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ibatis配置设置)

类风湿(风湿痹症)肩、臂、腕、手指关节古月中医探究(一)

前言:应网友要求,让本人对类风湿(风湿痹症)说简单明了一点,让人们看得懂、好理解,希望此文章能给网友们有所帮助。提到类风湿,就得提类风湿的四项指标检查,其中一项或两指标超出人体的正常值来确定。试问?类风湿病名已经有一百多年,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试问?各项指标检查是什么依据来确定类风湿病?

西医检查化验“类风湿的各项指标”,尤以类风湿因子超出人体正常值,有诊断类风湿的依据。那么,有类风湿的各种症状,但是,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如何诊断?这是一个逻辑性思考的问题。本人只能说到这里,网友们懂得!

肢体痹症肩、肘、腕、手指各种不适或疼痛与类风湿(风湿痹症)的症状区别

一、首先,先了解人的肢体单一的肩、肘、腕、手指各种不适或疼痛

如:

1、发生在肩,叫肩周炎(中医称为五十肩)

---症状表现:疼痛、活动受限、怕凉等。

2、发生在肘,叫网球肘

---症状表现:疼痛、肘关节生理弯曲、个别肘部怕凉。

3、发生在腕,叫腕关节综合症或(腕关节腱鞘囊肿)

---症状表现:疼痛、无力。

4、发生在个别手指,叫腱鞘炎(中医称为弹响指)

---症状表现:多以拇趾居多,拇指疼痛、拇指弯曲时弹起困难(严重者,习惯用手辅助搬直)。

二、类风湿(风湿痹症)肩、臂、肘、腕、手指关节症状

1、肩:症状

出现怕凉、酸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臂(肌肉):症状

手臂肌肉出现酸、胀、痛、肿、沉重、;痒或怕凉;肌肉萎缩、肌肉浮肿、肌肉痉挛(抽筋);串痛等症状。称之为手臂肌肉风湿。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手臂、足胫容易感受邪气侵袭)

黄帝问:如果邪气中了阴经,其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说:邪气中了阴经,常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因为臂和胫的内侧皮肤较薄,肌肉也较柔弱,风邪容易内侵,所以同样受风,惟独阴经最易受伤。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

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皮肤瘙痒)

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诸病源候论》转筋侯

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

《黄帝内经·素问》周痹(对“串痛”的论述)

岐伯说: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受寒后凝聚不散,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肉裂就会发生疼痛。周痹,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或上或下,不能左右流动,邪气流窜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串痛)。

3、肘关节:症状

出现痛、肘关节生理弯曲、肘关节活动受限。

备注:腕关节虽然不大,却是人体最为复杂的滑膜关节,在狭小

的区域内由尺骨、桡骨、8块腕骨以及5块掌骨共15块骨头、4个主要关节,多达27个关节面以及20多条韧带构成。而且,血液微循环分支较多。

4、腕关节:症状

1)早晨起床后腕关节出现晨僵。

2)症状轻者晨僵时间短。

3)症状重者晨僵时间长。

打个比喻,人在生命结束后,人体为什么由软变硬?

4)腕关节痛。

5)痹阻血脉不同,导致腕关节浮肿、胀痛。

6)症状发展,使腕关节上下左右活动受限、僵硬、变形。

7)病症发展到最后,腕关节呈僵直状态。

8)痹阻血脉不同,导致腕关节肌肉萎缩。

9)腕关节郁化为热痹,导致腕关节红肿、胀痛、无力;尺骨与桡骨之间骨与骨连接的韧带松散状态。核磁显像腕关节积液。

备注:风湿痹症(类风湿)红肿、胀痛的症状跟“痛风”的红肿、疼痛症状是有区别的。痛风,化验尿酸值即可得出结论。

5、手背、手心:症状

1)痹阻血脉不同,手背肌肉浮肿、手背皮肤油亮光泽或暗淡无光泽。这种浮肿与手指肌肉并行。

备注:

手背浮肿(包括手指)的患者,为什么手背分支的静脉血管看不见?

如果,手背静脉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手背的浮肿概率极低?这也是探究类风湿(风湿痹症)手背浮肿的关键所在。

2)痹阻血脉不同,手背肌肉萎缩、肌腱凸起。

3)手背、腕关节下方出现肌腱筋结、疼痛、凸起。

4)手心(掌骨与指骨连接处)出现疼痛,肌腱筋结凸起(肌腱跳槽)。

5)食指掌骨与拇指之间的肌肉萎缩、伸手不见拇指。

6)手背因风寒邪痹阻真皮,使之真皮与表皮得不到正常血液滋养,导致手背、手指角质钙化、皮肤变薄、发暗、无光泽。

6、手指关节:症状

备注:手指关节: 算上与掌骨连接的关节,一共十四个关节、骨骼肌、韧带组成、而且血液微循环分支较多,组成的整体,完成屈伸等动作。

1)多以拇指、食指关节开始疼痛,随后发展到中指、无名指、小指出现疼痛。因痹阻的血脉位置不同,各手指关节症状也不相同。

2)手指第一关节出现疼痛,指尖变形呈鹰钩状,关节两侧出现筋结(呈金鱼眼状)。这种症状,大部分从事“采茶行业”。

3)手指第二关节疼痛、手指肌肉浮肿、肿大、变形;拇指及其它四指呈向下弯曲。

韧带失养造成筋缩、疼痛。

4)掌骨与指骨之间,骨关节缝隙中,因风湿痹症痹阻脉络,肌腱、其特点,两手四指呈向左、右侧一边倾斜(一边倒),而且,手掌肌肉与手指肌肉萎缩。

另一种,当风湿痹症痹阻真皮脉脉络,手部皮肤用手掐拽皮肤松弛萎缩,变薄,痛感神经迟钝,无痛感。

5)开始发病时,有痛或不痛,但是,早晨起床时,屈伸不利,出现某个手指或十指出现晨僵。症状轻者晨僵时间短;症状重者晨僵时间长。

《诸病源候论》五指筋挛不得屈伸候(手指关节疼痛、僵硬)

筋挛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挛缩,不得伸也。筋得风热则弛纵,得风冷则挛急。

6)某个手指或多个手指出现肌肉萎缩;浮肿粗大。

7、郁化热痹,使某个手指关节或多个手指关节出现红肿、胀痛或热痛。常见的是拇指第二关节与食指第三关节多见。

宋·《圣济总录》伤寒毒攻手足

论曰:伤寒毒攻手足者,热胜则肿也,热毒之气,客于腑脏,邪结在里,循经而出,注于四肢,故令人手足烦热赤肿疼痛也。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对关节红肿热痛的论述)

黄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化而发热。(称之为肌肉发烧)

备注:个别患者“腕关节、手指关节”出现红肿、胀痛、热痛。

《黄帝内经》论述的“凡痹之类,逢热则纵”关节郁化为热邪,此时,患处怕热不怕冷,得冷则舒服些。

另外,风湿痹症(类风湿)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也会出现这种热痹的症状,用手触摸皮肤热(称之为肌肉发烧)。

8)风湿痹症导致寒邪入骨,血脉痹阻手指关节及多个关节脉络,使手指关节之间的“软骨”因得不到血液滋养而逐渐萎缩或消失,手指关节失去支撑,其手指呈柔软,七扭八歪形状。

为什么上述的症状?整个关节软骨面及四周软骨萎缩的不同,以及手指关节连接的上下左右韧带因失养程度不同,其变形的规则也不相同。

《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简称“历节”。(把历节风之症状定为痛风,荒谬至极。)

备注:为什么风湿痹症(类风湿)病都发生在手、脚部位居多,因为手、脚属于身体血管微循环最远的末梢,而且,手和脚关节最多,血液微循环的分支各个关节最多,也是身体血液微循环最弱的末梢。

(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冬天戴棉手套、穿棉鞋,保护手、脚,是有道理的)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 人体感受邪气对“四肢手脚末梢血液循环”的影响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上下贯通,循环往返而不停息。若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在正常情况下,营卫在经脉内外有规律地运行。若邪气滞留,营卫运行的通道和转输会合之处,因外邪阻滞而运行失常。如此营卫之气是如何往返循环的呢?

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像四街这样的一些路径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转输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指的就是人体的动静脉血液微循环系统。

三、是什么原因导致肢体某部位产生的症状

如:

1、怕风?

2、怕冷?

3、酸?

4、麻?

5、胀?

6、痛?

7、肿?

8、沉?

9、僵?(手指、脊柱)

10、木?

11、痒?

12、肌肉萎缩?

13、肌肉浮肿?

14、病灶红肿热痛?

15、肌肉痉挛(抽筋)

16、关节之间“软骨”退化?好发生在,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软骨;膝关节(髌骨下方与股骨末端,胫骨前端的软骨);手指关节之间的软骨。

17、骨质增生(骨刺)?

18、为什么类风湿(风湿痹症)从发病开始疼痛等症状之后,到中、晚期,病灶关节及软组织变形?

上述类风湿(风湿痹症)所产生的一系列各种症状,无外乎体现在人体的骨、脉、筋、肉、皮。如果把上述的各种症状原因探究清楚,不难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四、《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

论述风湿痹症(类风湿)的成因及症状

岐伯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在于骨则重;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痹在于肉则不仁;痹在于皮则寒。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黄帝内经》用六十个字,论述出风湿痹症精髓,细致揣摩,患者都能辨别自己病症表现的原因所在。

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是指侵袭人体内的风、寒、湿三种邪气,在体内杂合或郁化,促使“风湿痹症”的形成。三气缺一不成痹。

2、痹在于骨则重:

1)古人把“骨”排在第一位(病症属于中晚期),这个骨,是指人体关节之间的“软骨”,因风、寒、湿杂合或郁化,长时间在身体某关节内滞留,阻碍“血液微循环”,造成该部位的软组织失养。

2)产生的症状:

如,关节之间润滑减弱及“软骨”受损或萎缩、骨质增生、骨刺

等,形成的风湿骨病。多以身体承重关节,如,股骨头、膝关节软骨受损较为常见。另一种就是人的肢体末梢手指关节、脚趾关节。

3、痹在脉则血凝而不流:

1)古人把“脉”排在第二位,“脉”是指的人体血管动脉和静脉,动、静脉血管有粗有细,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血液微循环)。因风、贼风、寒、湿邪长时间滞留人体内就会影响到动、静脉微循环运行不畅或痹阻。

2)产生的症状

如:人体动脉血液微循环运行不畅或痹阻,使病灶部位细胞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其症状表现为:“酸、麻、痛、僵(包括晨僵)、木;肌肉萎缩;肌肉发烧;病灶部位怕冷等一系列症状。静脉血液微循环运行不畅,其症状为:肿、胀、沉;肌肉浮肿。

3、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1)古人把“筋”排在第三位,“筋”指人体肌腱、关节连接的韧带,当风寒湿邪长时间滞留人体内使血液微循环运行不畅或痹阻。

2)产生的症状

如:肌腱、关节连接的韧带得不到正常血液滋养,而失去原有的弹性,筋胀、筋缩、肢体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或严重受限。如,项部;脊柱;腰部;肩、肘、腕、手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产生的症状,根据轻重不同,肢体活动受限程度也不相同。

4、痹在于肉则不仁:

1)古人把“肉”排在第四位,“肉”指人体肌肉组织,当风、寒、湿邪长时间滞留于人体肌肉内。

2)产生的症状:

如:肌肉酸胀、肿痛;串痛、肌肉萎缩、肌肉浮肿;肌肉痉挛(抽筋);呈游走性串痛。

5、痹在于皮则寒:

1)古人把“皮”排在第五位,“皮”指的是人体“表皮、真皮”当风、寒、湿邪长时间滞留于皮,血不养“皮”。

2)产生的症状:

如:怕风、怕冷、皮肤痒或遇风冷刺痛。

6、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1)最后一句话“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这句话也是历代中医及目前的论文,对这句话难以破解,说法不一。

2)目前的解释,包括一些论文,对类风湿(风湿病症)患者遇寒冷则筋脉拘挛,病症加重。遇热则缓,症状减轻。很显然,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不合乎逻辑。

3)本人试问,类风湿(风湿痹症)有发病急,而且病灶关节红肿、热胀痛,而且怕热,喜凉?怎么解释?

五、古代因风湿痹症对高明的医者与庸医的评价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岐伯说:

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

善治病的医者,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

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

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

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

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

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

通过《黄帝内经》对医者的评价,同时,也提醒人们对养生理念、预防疾病,有病早治。

结束语:

关于类风湿(风湿痹症)分析的有理有节、在透彻,一句话“没用”。不如有好的调治方法,而且,最关键的是把病症调理康复,不复发。本人认为就是硬道理!

声明:此文章是古代医者对“风湿痹症”发病原因、症状的论述以及本人的临床经验。此文章不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

后续文章

类风湿(风湿痹症)膝、踝、脚、脚趾古月中医探究(二)

风湿痹症(脊柱疼痛)强直性脊柱炎古月中医探究(三)

髋关节疼痛(股骨头坏死)古月中医探究(四)


本文标签: 关节 肌肉 症状 手指 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