都说她是日本人,年轻时有过惊世容貌,十三岁时宫廷选美,她差点被选中,做了天皇的妃子。她在抗战前来到中国,跟一个比她小六岁的中国留学生结了婚,却早早与丈夫分隔大洋两岸。
特殊的身份让她跟大众远远拉开了距离,邻居们多半都不跟地讲话,她成了我童年时期所见过的最孤独的人。
这些从大人嘴里聊出来的关于青木的传言更增加了我对她的神秘感,神秘感是一种吸引力,吸引着我天天都想去书店溜达,佯装买书,其实买不起,其实是为了看看青木。
洁净清新的书店,清凉的玻璃柜台上,无论爬着或站着,抑或蹲在某个角落,都能在偶然的一瞥中看见她宁静、慈祥、端庄而秀美的容颜,她很少搭话,只是在递给我书籍的时候,才点个头,微笑一下,偶尔的一句回话,声音也是沙沙的,甜甜的,很小,刚好让人能听得见。
书店里顾客不多,多半时间里,常来常往的人也只有我一个,而我囊中羞涩,付不起任何一本拿在手里的书,哪怕一本连环画小人书也不行。为了和她套近乎,我常常故意指向玻璃橱柜里的一本书,让青木给我取出,快速地翻阅几页,又不好意思地递还给地,红着脸,转到另一处,将眼睛紧贴在玻璃柜上,欣赏摆放在里面的各类毛选选本、带着鲜艳彩页的样板戏画报和烽火战争系列的连环画套册……然后将双手揣进空空的口袋,失落离去。
一来二去的被她看出了窘迫,在我又一次隔着玻璃贪婪地朝里面瞄时,她缓缓走来,轻声道:“丫头,别呆头呆脑的,进来看吧,但你得先净净手!”她递给我一块米黄色的浸过水的布帕,浅浅地笑着,两排整齐的牙齿洁白如玉。
“我得给你立几条规则:没有顾客时,你才可以看,有顾客了,你得将书立刻放回原处;书页不能打折,不能留下任何痕迹,影响出售;看书前要将手洗干净;书不能带出去!能记住吗?”
我连声“嗯嗯”点头,心,兴奋得咚咚跳。
从此,在这个很少有人光顾的书店,在这天堂一样的地方,我悄悄地独享着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的特权。
当然,看书,在那年月,它是一种奢侈行为,它必须放在周末或节假日;在放学后的间隙;在做完没完没了的家务活儿之后。
青木对我越来越放心了,她又腾给了我一个拐角,那里有一个小书桌。我可以在她打开的柜子里任意取出一本我想看的书。
光顾书店的顾客不知不觉间竟然多了起来,一些操着外地方言的男人
女人前来购书,也有人带着自己孩子的,他们挑选一些漂亮的连环画高兴地离开,有些大人一买就是好几本,让我好生羡慕。
青木少了以前的悠闲,她忙碌起来的动作优雅,但专注,往往会忽略周围的人和事,这便让我钻了个空。在她转身取书的当儿,我顺手将一册描绘天文地理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悄悄藏在贴着肚皮的内兜里,我想将它借用一下,过几天再悄悄还回来。
那本书让我在同学跟前长足了脸面。我用它给同学炫耀,谁跟我关系好,我就给谁看,那些骂我穷光蛋只会吹牛的人,我连摸都不让他们摸一下。
但事情还是暴露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那本《十万个为什么》我替你买了,两角五。”
是青木的声音,我不敢回眸,低着头,多想地上此时能裂出一个缝,那样我就可以钻进去不再出来。
“我——”我的声音小得如蚊虫叫。
她朝我淡淡一笑,在我抹得脏兮兮的脸上摸了一下,说:“要讲卫生哟,回家好好洗一下。”她和我并肩,一同走进大杂院。她连我道歉的机会都没给,转身回家了。
自那以后,由于羞耻,我再也没敢踏进那个书店一步,尽管我后来将那两角五分线叠成“心”字形状,偷偷塞进了青木的房门。
那个童年时期最美的一个角落,那个放飞心灵的天堂之地就那样从我的生命中失去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青木的时候是三年后的一个秋天。那天,她死了。大杂院里的人吵吵嚷嚷。门口多了几个花篮。随着人群,我含泪,捧着一束野花走进她的家门。
洁净的屋子散发出一股股奇异的香气,房间里除了一张小床外,还有一口巨大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版本的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的书。
据说,那是她一生的收藏。
一年后,青木的丈夫回来了,回到了青木曾住过的屋子。他接管了青木书店店员的工作,将书店搬到北新街一个更宽敞的地方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即说“青木是小城里最特别的女人”,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青木的形象:描写其言行是正面描写,叙写大人们的传言则是侧面描写。
C.小说中青木住处周围环境及室内陈设的描写,凸显出青木是个不爱交往却爱读书、有品位的人。
D.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青木的故事,较第三人称更加直接客观、自由灵活,也更有利于抒情。
2.小说中童年时期的“我”对青木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蛇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
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临江而立,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座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
杂草丛生。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进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偷安的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而西子湖畔依然灯火明灭,笙歌画舫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灼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文中有意使用“浓睡”“闲愁”“冷冷清清”等词语,来折射人物的才华和过往,用以突显李清照今日的飘零与苦难。
B.“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用了比拟和借代的手法,既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又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C.本文用语精当,“山河破碎”“亡夫”“金石拓片纷纷扬扬”,内含信息量极大,使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天下动荡的历史画面。
D.李清照寻觅救民的英雄而不得,将内心的隐恨和景仰化作绝句血祭项羽,从此乌江平息,这是作者的再创作,暗含对项羽的敬仰。
5.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清照形象的。
6.这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简析这篇小说的基本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面馆
陈敏
姜东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家中国面馆。
面馆的生意一直不好,后来有了转机是因为一个非裔女人。
那天,姜东正忙和面,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声:“这炒面坏了,真他妈的难吃!太难吃了!”
姜东挺惊讶,这谁啊?便走出来看。是一个壮硕的非裔女人,她已经吃光了盘里的面,正将最后一根面条高高挑在空中,大喊大叫太难吃了,还嚷嚷着让给他退钱。
姜东将她唤回房内,问:“你要退钱,是吗?”
她说:“当然!”
姜东说:“这面五元一盘,我退你五元,我不仅要退你钱,还要再送你一盘面!你看行吗?”
黑女人听后,说:“OK!”
姜东又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黑女人问。
“你得到门外面像刚才一样,大声喊叫,说我的面条好吃!”姜东说。
“那当然了!没问题!”黑女人爽快答应。她拿了钱,又拿了盘面,转身出去,站在门外面,摆动着胖胳膊,扯着嗓门高叫;“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面!呜啊!麻麻!呜啊!太好吃了!太香了!”之后,连筷子都省了去,直接用手抓来吃,三下两下,狼吞虎咽地将一盘面顷刻扒拉进了嘴里。
第二天,黑女人又来了,这次还带着她的儿子。
女人对姜东说:“老板,我再吃一盘,行吗?我还给你做广告!”
姜东点点头同意了。
她又问:“我儿子可以吃吗?他叫迈克,正饿着!”
姜东说:“没问题!”姜东盛出两盘炒面,递给他们。
黑女人举着面条,在餐厅门前一边吆喝一边吃:“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面!呜啊!麻麻!呜啊!太好吃了!太香了!”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儿子迈克也在门前举着面盘,扭摆腰臀,腾空跳踢,边唱边舞,自由奔放的舞姿与唱调引来了不少围观的
路人,不一会儿,进店品尝炒面的人就排起了长队。
姜东也出来观看。原来,那黑人小伙子迈克是个饶舌歌手,他为姜东的面条编了个绕口令,举着盘子,边唱边跳,还配着背景音乐。围观人群纷纷给他喝彩,还给了他小费。迈克越唱越来劲儿,一盘面的工夫,便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从此,中国面馆的生意大好起来。
迈克天天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吃炒面,日子一长觉得有点儿难为情,就帮姜东打些零工:切葱头,切土豆,洗车,倒水,干杂活儿。周末,迈克的妈妈外出会朋友的时候,他就住在姜东家,晚上和姜东抵足而眠,俨然成了姜东的儿子,这一干就是六年。迈克得到姜东家人的信任,不仅让他采购、炒莱、送外卖,人手不够时,还让他在前台收银。
一天,姜东上洗手间,无意中发现了迈克一个不高雅的举动,迈克在洗手间的格挡里坐着,手里哗啦哗啦地数着一沓钞票。抬头看见姜东,目光对视的一制那,迈克一张黑脸顿时“唰”地一下变得煞白,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
迈克低下头说:“对不起,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干了!”
姜东问:“你干什么了,孩子?
他说:“我偷了你的钱!”
姜东一把拉住迈克的手,问:“迈克,你跟我干了几年了?”
他说:“六年!”
姜东说:“六年来,你在我这里吃住,干活,跟一家人似的,我早就把你当成我家的一员了,既然是一家人,在我面前永远都不许说‘偷’
这个字,不管拿了我多少钱,只能说‘借’,不许说‘偷’。”
之后,又问迈克“借”了多少钱,迈克说三四次下来,大概五千多块。
姜东说:“这么点儿钱,才五千块,记住了,你欠我五千块,以后必须还上,但在你没有还上我这笔钱之前,你先别在我这里干了,可以吗?”
迈克红着脸,说了声“OK”,拿着钱,背了包就离开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一日,迈克的母亲,那个黑女人兴致勃勃赶到姜东面馆,请求姜东和她一起观看她儿子的冠军选秀,迈克参加洛杉矶的达人秀,达人秀开始避选歌手,迈克第一轮胜出,有可能成为赢家。他的妈妈好高兴,邀请姜东和她一起为儿子棒场,姜东没来得及换掉沾满油垢的围裙,就被她拽上了车,赶到演出现场。
迈克已经唱完了歌,估计已经获了奖,他正拿着话筒,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自我出生以来,我就没见过我的父亲,我没有过父亲的榜样,在我的印象中,我唯一父亲的影子是个中国人,他开着一家中国面馆,在我饥饿时,他给我饭吃,还让我在外面唱歌,我一唱,就有人给我小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具备唱歌的天赋,从此一步步走到现在,今天,我有了一个中国爸爸,他就在台下!”说后,迈克跳下来,给了姜东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感动啊,姜东终生都忘不掉。
事后,迈克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递给姜东,说:“爸爸,这是我还你的钱,我有钱了,我有很多很多的钱了……”
迈克成了明星,在洛杉矶家喻户晓。
迈克成了明星之后,也常来中国面馆。高出姜东半个头的迈克,搂着姜东的脖子,在中国面馆门前唱他新编的顺口歌;中国的面,味道好,大厨的名字叫姜东;姜东的面实在多,吃着吃着热心窝……
后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在洛杉矶与迈克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4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特别交代了姜东的中国面馆在洛杉矶家喻户晓,既照应开头,又与先前惨淡的生意状况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B.小说构思巧妙,用两条线索推进情节发展,一条是中国面馆老板姜东对黑人母子的态度变化,另一条是黑人儿子迈克的成长之路。
C.小说虽然没有大段环境描写,但“美国洛杉矶”“中国面馆”“黑人”“饶舌歌手”“选秀”形成一个不同文化共处一起的社会背景。
D.小说中的姜东代表着中国游子在海外奋斗的形象--他所追求的不仅要把面做好,创出产品的品牌,还要树立中国人的人格丰碑。
8.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姜东和迈克,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黑女人。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的用意。
9.联系全文,姜东为什么一方面说一家人叫“借”,不叫“偷”,另一方面又要求迈克离开,以后还钱?这体现了姜东对人性怎样的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花香
陈敏
刚入春,扶贫攻坚战就打响了。领导说给我觅了个“对象”,叫老懒,
让我先去认识一下。我去时,老懒眯着眼,正卧在麦草垛里晒暖暖,他的脸年久日晒,成了绛紫色,黑红中透出光亮,像一块腌制多年的腊肉。
据邻居俩老姊妹讲:老懒懒得很,给他往脖子上挂个锅盔,他都懒得动手去掰;老鸹往他嘴里屙屎,他都懒得张口。他本来手脚齐全,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可有一次,他偷公家的电线,被电击中,摔了下来,断了两根手指头。从此,老懒变得更懒了。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生存,一到冬天,政府就把他圈养起来保护,一些志愿者四时八节为他献礼。他的生活比那些起早贪黑的劳动者自在得多。
这些我在一进他家就看出来了。他住的那间床和锅灶相连的屋子尽管被厚厚的灰尘蒙着,墙角边却堆着从城里运来的很新鲜的方便面,奶粉和罐头。
老姊妹七嘴八舌,说:这老光棍不老实,年轻时总往别的女人家里钻,让人把脸都打烂了。你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娃娃最好不要单独靠近他。她俩的话让我后背凉飕飕的。于是,再来时,我身边就多了一个男伴——镇长。
镇长对老懒说:我们给你买两只小羊,你养着。到年底我们再帮你将羊卖掉,卖下的羊钱全部归你。另外,我们每月再给你五十元的补助。你看这样行吗?镇长语重心长,几乎在乞求。老懒将头高高仰起,抬眼看了一会儿太阳,犹豫了半天才说:那羊吃啥呀?两只羊要吃很多东西呢,我都没吃的,哪有东西给羊吃?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镇长的火气冲了上来:活该你受穷!镇长挥舞着拳头,想找个地方砸下去,气得在原地跺脚,打转转。
回来的路上,镇长不语,一直在生闷气。我安慰镇长说,万一完不成任务,年底,我自己掏腰包把事情摆平,绝不让镇长为难。镇长说。上面有政策,让我们帮这类人脱贫,扶把手让他立起来,而不是一味地给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看来,这家伙真是又蠢又懒,是个烫手的山芋。你既然接到了手,就该多想想办法。
我默默点头。
再来时,老懒依旧在麦草垛里晒暖暖,看我是一人,竟破例起身,搬来一个小木凳让我坐。我问他愿不愿意种兰草,这种植物好活,只需动动镢头,把它栽进土里,浇点水就成了。这是我在来时的路上想出的主意。老懒家住秦岭南坡,山大沟深,植被丰茂,山谷溪畔生长着成片成片的高山兰和吉祥草,因种植高山兰发财致富的农民屡见不鲜。我想培养他的劳动意识,先让他学会动手,再慢慢医治他懒到骨头里的顽疾。我耐心地说:你看,坡上那么多兰草,你只需移动一下它们的位置。将兰草栽在那片空地上。他不答。我想,他连羊吃啥草都不知道,肯定更不知道什么是兰草。
果然,老懒摇头说他不知道。
这一次,轮到我动怒了。我指着山坡附近一丛丛兰草,说:你睁眼看看,那些就是兰草,你不会连兰草都不认识吧?
一下午又对牛弹琴了。我沮丧地想。
这样的人还值得同情吗?政府凭什么要养这类蠢货?真是咎由自取,
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我转身离开,不想多看老懒一眼。刚走几步,身后传来老懒的喊声:哎,同志,你能给我扶贫一个媳妇吗?
那声音像一枚炮弹,炸住了我的脚步,让我很久都没缓过来。
能!只要你栽种出的兰草开了花,我们就给你扶贫一个媳妇。我随口撂给他一句。他嘎嘎地笑了两声,像驴在叫。那眉眼,那眼神,透出狡黠的光。
夏天时,扶贫攻坚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领导又催促我再一次拜访我的“对象”。
老懒门前空出的地方果真栽种了一片兰草,两道竹篱笆把周围圈出了个半圆状。篱笆内的兰草绿油油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老懒撸胳膊挽袖子,在小溪边聚水。他记住了我上次留给他的那句话,把我随口许给他的愿当成合同了。
老懒肯动手了,他有救了。我心里生出一丝生机,接着又不安起来:老懒栽种的兰花迟早会开出花的,那时,我能兑现我只图一时嘴快,给他一个媳妇的承诺吗?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邻居俩老姊妹的介绍,突出老懒之懒的程度;“懒得动手去掰”“懒得张口”等语句用反复,夸张手法强调老懒的惰性之深重。
B.小说通过老姊妹交代了老懒这个老光棍“不老实”的一面,为下文他向“我”提出“扶贫一个媳妇”的要求埋下伏笔,使情节衔接自然。
C.“那声音像一枚炮弹,炸住了我的脚步”这一句用比喻修辞手法,
既表现老懒压抑已久的孤独、苦闷,也突出“我”察觉他的意愿的讶异。
D.“嘎嘎地笑了两声,像驴在叫”用比拟手法写出老懒工于心计、狡猾刁诈的个性,也写出了“我”尽情欣赏老懒丑态百出的满足之感。
11.小说以“兰花香”为题,有怎样的表达功能?请通读全文,从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2.本文艺术特色鲜明。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精妙的艺术构思。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药蛋
陈敏
在那个至今还没通车的山寨,母校老宅如辉煌的落日,停留在那个夏末的温暖里。那一年,被唤作山药蛋的19岁的苏乐在二顺叔的叮咛中步步回头地离开了故乡。村里人除了二顺娘外,全部走出家门,为这个唯一考取省城的学子——苏乐送行。
那个早上,阳光渗透着山野的气息。苏乐被一大群人簇拥着,离开了家门。在寨口的古老皂角树下,苏乐站立良久,向那个由一座小庙改造成的校舍看了最后一眼,然后一步跨过了乡界。
昨晚,二顺叔的吩咐犹在耳边:山药蛋,去省城好好读书,这些学费是大伙凑的,只要你毕业后回来,和我一起把这个学校撑住,这些钱,全免了,要是不回来了,那就得一分不少地还上啊!
苏乐频频点头。二顺叔慈眉善目的脸连同他的吩咐一起紧锁在苏乐的记忆里,苏乐觉得他已经把那把钥匙交给了二顺叔。
苏乐一步步走出山寨,走出只有几百户人家的镇子。
以后的记忆和这之后的任何期待都是城里人。苏乐的影子可能是乡下人,而身体却已经是城里人。白天,他把自己的眼睛放在校园,透过校园的一草一木来注视这个无比美丽的城市,而到了晚上,他才能将自己的头脑放回到最偏僻的故乡,思考山嘴子下面那个破旧不堪的校舍。
他把山里人对待生活的坚韧用在功课上,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获得的省级奖学金付他的学费已绰绰有余。苏乐开始将冲动转化为行动,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提高,而是城市里有太多的东西让他无法释怀,他不得不和它在一起。
苏乐开始勤工俭学,利用一切机遇赚钱。他给图书馆搬运和整理书籍,做家教,去饭馆打小工,几个假期下来,他攒足了一笔资金,预备着把这笔钱带回去,还清乡亲父老的债,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那个闭塞的山寨。
在一个寻常日子里,苏乐悄悄潜回镇子。
二顺叔正在做晚饭。厨房里散发着熟土豆的香味。苏乐突然回来让二顺叔又惊又喜,他舀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说:刚熟的山药蛋,香着呢,快趁热吃了。
山里人把土豆叫山药蛋,许多因缺乏营养,没有长高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一个“山药蛋”的命名。苏乐长得又黑又小,像土豆。
被山药蛋喂养大的苏乐此时觉得山药蛋在嘴里直捣乱,把他想说出的话一次次抵进肚子。
苏乐几乎是红着脸,从包里取出那沓厚厚的款子。他看着二顺叔的脸,然后又低下了头,等待他接住话茬。二顺叔说:孩子,我知道你有能力还账,但有一个人的账你是还不上了。你二顺娘,她走了,在你上学的第三天离开人世的。你的那笔学费其实是你黑娃哥的抵命钱,我原本打算用它给你二顺娘看病的,可你二顺娘死也不肯用,她说你从小就没爹没娘,是个苦命的孩子,坚决要把钱拿出来供你上学。
苏乐的心顿时像被钢针刺了一下,疼得揪心。
他恨自己的粗心、贪婪。那时他只顾自己如何考取大学,将所有的资助和奖金视为理所当然。他知道二顺叔唯一的儿子黑娃在金矿上替人背矿,被哑炮轰死了,矿主赔了8000元。他还知道二顺娘知道自己患了难治的病时,拒绝治疗,抱着桌子腿,死也不去医院,而他仅仅只看过她一次。
苏乐丢下钱,几乎像逃离一样离开了二顺叔,离开了寨子。
二顺叔被苏乐气出了一头白发。他的背突然佝偻起来,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他几十年前所受的那点师范教育和他的年龄一样该退休了。他已经摸清了下学期学生的数量,留守孩子共计四十六个。他得想办法去寨子外请求教师援助。
那晚,二顺叔在灯下给山药蛋褪泥,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喜欢抚弄那些刚刚出土的山药蛋,仿佛能从中摸出一丝希望来。
一阵敲门声传来。
是苏乐!苏乐回来了!他身后跟着俩人,一个女子,一个男子。苏乐只说了句:他们是来支教的,就一把搂住了老叔的脖子。二顺叔用泥
巴巴的手抚摸着苏乐的头:我的山药蛋终于回来了!又转回头,说:快,快进屋。孩子,我给你们蒸山药蛋吃。
(有删改)
13.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村里人集体欢送苏乐到城里念书,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也凸显了山区的贫穷和教育的艰难。
B.二顺叔对苏乐的嘱咐表明了他内心的担忧,也反映出当下贫困地区教育的一个尴尬现实:年轻学子想努力摆脱贫穷的故乡。
C.二顺叔给苏乐讲述二顺娘去世的事情,是觉得想要苏乐留下来无望,想通过这件事来讥讽他的无情无义。
D.小说围绕着“山药蛋”,刻画出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两代山区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14.小说以“山药蛋”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15.小说的主人公是“苏乐”,作者却多次写“二顺叔”,为什么?
【答案】
D“叙述青木的故事……更加直接客观、自由灵活”错,第一人称为有限视角,相对于第三人称不够客观灵活,从第三人称的别称全知视角可知选项中说法不能成立;小说虽然题目是“青木”,叙述的可不仅是“青木”的故事,应该是“我”与青木的故事。
①开始,“我”对青木充满了好奇之心——青木的住处、出身、经历、婚姻等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②后来,“我”对青木充满了感激之情——青木让爱读书“我”免费阅读所有的书,并宽容了“我”的
窃书行为;③同时,“我”对青木充满了愧疚之情——青木替“我”付书款,还不给我道歉的机会,她的善良让“我”感到羞愧;④最后“我”对青木充满了怀念之情——青木死后,我带着花到她家表示悼念;感念她曾给“我”带来的快乐。(意对即可。)
3.不同意。理由如下:
①从情节安排来看,最后一段作为小说的尾声,它交代了青木去世后其家人的情况、青木书店及青木收藏的图书去向,为读者解了疑,同时又设置了新悬念。②从人物刻画及主题的揭示看,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际上表达了“我”对青木的怀想,折射出美丽、友爱、善良的青木对“我”的影响,彰显了她的人性光辉。
4.B此句中的“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运用比拟手法,并没有使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
5.作品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①心理描写:回想项羽的英雄事迹、虞姬追爱殉情,对比当下的王朝动荡和丈夫离世,塑造了心怀家国、追寻至情的李清照形象。
②动作描写:仰天狂笑、血泪哭诉、血书诗祭,强化了李清照求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悲愤形象。
③环境描写:用江水的如咽、翻滚、嘶鸣、直至平息来烘托李清照凄苦、愤懑、发泄、平静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6.①历史:李清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情节安排准确地遵照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主要经历进行合理设置,使小说更加真实。
②小说: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尤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构
建一个女性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丰实立体,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
③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地想象进行“小说”的文学加工,复活了历史人物以人的本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B“中国面馆老板姜东对黑人母子的态度变化”说法错误,姜东对黑人母子的态度总体上都是接纳他们,并相信他们。两条线索中,迈克的成长之路是一条,面馆的生意由差变好是另一条。
①黑女人的出场和在面馆前的吃面宣传,引出迈克出场,也为迈克发现自己的特长作铺垫;②黑女人和儿子在面馆前的宣传吆喝,衬托了中国面馆老板姜东的睿智、善良;③黑女人拉姜东去看儿子迈克的选秀,推动小说情节向高潮发展,有利于揭示主旨。
9.第一问:①面对迈克犯错,姜东以家人的胸怀包容,这是由姜东善良和宽容决定的。(或答“姜东与迈克生活六年,朝夕相处,有家人的情感”也可)②让迈克离开并还钱,有条件地给予迈克改正的机会也是姜东睿智的体现,这与之前处理迈克母亲因无钱讹食的做法相同。
第二问:既承认人性的复杂和瑕疵,也相信人有迷途知返的良善本质。
10.D“也写出了‘我’尽情欣赏老懒丑态百出的满足之感”错,这一分析与文本整体语境不吻合。联系全文语境,“我”对老懒这个扶贫攻坚对象是满怀期待与关怀之意的。在深入洞察了老懒懒惰甚至有些无赖的深层根源——没有媳妇——之后,“我”生发同情,怜悯之心,想从培
养他的劳动意识入手,答应帮他“扶贫一个媳妇”(找到了攻坚突破口),唤醒了他的劳动自新的意识,这是“我”和镇长等人对老懒这类扶贫攻坚对象的关爱。
11.①(从情节内容看)“兰花香”是推动情节发展(或使得情节反转)的一个关键道具。鼓动老懒种兰草,是“我”针对这个顽固的扶贫对象采取的“授人以渔”的对策。②(从人物形象看)“兰花香”是烘托“我”这位有勇有谋的女大学生乡村扶贫干部的重要意象,以幽香的“兰花”象征“我”这位女大学生的倾情倾力于乡村扶贫攻坚的美丽心灵。
12.①反差:小说前半部分详述“我”扶贫攻坚对象老懒的现状,反复铺垫,充分蓄势;它与后半部分老懒变得勤奋——学种兰草——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老懒劳动意识的觉醒,揭示小说主旨:扶贫攻坚,要点在于转变思想。②留白:小说结尾叙述“我”对老懒转变的心理反应——激动,欣慰,不安,疑惑,兼而有之。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有余音绕梁、引人反思的效果。
13.C“想通过这件事来讥讽他的无情无义”理解有误。“讥讽”一词,语义过重。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表达失望之情。
14.①山药蛋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山药蛋养大了苏乐,暗示山区的贫穷,让苏乐走出大山,也让他回到了大山;②山药蛋是乡亲们对苏乐等孩子们的昵称,也突出了以“二顺叔”为代表的乡亲们淳朴善良的群体形象;③山药蛋暗示文章主旨,强调人不能忘本,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赞美。
15.①二顺叔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为他的存在,使故事
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②二顺叔无私奉献、甘于淡泊的品格衬托出苏乐最初的狭隘自私,也促成了苏乐形象的转变;③教育需要薪火相传,二顺叔是火,点燃了苏乐,照亮了苏乐,带动了更多的人关注投身山区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陈敏小说(含答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6079511h50103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