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butcher撇s用英语怎么说)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
题组一(人物形象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花与诗
王 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先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
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
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
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现了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
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
D.小男孩给诗人献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
【答案】C
【解析】“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并没有内容体现两人关系紧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
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B
【解析】“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错误,两者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②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诵看得很投入。③坚强乐观。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④娇小漂亮。她身材娇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
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姚和尚
凌鼎年
古庙街一带近年形成了一个古玩市场。
在这个民间的古玩市场上,金簪、玉佩,韩瓶、清瓷,田黄印、鸡血石,蚁鼻钱、金错刀,竹根雕刻、红木饰件,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或明或暗,时有出现。当然,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全看你识货不识货。
开春以来,这个古玩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秃顶的老者,此人瘦如枯柴,两只鹰隼似的眼睛透着不可捉摸的神色,其相貌实在不能恭维。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走乡串村收旧货的,住在银杏树弄,叫姚和尚。不知是他秃顶叫他和尚呢还是他独身一人叫他和尚,抑或他先前确是当过和尚的,没人知底,姑且存疑。
姚和尚自出现在这古玩市场后,每天风雨无阻,必早早来此。一到,先泡上一壶酽茶,然后小竹凳上一坐,在地上铺块塑料纸,从邋里邋遢的包里取出几样古玩一一摆出,欣赏一番后,不言不语地静坐着,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姚和尚的几件古玩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你看,那只小型宣德炉,明代的;那只紫砂壶,陈曼生制的;那只内画鼻烟壶,清宫御制藏品;那串紫檀木佛珠,一百单八颗,颗颗刻有佛像,颗颗栩栩如生……
相中这些古玩的主儿不是一个两个,但一听姚和尚的开价,都连连咋舌。有个叫老庙哥的,看中他一把蒙古刀,曾软磨硬缠,姚和尚就是不肯降价一个子儿,固执得像头牛。
“这老家伙八成是想钓大鱼,狠斩一刀。”老庙哥窝火归窝火,心里不能不佩服姚和尚心黑有种,倒也生出三分敬意。
渐渐地,人们发现姚和尚的地摊每日里只是虚摆而已,或者说只是显摆显摆罢了,他热衷于与人摆古谈古。一讲起古玩,他会立时鲜活起来,亢奋起来。若有谁与他论辩古玩鉴赏,他会唾沫四溅,比手画脚,也许,只有此时才似乎溅出他人生的点点灿烂。别看姚和尚其貌不扬,肚里倒有些货色。可以这样说,那些常在这古玩市场上走动的,不管摊主买主,要论鉴赏眼力,几乎没有比得上他的。
有一天,姚和尚摊位前来了位歇顶的中年人,他一看到那只鼻烟壶,像饿鹰看到了野兔似的,一下抢在了手里,横看竖看,后来索性拿出放大镜看,那眼神,简直怀疑他是否想抢了去。
姚和尚知道真正识货的来了,开心地哼起了江南小调。
歇顶者毫不掩饰地说:“珍品,珍品,稀世珍品啊!”
随即,他与姚和尚聊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姚和尚大有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那种感觉。他拍拍歇顶者说:“老弟,走,咱俩去喝一盅。我请客!”
“洋葱头来了,这下,肯定被姚和尚斩进。”老庙哥很是感慨,他对同道的说道,“姚和尚这家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一手,玩得绝。”
老庙哥最关心的是姚和尚的刀斩得狠不狠。可吊他胃口的是,姚和尚与歇顶者坐在饭店里不出来了。看来歇顶者也不是嫩头,里面正演讨价还价蘑菇战呢。谁沉不住气,谁坏分。
哟,出来了。只见歇顶者满面喜色,自言自语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庙哥盯上去问:“出多少血敲下的?”
歇顶者先一愣,随即带着十二分感动之情说:“他不肯收钱,送的。他割爱相送。”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好似老庙哥的鼻烟壶让姚和尚送了人,老庙哥一副气得吐血的样子。
老庙哥决计去敲一下姚和尚的竹杠。他带了几个哥们儿,候在那棵有六七百年树龄的古银杏下。
姚和尚带着几分酒态,依然沉浸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慰之中。
老庙哥等几个拦住了姚和尚,老庙哥挥挥手里的百元钞,说是要买下姚和尚的宣德炉。
姚和尚淡淡一笑,说:“50万,不还价!”
“老秃驴,你骨头痒痒还是怎么的?”老庙哥的哥们儿嚷着。老庙哥拍拍姚和尚说:“你送人不肉疼,哥们儿给你钱,你反不给面子,这不是瞧不上咱哥们儿吗?那就别怨哥们儿不义气。”随着老庙哥一摆手,几个哥们儿一拥而上,想抢下姚和尚的宣德炉。不期姚和尚一个“醉汉躲影”闪到了老庙哥身边,并且出手疾速地来了个“仙人请酒”招式,将老庙哥手里的那张百元票请飞了出去,但见那张百元票变得像把坚硬无比的飞刀似的直飞向古银杏树,竟直剌剌地嵌进了树皮里。
老庙哥一伙儿惊得腿肚子都发颤,乖乖地溜之大吉。
后来,再没有人敢找姚和尚的岔子。姚和尚依然每天来古玩市场,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样子。逢着谈得投缘的,他就要请酒。碰着特投缘的,姚和尚的古玩就会少一件。从不见他收人家一个硬币。
老庙哥曾花大价钱请了个开过古玩店的老头儿去与姚和尚聊,想投其所好,或许也能弄个正宗的唐三彩或镇墓兽之类,至少弄个清宫“大内”瓷器。然而一无所得,姚和尚连酒也不请。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交代古玩市场并且具体描写市场上的货物,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姚和尚每日摆摊,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宝贝,他更喜欢跟别人摆古谈古;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C.歇顶中年人曾苦苦寻觅那只鼻烟壶而不得,结果姚和尚却割爱相送,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老庙哥又嫉妒又愤恨。
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不事雕琢,然而写人叙事生动传神,如写姚和尚制服老庙哥一伙,写得极为生动,引人入胜。
【答案】B
【解析】“只有……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从原文看,“只有……才……”是必要条件的关联词语,这种说法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
2.老庙哥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故事情节看,借老庙哥买刀、问价、敲竹杠、请老头儿等活动,一步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塑造看,借老庙哥的贪财好利、卑鄙无耻来衬托姚和尚,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从主题表现看,将老庙哥与姚和尚进行对比,有助于突出小说贬恶扬善的主题。
3.小说结尾写道:“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个老头儿不是真正的识货者,更不是真正的爱宝者。虽然他开过古玩店,但对古玩鉴赏未必精通,不能让姚和尚产生那种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知己之感。②这个老头儿一味投其所好,被姚和尚识破。老头儿是老庙哥花大价钱请的,聊天时目的性强、功利心重,自然躲不过姚和尚“鹰隼似的眼睛”。
4.小说中姚和尚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貌丑陋,身怀绝技。他以一敌多,变百元钞票为“飞刀”,震慑了老庙哥一伙人。②酷爱古玩,造诣精深。论辩古玩鉴赏头头是道,鉴赏眼力无人能比。③坚持原则,慷慨大方。一旦开价,绝不降价,遇到识货投缘者,却又免费赠送。
题组二(情节结构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
不可知的偶然
格 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
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快灰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在那里工作的一个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时,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坐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的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正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补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十五岁,穿的衣服很破旧。他大概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我就后悔了,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无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选自《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
B.“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局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事又不忍心拒绝“我”的左右为难。
D.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无相忘”,“我”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己的鼓励。
【答案】B
【解析】“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理解错误,“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在县文教局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说出了实情,前后矛盾的说法正表现出了“我”想进入谏壁中学的强烈愿望。
2.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高考落榜,准备放弃时翟老师出现。②找到谏壁中学老师后,撒谎说成绩单丢失,老师给地址去抄分数。③到了县文教局,传达室老头儿不允许进去,碰上工作人员答应补办。④说明真实情况后,女工作人员说不行,男工作人员盘算后答应办了。⑤成绩单开好后公章突然找不到了,最后发现公章就在手边。
3.小说以“我”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作为结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以“我”再次参加高考得以金榜题名作为结局,丝毫不去提及备战高考的经过,这样写既呼应了标题,又使情节更加集中,还能够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既有偶然,又有必然。②小学老师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虽素昧平生,却对“我”伸出援手,幸得这偶然的善意,使“我”有机会复读最终考上大学。③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不可知,不轻言放弃,这是“我”成就人生的“必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寻找王×成
张 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
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一个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
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
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了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35块?是不是两张10块,一张5块,剩下1元的,还有两张5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20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地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海人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
王×成的故事。
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D.于诚看到“我”后老泪纵横,虽然他早就知道“我”是他要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D
【解析】“他早就知道‘我’是他要找的人”错,于诚开始并不知道“我”是他要找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
C.“我”与上海书信不断这一情节反复出现,表明“我”一直在寻找王×成,突出了“我”执着的一面。
D.小说最后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完善了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D
【解析】“插叙”错。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经历者,用“我”的口吻讲故事,真实可信。②“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贯穿故事的始终,使故事更加紧凑。③“我”的经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高尚的人性。
4.小说结尾设置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②通过于诚的话表现“我”勇于助人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我”在苦苦寻找对方,实际上对方也在寻找自己,表现出人物感恩、诚信、助人等高尚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
题组三(环境描写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翻越大雪山
韦延丽
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
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
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哼,很快会见矿的。”阿都心想。
“见矿”即为转机。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得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
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
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保温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贡布说。
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
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对了,把枪上膛。”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
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贡布心想,一个阿都,甚至一条怒龙算什么!贡布后来总结时才发现他当时太自信,因为明亮和黑暗本是一对双胞胎。
小冯是第一个发现眼睛不对劲儿的。酥油茶下肚后,力气一点点地爬上脚背,小冯感觉似乎复活了,但眼睛的刺痛也愈发明显。贡布也觉得眼睛不舒服,却没在意,他的精力全部用在探路和防备阿都上。不过听小冯一提醒,贡布突然想到了兜里为防雪盲症而准备的东西——两条用墨汁染黑的医用纱布。20世纪80年代,因辖区雪山多,云南羊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常备这样的纱布。将一条黑纱布递给小冯,贡布正犹豫要不要给自己蒙上一条,却见马背上的阿都在拭泪,便索性将纱布递给了阿都。小冯当即不干了,说:“你自己都这样了,还顾坏人,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怎么能这样说呢?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阿都爱枪,一时糊涂偷枪,是有些可恨,但改了就好嘛!”贡布说完眯缝着眼睛问阿都:“是不是?”阿都点头,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滋味。他很想将纱布还给老警察,不欠老警察的情,可又担心
眼睛坏了没法儿逃。
一行人往前爬了一段,泪流满面的贡布突然想起一个土办法。他吩咐小冯看好阿都,自己四周看看后跳进路旁山坳,解裤带、放闸门、接尿液、抹眼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嚓”的一声,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仿佛开水浇上冰块,两只眼睛火辣辣的。贡布索性双手捧住尿液,将双眼浸泡在尿中,嘴里嘀咕:“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切,贡布做得偷偷摸摸,毕竟撒尿做药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第二次用药时,他干脆将尿液灌进随身携带的保温壶,方便使用。
贡布说,他的行为想必玷污了雪山的圣洁,以致招来后祸。贡布记得第二次撒尿后没多久,太阳忽地不见了,黑云卷着雪轰隆隆从山顶滚来,他大喝一声:“快跑!”跑出几步才发现马背上的阿都一动不动。贡布说:“阿都快跑。”阿都说:“我绑着呢。”他抽出短刀跳过去。小冯说:“所长别管,再不跑来不及了。”贡布说:“不行。”他不知道有没有割开阿都脚上的绳子,后来的一声巨响,将他推入死一样的白中。
贡布醒来时在阿都背上,他下意识地掏腰间的枪,腰间空空的,让他一惊。阿都却冷冷地说:“别找了,枪丢了。”贡布说:“那你……”阿都说:“要跑我早跑了。”
阿都说,马背上位置高,他看见了贡布撒尿抹眼的情景。雪崩时,阿都原是要丢下他们逃跑的,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他定睛一看,原来他将贡布装尿液的保温壶绊倒了,泼到雪上的尿液金晃晃的,宛如细碎的金沙。阿都说,那一刻,他再也无法迈开逃跑的步伐。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都看到新警小冯高原反应的痛苦模样,“嘴角划过一抹冷笑”,表现了他对小冯的嘲讽以及内心喜悦、激动,难以抑制的心理活动。
B.“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这句话是贡布所长看到太阳冲破雾气,将光明带临人间时的感悟,表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
C.文中的阿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从开始的极力想逃转变为放弃逃跑机会救贡布,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
D.贡布用尿液来治疗眼睛,因为尿液的刺激非常痛苦,他就用心理暗示来为自己鼓劲,“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决心。
【答案】C
【解析】“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错,应是被装有尿液的保温壶绊倒,看到洒出的金晃晃的尿液起了直接作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大雪满山的艰难情景,烘托了新警小冯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怒火和不耐烦。
B.小冯是一个新警察,意志力较为薄弱,作战经验不足,“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
表现了他思想不成熟的一面,在文中衬托了贡布的形象。
C.“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贡布洗眼的感受;“仿佛开水浇上冰块”,冷热碰撞,生动地展现了贡布的痛苦。
D.贡布让阿都骑马的情节在文中很关键,一方面是怕阿都下马后装死不走,另一方面也为阿都能看到贡布用尿液洗眼的情景埋下了伏笔。
【答案】C
【解析】“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请结合全文分析天气变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天气变化衬托了警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无论天气如何变化,警察押解阿都的坚定决心一直未变。②天气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天气晴转阴,推动了贡布挽救阿都情节的发生。③天气变化是全文的线索,它串联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4.小说塑造了贡布所长感人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贡布所长的形象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尽职尽责,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为了安全押解阿都,勇上怒龙雪山。②关心爱护同事:为了保护小冯,他强令小冯喝酥油茶,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送给小冯。③博爱、大爱,具有人性美:在押解阿都的过程中,他既防着阿都,又对阿都晓之以理,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让给阿都;危急时刻,不放弃阿都,将他脚上的绳子割断,救了阿都。(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
动 荤
尹守国
爷爷没搭理吉东,从墙角拿起拐棍,走出东屋。这拐棍,是三年前吉东第一次去省城领奖时给爷爷买回来的。庄上的那些老头儿说,这拐棍叫龙头拐杖,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拄的就是这种拐杖。
爷爷自从有了这条拐棍,走道就离不开它了。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
不一会儿,爷爷在西屋里喊:“吉东,你下地,把锅台上的那个油坛子给我抱进来。”
吉东听爷爷在喊他,知道爷爷不生他的气了,紧溜地下地穿鞋,才穿上一只鞋,刚好吉宝放完爆竹进屋。他听到爷爷的喊声,看到那个油坛子就放在锅台上,就顺手抱起来,冲着东屋喊:“哥,不用你了,我给爷爷送去得了。”
吉东听了吉宝的话,把刚穿好的鞋又脱了下来,重新爬到炕上听戏。
吉东刚爬上炕,就听到爷爷骂吉宝:“你这个小兔崽子,谁让你把油坛子抱进来的?我是让你哥抱的!”
吉宝跟爷爷犟嘴:“你不就是要油坛子吗?谁给你抱进来还不一样?”
在这个家中,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爷爷有时候也骂吉宝,但骂别人时,是沉着脸子,骂吉宝时,总是笑着。
这次爷爷是沉着脸子骂吉宝的,爷爷说:“你这么点儿个小屁孩,抱油坛子有个啥用?你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
吉宝还想争辩,爷爷顺手抄起了身边的拐棍要打吉宝,吓得吉宝大叫着往屋外跑。
正在当院挂灯笼的吉宝爹,听到屋里的叫吵声,赶紧跑进屋;吉东也从东屋出来了;吉宝娘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后屋赶过来,心想:这是怎么了?上午老爷子还挺好的,把当院前前后后地打扫了一遍,还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了,说晚上黑灯瞎火的,抱柴火不得劲儿。晌午吃饭时喝了半杯白酒,还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呢!
吉宝一见到娘,便委屈得要哭出声来:“娘,我咋的了?爷爷让我哥把油坛子抱到西屋去,我正好路过,就替我哥抱了,我做得不对吗?”
“油坛子?”吉宝娘笑了,他摸着吉宝的头说,“傻儿子,是你不对了。爷爷是看你哥这么大了还没动婚,着急了,他是想让你哥抱抱油坛子,动动荤,爷爷着急抱重孙子了。”吉宝听了娘的话“扑哧”一下子笑了。
这两年来,吉东的婚事都成了爷爷的心病了。吉东每次要去相亲时,爷爷都表现得异常积极,连吉东的皮鞋,他都给打得溜光锃亮的。要是吉东去的时间短,爷爷就唉声叹气,说这个准是又不成了,要不怎么这么这点儿工夫就回来了?
有一次,吉东相完亲后跟同事喝酒去了。爷爷坐在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他见人就说:“这回可能差不多了。”下午三点多,吉东醉醺醺地回来时,爷爷气得胡子都撅到鼻子上去了。
吉东明白了爷爷让他抱油坛子的用意,也明白了爷爷这几天为啥莫名其妙地跟他生气。他噌的一下子窜到西屋,把那个油坛子抱在怀里,冲着坐在炕上的爷爷说:“今天我表个态,明年我一定动婚,争取明年过年时,咱们家六口人,转年再过年时,咱家就七口人。”吉宝也跑了进来,他站在哥哥的身边,也跟着凑热闹。他说:“爷爷,我也抱了油坛子了,比我哥抱得还早,我也向你保证,我一定比哥哥早动婚,等明年过年时,咱们家里就七口人,转年过年时……”还没等说完,他自己就先大笑起来。
爷爷看着两个孙子站在地上一唱一和地表演,终于忍不住笑了。
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新的一年开始了。
(选自《文学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插叙吉东相亲的内容,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淡,也有助于人物刻画,如若缺失,也不会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
B.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紧溜地下地穿鞋”“黑灯瞎火的”“动婚”等口语体现了
作品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C.小说通过父母都在忙活计而他却待在炕上听戏、爷爷帮他打理皮鞋、他喝得醉醺醺地回家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吉东的形象。
D.吉东送的拐棍,爷爷“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这体现了他对孙子孝心的珍视。
【答案】C
【解析】吉东并不是好吃懒做的人,吉东听见爷爷的吩咐,就“紧溜地下地穿鞋”;爷爷为他擦皮鞋,是因为爷爷对孙子的婚事很上心。
2.小说除了结尾“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之外,还有哪些地方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请结合小说,加以概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写到吉宝“放完爆竹进屋”,写到吉宝爹在“当院挂灯笼”,提到爷爷“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还提到爷爷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放爆竹”“挂灯笼”“煮饺子”“掷骰子赢钱”等民俗活动,都透露出浓浓的过年气息。
3.对于小说中的爷爷,有的人说“他是一个脾气倔强、保守顽固的老爷子”,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可爱的、有家庭责任感的老爷子”。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爷爷是一个脾气倔强、保守顽固的老爷子。①他在家里有绝对权威,家里“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②他因小事便与孙子动怒,他因吉东没“动婚”,跟吉东怄气,还把火气撒到小孙子吉宝身上。③他迷信、保守,为了早抱重孙子,一心盼望吉东“动婚”,他密切关注吉东的相亲活动,还想通过“动荤”的方式让吉东“动婚”。
示例二:爷爷是一个可爱的、有家庭责任感的老爷子。①他珍视孙子的孝心,天天带着孙子送他的拐棍。②他勤劳爱家,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提早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抱到窗下,还准备晚上跟孙子们一起掷骰子赢钱。③他希望家庭人丁兴旺,为了让吉东早日结婚,先是跟吉东怄气,然后又想通过“动荤”的方式让吉东“动婚”。
4.小说中描写充满过年气息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营造农家过年的温馨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更好地体现了爷爷希望家庭人丁兴旺的心情。③写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题组四(语言艺术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装台(节选)
陈 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来才装呀。一早瞿团长就来电话了,说今晚台必须装起来,人家明天有重要接待演出呢。”
猴子说:“尽弄这急煞火的事,前天昨天,连着两天两夜给话剧团装台,今晚再给秦腔团装一夜,几天都没睡过囫囵觉了,还不把人挣失塌了。”
“猴子,你甭扰乱军心,咱就吃的这碗装台饭,不想熬夜了你喝风把屁去。都少撂干话,快上台。”顺子说着先进后台了。
猴子在后边还嘟哝说:“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个鸡腿吧。”
顺子骂了猴子一句,吩咐了起来:“墩子,你几个吊软硬片景。大吊,你四个还装灯,瞿团长说了,要按去北京调演的灯位装,六十四台电脑灯,一百二十个回光,一个都不能少。”
大吊说:“这么短的时间,肯定装不起来。”
顺子说:“装不起也得装,人家加了钱的。猴子,上去放吊杆。”说完,自己先驮起一个灯箱,往耳光槽走去。那灯箱至少也有百十斤重,他双腿明显有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大伙也就跟着嘟嘟囔囔地干了起来。
刁顺子是这十几号人的老板,但从来也没人叫过他什么老板。他有个口头禅:咱就是下苦的。谁能下苦,谁就跟咱干,下不了苦,就趔远。这世上七十二行里,还不包括装台,装台是新兴行业,如果能列进第七十三行,在顺子们看来,大概算是最苦的一行了。没明没黑,人都活成鬼了。人家演出单位,都是白天上班排练,舞台就得晚上装好。到了白天,你也闲不下,还得在一旁伺候着,那些导演们都是脏嘴,开口骂人是家常便饭。好多装台的,不仅受不了苦,而且也受不了气,干着干着,就去寻了别的活路,唯有顺子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名声。现在,整个西京城,只要有装台拆台,给文艺团体装车卸车的活儿,全都找到他顺子头上了,别人想插手都插不进去。这样,他身边就聚集了一堆吃饭的人。但他从来不让人喊他经理老板什么的,一喊,他就说是糟践他呢,他说他就是个下苦的。
顺子手下也没有中层这些架构,就是相对固定几个招呼人,分几个组,管管灯光,管管软硬片景,多数时候是老王打狗,一起上手。反正啥他都带头干,账也分在明处。人家剧团给多少钱,大伙心里,其实都明得跟镜一样,活儿都是靠他的名头揽下的,他多分几个,大家也都觉得是情理中的事。何况顺子也不贪,总说有钱大家挣,因此,跟着他的人,有好多也都是七八上十年的老人手了,他们把这一行干得精到的,连使一个眼色,都知道是要钳子还是要锤子,是上吊杆还是下吊杆。瞿团长老说:“我看顺子这帮人手,个个都能评高级舞台技师了,比咱团里那帮不吃凉粉占板凳的人强多了。”顺子害怕引起团里那些人的嫉恨,
就赶忙圆场说:“咱们就是下苦的,这点手艺,也还都是人家团上那些老师手把手教下的。”反正啥事都只是下苦干,不抢人家任何人的风头。瞿团长就常常笑着说:“你别看顺子,也算是天底下第一号滑头了。”顺子也总是笑着回应:“下苦,咱就是个下苦的。”
他们刚吊了几片软景,瞿团长就来了。瞿团长对艺术要求很严,虽然戴着眼镜,文文气气的,但有时急了也会骂娘。顺子跟他已经打了多年交道了。
瞿团长一来就喊顺子:“哎,顺子,你们装快点噢,明天早上八点,演员乐队准时进场。误了时间,可拿你是问哟。”
顺子从灯光楼里溜下来,弄得满身的灰尘,连头发都沾满了蜘蛛网。他拍拍灰手,把灰头土脸抹了一把后说:“瞿团长,您也都看见了,弟兄们干得连放屁的时间都没有,都说跟我干活儿,算是皇上娘娘拾麦穗,就图混了心焦了。”
“啥意思呀?”瞿团长好像没听明白似的。
顺子笑着说:“嘿嘿,挣不下钱嘛。”
“你少来这一套噢顺子。我可听办公室讲,装这个台,是给你加了钱的。”瞿团长又笑着说。
“加是加了,也就加了一千块,大家都骂我哩。”
瞿团长当下就问:“哎,你们谁骂你顺子老板了?”
猴子急忙举手:“我骂了。”
墩子也举手说:“我也骂了。”
大家就笑了。
顺子说:“您看您看。难弄得很,都钻到钱眼里了。”
“我给你说顺子,办公室能给你加一千块,已经是破例了,你就知足吧。赶快干活儿。”说着,瞿团长就要离开。
顺子又拿出了那种死缠硬磨的劲儿说:“瞿团长,您看大家都说您从不亏待咱下苦的,加钱不说了,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一个鸡腿得成吗?您老亲自来这一趟,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
“你这个刁老板哪!不说了,中午一人加一个鸡腿,两个鸡翅,再外加一包奶。活要是干不好,顺子,我可让办公室在工钱里扣除噢。”
“您放心,瞿团长,咱还得顾咱的脸哩。”
(选自《装台》,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猴子要求午餐加鸡腿,顺子骂了猴子;但后面顺子又借题向瞿团长提出加鸡腿的要求,表明他既体谅弟兄们的辛苦,又善于见机行事。
B.瞿团长夸奖顺子等人业务精湛,顺子说自己只是“下苦的”以避免抢人风头;瞿团长又说顺子滑头,顺子也用“下苦的”作为挡箭牌。
C.“你这个刁老板哪!”一语双关,“刁老板”既是瞿团长对顺子的称谓,也包含瞿团长对顺子先要求加工钱、后又要求加鸡腿的恼怒。
D.“咱还得顾咱的脸哩”,顺子所说的“脸”是指脸面,也是指他们这群装台人的职业尊严和做人原则,这些正是顺子所一直坚守的。
【答案】C
【解析】说瞿团长“恼怒”不准确。从前后文来看,“刁老板”应是一种善意的调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材独特新颖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装台是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新兴行业,小说把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人作为描写对象,让人耳目一新。
B.作为小说节选内容,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却能够娓娓道来,将故事讲述得自然流畅而妙趣横生,显示出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C.小说中间两大段插入对装台行业特点和顺子其人的介绍,使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小说中“他双腿明显有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一句,生动真实地描写了顺子装台的劳动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C
【解析】“使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错,中间两大段插入对装台行业特点和顺子其人的介绍,是小说的插叙部分,是为了使情节内容更丰富,没有造成情节的波澜起伏;“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说法牵强,此处的插叙是补充介绍主人公顺子以及他所从事的装台的行业,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没有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
3.刁顺子能够成为装台班子领头人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吃苦耐劳,干活跑在前面。②诚实忠厚,不贪心,账目分明,有钱大家挣。③精明强干,做事细心,工作安排井井有条。④处事圆融,态度温和,善于协调人际关系。⑤做事认真,讲求诚信,深受客户信任。(答出任意4点即可)
4.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语言个性化,生动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如写顺子把“咱就是下苦的”当作口头禅,表现了他不怕辛苦、谦卑待人的性格特点。②语言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如“袖笼着双手”“咱还得顾咱的脸哩”等。③多用方言土语,地域特色鲜明。如“急煞火”“挣失塌”“撂干话”等。④语言风趣幽默,善于营造轻松氛围。如“你别看顺子,也算是天底下第一号滑头了”“您老亲自来这一趟,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答出其中3点,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
会飞的福字
李 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了牛棚。
当它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踩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描写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鲜明。
D.狗娃媳妇在欠条被弄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答案】A
【解析】小说开篇没有运用倒叙手法。
2.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照应标题,与开头纸飞机飞过墙头相呼应。②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升华主题,以福字飞机自由飞翔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相互传递。
3.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如“咋了”“咋呼啥”“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等,语言风格质朴自然。②修辞的运用极具乡土气息,如“葫芦脑袋”“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等,新颖别致。③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乡土味,使人物形象鲜活真实。
题组五(探究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
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答案】C
【解析】小说的时代背景不是“大饥饿时代”,从“王老汉”自家能养60头猪可看出,故事应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道“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示例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纯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纯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感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小说中的吴亚龙生活贫困,到王老汉处不是偷粮,而是“借”,并以留下借条作为以后归还的依据。结尾吴亚龙看到门口堆放的东西,仍然去寻找“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可见,吴亚龙是诚信之人,这也是本文要揭示的主题。
示例二: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感恩。吴亚龙借王老汉的红苕片,但他懂得感恩,准备想尽一切办法归还,实在不行,还想到去王老汉家“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这篇小说通过吴亚龙的感恩故事,彰显人性之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儿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再等等吧,就当是再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
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着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
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的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答案】D
【解析】桂枝知道连婶家情况已有改善,不像以往那么迫切需要帮助,况且,明年连婶会添外孙,定难脱身再来摘棉花。但她还是决定“明年还种棉花”,突出表现了她在感情上将连婶当婆婆、当亲人看,心中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同时,如果明年还种棉花,那她就能够以摘棉花的名义再请连婶来家相聚。
2.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吃苦耐劳:连续多年一个人承担三十多亩棉花的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②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③讲诚信,重情义: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把桂枝当亲人,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3.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②“种棉花”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桂枝最后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以此为题,更能表现出人物间的深厚感情,突出主旨。
示例二: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②
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详解)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6079553h50103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