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32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parallel port)
今传媒2021年第5期文化艺术传播工业文化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路向分析陈新平(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合肥234000)摘要:工业文化传播作为特定领域的传播,至今没有引起政界、业界和学界的足够重视,系统性的研究尚
未起步,有限的研究成果零星分布在工业管理、工业文化和市场营销等领域,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工业
文化建设的需要。当下有必要开展专门研究,关注工业文化传播实践,以工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
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基本要素为研究路向,回应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实践提供指导与理论支撑,并为构建工业文化传播学打下基础。关键词: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传播;“5W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8122
(2021)
05
-0108
-05一、弓I
言中国工业正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
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
二、工业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工业文化传播是国家、行业、企业、媒体和学校
等社会组织及个体等不同主体,借助制度、物质和行
为等中介,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
一系列变革,转型升级需要文化引领。2010年工信
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
众传播等传播方式,对工业文化信息进行传递、接受
及反馈的过程。目前我国工业文化传播研究明显欠
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
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
缺,至今尚无一本专著;在“中国知网”上以“工业文
化传播”作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为“0”;再以其搜
索篇名,只有2篇硕士学位论文和1篇书评,且关联
度有限;其研究成果零星分布在相关研究领域。撑”[2],工业文化建设已得到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重
视。文化是需要传播才能发挥作用的,可工业文化传
在工业文化传播主体认识上,王正林等认为政府
播作为特定领域的传播,至今没有引起政界、业界和
是推进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由政府部门担任工业化舆
论造势和宣传活动的导演,其效果将会比其它部门来
学界的重视,传播体系尚未形成,甚至对谁传播、传
播什么、从哪传播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甚清
晰,传播不力、不会传播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将直接
得更好程楠等主张从国家宏观、行业中观、企业
微观三个层面对工业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工
业、文化、宣传、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行政
制约工业文化的发展。开展工业文化传播研究,是一
项紧迫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学术活动,它不仅是
“兴文化、展形象”[2]的需要,也是树立工业文化自
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培育专业传播机构,同时广泛
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工业文化建设⑷。有些学者认为中
信的需要,其研究领域极其宽广。收稿日期:2022
-07
-16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大众媒
工业文化传播体系建构研究”(SK2019ZD73)。
作者简介:陈新平,男,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业文化传播、传播规制研究。118
今传媒2221年第5期体、学校是工业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目前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工作力度显然不足[5]。在工业文化传播内容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要讲好
中国工业故事、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塑造国家工业形
象。王新哲、孙星等认为要深入挖掘、传承“铁人精
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传统工业精
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
家精神等;强化中国工业品牌传播,着力塑造诚信、
质优、创新、绿色的中国工业新形象[72]。在工业文化传播渠道上,王新哲、孙星、罗民等
认为工业文化载体包括物质环境载体、精神产品载
体、活动载体、政府与企业载体[8]。大而言之,工业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自然传播、商贸传播、战争传播、
移民传播和媒介传播[];具体而言,工业精神可以通
过描述工业生产的文学、艺术、影视、音乐作品等进
行宣传[],国家工业形象除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
播、产品使用,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工业旅游
观光等都是重要的途径,还可以通过广告传播、事件
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进行立体传
播7
]。单霁翔认为工业博物馆、工业遗产地和各级各
类学校教材都是工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展会也
被专家们认为是极具活力的传播点。在工业文化传播策略上,张峰主张采用融通中外
的概念、范畴、表述,讲好中国工业故事[12
];程楠
等认为要借鉴世界级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结合中国
人的语言和思维特点,用大众能听懂、能理解的话讲
述中国工业故事、阐释中国工业文化,创新运用大众
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工业文化传播格局[]。学者们还在工
业品牌、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业文学及工业纪录
片等相关专题研究中涉及特定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和传播媒介的传播策略,只是大多语焉不详,缺少可
操作性。纵观研究现状,可发现工业管理、企业管理、工
文化艺术传播业文化、文化遗产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学者虽从不同
角度研究涉及了工业文化传播问题,但囿于各自的学
科视野,对其并未作深入探究,学理分析和建设性对
策远远不足;有限的研究成果呈零星分布状态,缺少
归整、融合,碎片化表达难以形成影响力;工业文化
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无人论及,系统性研究尚未
起步。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推进工业文化建设,亟需开展工业文化传播的
专门研究。三、工业文化传播的研究路向工业文化传播是特定领域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
点与规律,放眼长远,有必要基于传播学理论,借鉴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工业管理等学科研究成
果,从工业文化传播史、工业文化传播理论和工业文
化传播实务等维度来构建工业文化传播学,但研究现
状清楚地表明,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学科的条件。当务
之急是关注工业文化传播实践,以哈罗德•拉斯韦尔
的“5W模式”作为传播评价框架,以工业文化传播过
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
播效果等基本要素为研究路向,回应当下实践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探究优化策略,从而为实践提供指导与
理论支撑,并为构建工业文化传播学打下基础。(一)传播主体的研究路向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工业行业、工业企业、各
类媒体、高等院校、协会、学会、国际组织等机构和
个人都是工业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传播主体以组织传
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形式开展的有关工业文化
方面的传播活动及其得失,都是研究的对象。政府在工业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理应发挥主导作
用,其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得如何,是值得探究
的。国家及地方政府工业政策与规制制定、推行及变
革过程中的组织传播行为,政府在博览会、交易会、
职业技能竞赛和劳动模范表彰等工业文化活动中的作
069
今传媒2221年第5期为,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与中国工业形象传播等均可
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工业行业组织承上启下、广泛联通,是工业文化
传播的中坚力量,其传播能力、传播方式和传播效
果,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工
业遗产联盟和地方工业文化协会等不同层级的代表性
组织开展的工业文化传播特色活动等,可作综合研究
或个案研究。工业企业是工业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也是工业
文化的载体和落脚点,其工业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值得研究的选题更多。如企业家的工业文化
素养及传播行为、工业企业面向市场的文化营销活
动、企业内部的文化传播活动、师徒关系中的文化传
承等,既可作综合分析,也可作个案研究;鞍钢陆续
涌现出的各级英模9
800余人、航天科技集团师徒制
传承工匠精神等突出现象和典型做法中的工业文化传
播经验可作专题研究。大众传媒是工业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各类媒体的
工业文化传播理念、传播行为、传播力度、传播艺术
和传播效果等可作定性或定量分析。学校是工业文化
传播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教学中工业文化的融入度,
如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状况及效果值得关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开设“工业文化”、福州二
中开设“影视剧里的工业文化”课程等教学活动可作
个案研究。此外,国际组织对中国工业文化的影响;
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工
业发展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工业文化思想及其传播;
企业家、劳动模范、民间收藏者、“大V”和“网红”
等个体在传播工业文化方面的作为与作用,这些都是
不可忽视的。(二)传播内容的研究路向工业文化是由国家工业文化、工业行业文化和工
业企业文化等多层次构成的,其内涵包括物质文化、
002文化艺术传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工业
文化在传播中如何提炼与展示,这是不同传播主体需
要探索的,也是学界需要研究的。工业形象、工业精神是工业文化最本质、最重要
的因素,也是工业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长期以来,
国家工业形象、中国工业精神等没能很好地形塑、提
炼与广泛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工业文化碎
片化、国家工业形象模糊甚至被污名化,因此,国家
工业形象和中国工业精神传播的得失是迫切需要明辨
的问题。工业文化传播建构国家工业形象时,如何反
映政府、行业、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的工业理念和工
业行为,如何展示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如何展现国
家工业成果和整体实力,这些事关国内外公众对国家
工业整体性认知的问题,有必要逐一深入探讨。工业
文化传播展示中国工业精神时,对劳模精神、工匠精
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等核心要素把
握得如何,对“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航
天精神”等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弘扬得
如何,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逐
步形成的工业精神提炼得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
点面结合、纵横观照,多角度拓展研究的广度与
深度。工业文化传播内容研究方面值得开掘的领域极其
宽广,如敬业、创新、合作、诚信等当代中国工业文
化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弘扬,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追
求的原创、质优、绿色、人本等亮点如何充分地展
现,工业成就、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业绩如何生动形
象地再现,这些都需要专题探讨。此外,特定类型工
业物品的文化因子,如航天器、高铁等大国重器的命
名文化;工业企业或产品广告宣传语;厂训、厂规中
的工业文化理念,它们如何更有效地传播,也是值得
探究的。(三)传播渠道的研究路向传播渠道是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生成所必不可少
今传媒2221年第5期的平台,如何把这一平台建设好、利用好,助力工业
文化实现得体、快速、广泛、深入传播,其中有大量
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工业自有传播渠道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例
如,企业家、劳模和广大员工的人际传播渠道日趋广
阔,其传播工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工业组织的
工业管理、工业生产、工业产品、工业贸易、工业建
筑及工业园区等都是工业文化的传播载体,可实际利
用得怎么样;工业旅游、工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如何有效利用;工业行业与企
业的网站、两微一端公众号、宣传册、宣传片、公关
活动等如何实现优化传播等。第二,大众传媒发挥主阵地优势和主渠道作用的
状况分析。图书、报刊、音像出版、广播、电影、电
视等传统媒体上工业文化的承载量,其传播的“时、
度、效”及传播艺术等,可用定量或定性方法作综合
研究或个案研究;大众媒体上的专栏、专版和行业媒
体,工业纪录片、工业摄影、工业科普读物和工业文
学等工业文化传播态势可分门别类开展专题研究。网
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
平台,大数据技术和3D全景展示、AR/R展览、
H5互动、游戏植入等新兴传播方式,它们用于工业
文化传播的优势、策略及风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
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融合传播的发展现状、趋势
及对策,这些都需要研究者予以关注。第三,城市与社会活动中的工业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大传播视阈,城市称得上是工业文化传播与展示
的最大平台,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可谓重要的传承基
地,它们的传播特性、功能及价值可作综合与个案研
究,不同城市、各类学校的传播得失还可作比较研
究;科普宣传、博览会、大赛、节日庆典、“中国品
牌日”等大型活动,国内产业转移、“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移民与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与“回流”创业、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等社会活
文化艺术传播动都是工业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颇多。(四)传播对象的研究路向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不只是“工业
人”的文化,还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其传播
主体多元、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广阔,传播对象
比大众媒体的受众更宽泛、构成更复杂,值得探讨的
问题也更多。第一,传播对象的独特性研究。工业文化传播对
象广泛分布在国内外不同的社会领域,从哪些角度来
认识其面相和角色、区分其构成类型;不同类型的传
播对象,如国内与国外、业内与业外的一般受众,官
员和企业家等工业管理者、产业工人、农民工和青少
年学生等特殊受众,他们各自的文化需求、兴趣偏
好、接受心理和接受特点有哪些,其工业文化素养如
何;传播对象是工业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解读者,其
接触、理解、记忆、认同、反馈及二次传播中的主动
性和选择性,作为集体成员参与组织传播和作为个体
参与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的态度、行为上的差异性和
关联性,这些都是有研究价值的。第二,传播对象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的关系分
析。工业文化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借助渠道实现
信息交流的,传者、渠道、信息和受众等要素密切关
联,如何改进受众与传者、渠道的关系,实现协同进
化并优化信息互动;受众的社会身份、文化水平、接
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与传播者的关
系和渠道选择的;大众传播和特定传播场域,如工业
行业、企业、学校、城市和工业遗址及场馆中,受众
与传者、渠道关系的强弱及其特殊性;受众面对工业
文化不同传播主体、不同传播渠道,其参与传播的程
度有何差异,这些问题有必要作定量或定性研究。第三,新传播格局下传播对象的新变化透视。在
全球化时代,工业文化的传播对象更具广泛性,国内
000
今传媒2021年第5期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受众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性,跨国
跨文化受众的基本构成、分布状态、文化需求、接受
渠道、兴趣偏好和接受特点等有哪些;在新媒体时
代,交互式传播中受众更具自主性,其作用和影响与
过去相比有何新变化,受众的媒介技术掌握程度是如
何影响其工业文化的接受及反馈的,受众特别是自媒
体用户随机、自发进行的工业文化传播活动该如何利
用与引导,这些问题不仅是传者需要关注的,也是学
者需要调查研究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路向(五)在工业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确定内容、选
用渠道、瞄准对象等传播行为,无不是以传播效果最
大化为目的的。这一目的实现程度如何,即工业文化
传播对个体与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实际产生影响
的质与量怎么样,其中大有探讨余地。在宏观层面上,工业文化传播效果与传播主体、
内容、渠道和对象的关联性、相互作用机制及各传播
要素协同增效的策略,其中有大量的选题可作学理分
析或实证分析;在中观层面上,工业文化传播的主
体、内容、渠道和对象等要素各自对生成传播效果质
与量的影响,可展开专题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因工
业文化传播主体分布广泛、内容千姿百态、渠道形态
多样、对象千差万别,每一个传播要素都可以视其为
构成因子分别开展传播效果研究。例如,传播主体方
面,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大众媒体、学校等工业
文化传播活动;传播内容方面,中国工业精神、国家
工业形象、工业品牌的传播,工业先进集体和劳模事
迹传播;传播渠道方面,特定载体及其传播方式、传
播时机、传播强度,新媒体及媒体融合传播;传播对
象上,面向一般受众的普及性传播和特殊群体的针对
性传播,面向区域、国内和国际的传播,诸如此类的
因素对个人、团体、组织及社会产生的影响都值得做
定量与定性分析。111文化艺术传播工业文化传播研究至今还是一个有待开辟的领
域,基于“5W模式”提出的研究框架及路向更多偏向
于实践层面,工业文化传播特性、原理、发展规律,
工业文化传播史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特色,中外工
业文化传播比较等更多史论课题还有待深入探究。工
业文化传播任重道远,亟待业界、学界协力作为。参考文献:[1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
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工业和
信息化部网,www.
mil.
gov.
cn/nl
149285/
n/46352/n3654355/n3057292/n3057299/c5454664/
content,
html,2015
-01
-06.[2]
张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
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
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
-
08 -23(001).[3]
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为合肥工业立市而作
[M],合肥:安徽人民岀版社,2006
:36
-
37.[4]
程楠,聂洪光.论以工业文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3.[5]
刘光明,李庆良,金奉强,高静.中国制造“2025”下
的工业文化战略[J]中外企业文化,2016(2)
:52.[6]
王新哲.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N].
光明日报,2015
-11
-27(005).[7]
孙星.着重六个关键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提升
软实力[N].中国工业报,2010
-02
-18(004).[8]
王新哲,孙星,罗民.工业文化[M],北京:电子工
业岀版社,2016:58
-61
+168
-109
+309.[9]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J]中国文化遗产,2006(4)
:42
-43.[16
]张峰.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
迫的任——在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的
讲话[J]智慧中国,2016(11):7.[责任编辑:艾涓]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工业文化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路向分析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2900384h43521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