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getchar只能接收一个什么)
徐州博物馆藏《祝允明行书横幅》浅析
作者:于康唯
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5期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中期最杰出的书法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希哲,号枝指生、枝山道人等。与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吴门四家”,又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赤壁赋》、《曹植诗》、《自书诗》等多种法书传世,著有《怀星堂集》。徐州博物馆藏《祝允明行书横幅》一件(图一),书风优雅秀润,洒脱流美,为祝氏行书之精品。
一、 作品概况
《祝允明行书横幅》,纸本,纵50厘米,横65厘米,行书13行,计148字。全文如下:
“阴岩畜辈纷披猖,鬼国诸孽甘为伥,帝怒飞命遣二郎,穷搜毕狝无逋殃。火攻水捕陆地攘,弓弩矢石刀镰枪。东穴燎熏西窦出,崇崖转石卑麓僵。牛夫挟蛇妇,狐官拥魈王。啾啾剧沸釜,砉砉安走藏。钩牵锁縶如驱羊,斩斫腥腐齐山岗。蒐田膢腊无此快,帝喜班赏归膰肪。于今绝妖孽,白日游麟凰。王郎奇思通幽瞑,笔墨巉岩脱畦町。补亡圣制二千年,物怪神奸夏王鼎。吴郡祝允明题。”
作品末尾钤“祝氏允明”、“希哲印章”朱文私印,并分别钤有“项子京家珍藏”、“余氏家藏”、“慈南余晟字立本号梧冈鉴藏画章”、“邓永清鉴赏”等鉴藏印。
二、 内容浅析
该作内容为题画诗。
“二郎神(或钟馗)搜山除鬼”是我国流传很广的一段神话故事,以此为题材的诗文及画作也层出不穷。如北宋画家高益有《鬼神搜山图》,后明、清两代,不断有传本出现。明代作家吴承恩作《二郎搜山图歌》,被收入其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
2006年,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曾拍出过一件清宫旧藏、传为南宋夏圭所作的设色纸本手卷《搜山图》(图二),描绘钟馗奉天帝之命搜山除鬼的神话故事。后有三段跋,其中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兀颜思敬的跋文,即是这首诗文。兀氏书写该跋文时早于祝允明降生110年,其中个别字词与后来的祝氏此作略有差异。如兀跋中“帝怒飞命遣钟郎”,祝氏此作为“帝怒飞命遣二郎”。兀氏跋文中“钟郎”即指钟馗,而祝氏此作中改为“二郎”即二郎神。又如兀跋中以“禹玉奇思通幽瞑”赞《搜山图》作者夏圭(字禹玉),而祝氏此作中改为“王郎奇思通幽瞑”,可见祝氏所题画作的作者为王姓画家。
另,查此文署名之下写明的是“题”,也表明了此作原本并不是单纯录写前人诗作的独立作品,而是一件题画之作。
据此可知,此作当为祝允明为王氏画家所作神话题材画作《二郎神搜山图》所书的题诗,后来经收藏者割裁重裱,才形成目前的样式。
三、 艺术特色
祝允明生活的时代即明代中期,他的家乡苏州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从而形成了书法史上的一个罕见现象——即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书法名手均出于苏州,形成了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吴门书派”,影响绵延达百余年之久。其中祝允明书法造诣尤为精深,当时即被公认为书坛领袖。著名学者王世贞认为:“天下书法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赵孟頫),他所不论也。”[1]推其为吴门诸家之首,与元代大家赵孟頫并称。
祝允明是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楷、行、草诸体兼擅的全能型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对各种书体的纯熟运用,更表现在他在同一时间、同一作品中对各书体、各流派风格的精准把握。如他63岁时所书《六体诗赋卷》(故宫博物院藏),在一卷之中连续书写了钟繇、今草、章草、苏轼、黄庭坚、赵孟頫共6种书体,就是他的这一过人能力的集中展示。
祝氏虽诸体兼能,而其中为世所公认的艺术成就主要是草书,特别是大草,所谓“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2]为张旭、怀素、黄庭坚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其次是楷书(主要是小楷),再次是行书。受利益驱使,这个顺序也就成为后人仿冒祝氏书法时选择书体的顺序——现在所见祝氏伪作草书最多,且常作腾挪怒掷之狂怪面目,颇少蕴藉之致,伪作其行书者极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证了此卷的可靠性。
祝允明传世的行书作品,以师法钟繇、黄庭坚和赵孟頫三家风格者为多,而钟的古拙稳重,黄的纵逸飞扬,赵的典雅平和,是差距极大、截然不同的三种风格,堪为三种典型书风的个性化代表。祝氏行书主要取此三家,并非偶然而为,当是别具匠心——以现在的视角做一类比,好比是取得了红黄蓝三原色,便可很容易地调和成五颜六色。祝氏有此三家为基,便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幻化出风格各异的短笺长卷。
这件行书作品,其基本面貌一望即知是直承元代赵孟頫的。细审其用笔、结构多是直接取法赵氏,将赵体行书精细入微的笔法、温润秀雅的风格完整再现。在此仅以其中第5行为例,试看“麓僵牛夫挟”等字,若直接放入赵氏所书《闲居赋》、《吴兴赋》等作品中,简直如出一手(图三)。细较之,其稍有不同处,只是比赵书略有欹侧,微加变化,故与赵书富贵优雅之气相比,更有山林野逸之致。
但是,在以赵为本色的同时,祝允明又稍涉宋人,将苏轼、黄庭坚、米芾略参其中,别开生面。试看第4行的“崇”字,字形宽扁,欹侧取势,系取法于苏;第9行的“归”字,中宫紧收,长画纵逸,系取法于黄;第1行的“为”字,疾涩并用,钩如蟹爪,系取法于米。这种“一家为本,略参诸家”的情况在祝氏较早的作品中并不是孤例,如书于正德元年(1506年)的行草《卢姬曲》(图四),该作以米芾为本色,但其中第4行“参”字取法黄庭坚,“宛”字取法苏轼,都十分明显。这一方面说明祝氏取法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此时尚处于“集古字”的阶段,或者更直接地说,即使像祝氏这样的大家,也曾经历过食古不化的一段时期。但这恰恰也是符合书家个人风格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又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类作品的真实性,因为作伪者只是伪苏则拟苏,仿祝则法祝,取向单一,万字一面。
另外,在此卷行书中,祝氏还不失时机地插入个别草法,如第2行的“怒”、“遣”,第8行的“帝”,第9行的“绝”,第11行的“圣”、“制”等字,皆以草书写法点缀其间,使整篇作品更具灵动性和节奏感。
更为绝妙的是,他别出心裁地对个别字巧妙地拆分笔画、重排笔顺,一挥而就。如倒数第2行的首字“奸”字(原文作“姦”),像这种由数个相同构件组成的字,最易写得点画雷同,面目呆板。而祝允明早作构想,成竹在胸,先把3个“女”部的首笔(撇折)变形为3个长点逐次写就,然后从右上入笔,一笔连续挥出呈“品”字状分布的3个“连环”,并出锋后引出下一字(“夏”),运笔如行云流水,了无滞碍,显示了他平中造奇的杰思妙构和娴熟高超的用笔技巧。
四、 创作年代
《祝允明行书横幅》后仅署“吴郡祝允明题”,并无明确纪年。但考察此作风格并对照有关文献,可对其创作年代作出基本判断。
有明一代书家中,家学渊源最深厚,取法最广泛者,当首推祝允明。他少年至青年时期深受其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熏陶,其中后二者对他影响最大,而这二人均是声名卓著的书法名家。文徵明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徐有贞),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应祯)。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题祝枝山草书月赋卷》)在这两位名家的精心指导下,祝氏自幼浸淫晋唐法帖,后又下及宋元,史称“书学精工,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变体,罔不得其结构。”[3]文徵明称其临仿古人之作,“晋唐则晋唐矣,宋元则宋元矣。”(《跋祝枝山真草千字文卷》)文彭亦叹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跋祝枝山东坡记游卷》)。
值得注意的是,祝氏虽于书无所不学,但他对晋唐法帖和宋元名家的学习却是有着鲜明的时间顺序的,这在祝氏自述的学书经历中多次提到。这就给我们为其留下的部分未署年月的作品进行断代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
如他在写给著名文学家顾璘的各体书中说:“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其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4]1525年,祝氏在临米、赵《千字文、常清净经》卷后自识云:“仆性疏体倦,笔墨素懒,虽幼承内外二祖(祝颢、徐有贞)怀膝,长待妇翁(李应祯)杖几,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5]祝允明在此明确指出,他早期所学只是晋唐法帖,并未涉及宋元。同时,现存祝氏早期的作品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如他27岁(1486年)临王羲之的《黄庭经》,严格对照原作,一笔不苟,连原帖的脱字补漏均原样照写。28岁(1487年)所书《唐宋四家文》卷,以小楷书就,略带行意,字形扁方,笔法醇厚,古意淋漓,一望而知是师法钟繇的楷书。次年,他又为钟繇《荐季直表》作了跋。
然而,祝允明对于“近时人书”如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的书法又十分仰慕,他在答友人程星初问书时,首段便引用了元代书法家虞集的话,称“吴兴公(赵孟頫)书冠天下”、
[6]“每观米赵二公书,则又未尝不临文欣羡”,[7]唯其为长者训导所限,并未真正涉足宋元法书。
1472年、1483年,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祖父祝颢相继去世。1493年他34岁时,岳父李应祯去世,次年即1494年落葬。自此以后,祝允明再也不用拘于祖父、外祖父及岳父的训导,不为“宋元时帖,殊不令学”所禁,开始大量涉猎宋元名人法帖。也就是说,他从1494年起,才正式开始学习苏、黄、米及赵孟頫。这一年中秋,他即临摹了包括苏、黄、米、蔡在内的魏晋唐宋人法书。第二年即1495年,又临拟了赵孟頫楷书《过秦论》;同年重九所书行书《在山记》和1496年所书行书《北邙行》(图五)均是一派典型的赵氏面目(按:刘九庵先生曾说“据所看到的祝氏墨迹,临拟赵孟頫的,大都是在晚年六十岁以后。”[8]从前述情况看,这一说法不确)。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流传墨迹,都确切无疑地证实了这样一个结论:祝允明所书具有典型赵体风格的作品均出自1494年之后。
同时,从其用笔、结构来看,与前述1495年的《在山记》、1496年的《北邙行》,以及1497年的《可竹记》十分接近,应为同一时期作品。而据其此后所书有明确纪年的行书作品,如1498年的《琼林玉树图歌》,以及1506年的《卢姬曲》、1507年的《丹阳晓发》、《秣陵山馆二首》、《静女叹》[9]等来看,明显是又离赵而上,取苏、黄、米诸家(当然,赵的影响、尤其是用笔上的影响自在其中)。即使是直接摹写赵孟頫的作品,如1507年的《忆摹赵文敏书唐集七十首卷》(图六),也是“临书以意构之”,并非完全拘于形似,从其果敢的用笔、颀长的字形,亦时而可见米芾的影子。再往此后如1522年的《六体诗赋卷》,其中拟赵体的《关山月》、《清平调》,更是仅参赵之体势,实出自家精神。这诸多作品要么全面直取宋人、要么仅是稍参赵氏,再也没有像35岁至40岁左右那种纯作赵氏面目的了。
综合以上分析,徐州博物馆所藏《祝允明行书横幅》当创作于祝氏35岁至40岁左右。即该作品年代的上限不会早于1494年,下限约在1500年前后。
总之,《祝允明行书横幅》是祝允明早期作品中的精心之作,是其在书法上广采博收、潜心师古的真实见证,对于研究祝允明书法风格的来源与演变提供了非常可贵的资料。惟因其尺幅不大,且非祝氏最享盛名的大草书体而未得广为世知,诚令人深惋而浩叹之!
(本文撰写得到上海铁路局南京客运段胡泊先生指导、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引自《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齐鲁书社,1989年6版,第122页。
[2] [明]黄省曾《祝京兆草书歌》,引自陈麦青《祝允明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47页。
[3] [明]顾璘《国宝新编》,引自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728页。
[4] [明]祝允明《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引自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49卷,荣宝斋,1993年5月版,第2页。
[5] [明]祝允明《临米、赵〈千字文、常清净经〉》,故宫博物院藏,全图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79页。
[6] [明]祝允明《评书》,引自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49卷,荣宝斋,1993年5月版,第363页。
[7] 同注[5]。
[8] 刘九庵《祝允明和他的“六体诗赋”卷》,载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一辑。
[9] 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图见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49卷,荣宝斋,1993年5月版,第58~66页。
(作者工作单位:徐州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徐州博物馆藏《祝允明行书横幅》浅析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freenas.com.cn/jishu/1708312025h51931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