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weblogic12c开启snmp)

浅谈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以拉斐尔和伦勃朗为例

摘要: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以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为例,提出了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线描和涂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和开放的、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本文将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和巴洛克时期画家伦勃朗为例,简要谈谈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

关键词:沃尔夫林;形式分析理论;拉斐尔;伦勃朗

瑞士著名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美术史研究特色是不过多把视线放在艺术家身上,而是着眼于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的美术史”。在《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沃尔夫林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作为准则,通过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巴洛克时期艺术之间的对比,阐述了自己对于风格与形式的看法,同时也为巴洛克艺术正名。事实上,沃尔夫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与菲德勒的“艺术是根据主观知觉来创造艺术形式”的影响,我们也把布克哈特、菲德勒、李格尔、沃尔夫林等人称为艺术科学学派。沃尔夫林的研究手法并不是对理论的思考或是对价值的判断,而是扎根于对具体作品的形式特点进行敏锐观察,从视觉出发,最终又回归视觉。笔者将对拉斐尔与伦勃朗的绘画语言进行比较,浅谈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

一、线描和涂绘

沃尔夫林认为,西方16世纪的绘画是描绘的,而到了17世纪则转变为涂绘的。两者的区别是,绘画的外轮廓是否是实在且果断分离的。线描当然注重物体必须具有明确的边界感,形体因这明确的线而被塑造出来了,而涂绘的手法因不必有边缘线显得融为一体因而具有整体性。

在拉斐尔1513年所作的《西斯廷圣母》中,作者通过强调轮廓线而使得人物和背景明确地分离了。圣母蓝色的裙子被如同刀刻般的边缘线强调,而圣母怀中所抱的婴儿的肌肤看上去也并不柔软,因强硬的线条的力量,画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有肉感,倒不如说是有着大理石雕刻般的肃穆感。就连绿色的帷幔与圣母脚下的阴影也有着明确的轮廓线,于是塑性的清晰性因线描而被体现了。

而伦勃朗1634年创作的《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则无需再用线条来指导形体。如果说观看拉斐尔的画作我们需要明确的边界线来告诉我们:这里是头发、那里是衣服,那么观看伦勃朗的作品便完全不再需要了。沙斯姬亚的头发几乎融入进了背景的黑色之中,衣服的皱褶不再以线条提示而是以涂绘的块面来进行。线描的绘画告诉我们的眼睛应该如何把物体与物体区分开,而涂绘的绘画则让眼睛和大脑都在看到画面的时候运动了起来,眼睛是具有自由意志的,涂绘让画面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于是“入画的”概念便产生了。线描带来塑形感,于是带来了清晰性,明确的边界与质感带来“触觉的”感受;涂绘则因轮廓线的不确定调动眼睛的运动带来了“视觉的”感受,因此沃尔夫林认为,相较于古典艺术,巴洛克艺术可能更接近于入画的。

二、平面和纵深

拉斐尔1510所绘制的《圣体争辩》中,采用了平面构图,所有人物几乎都是在统一平面中一字排开。在古典艺术时期的所有艺术家都采用了平面构图法,人物居于同一水平线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是如此。在拉斐尔1509年的《雅典学院》,即使建筑绘制出了明确的透视关系,但所有人物依旧是同等大小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仅有些许人物之间的遮挡关系,但依旧谈不上纵深之感。

伦勃朗1642年绘制的《夜巡》同样是群像画作,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透视短缩法与空间幻觉被已被完全掌握或是显示出来了,两条向中心移动的斜线加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削弱了平面自身的拘束感。人物的主次关心不仅仅是靠居于画面中心来体现,还有描绘的精细程度,光线的使用等。古典艺术连续的平面与巴洛克艺术强调纵深与运动感很难说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仅仅是不同的再现方式罢了。

三、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封闭的形式追求的是一种严谨的构图,我们从拉斐尔的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没有哪一副不是对称且平衡的,重心绝不会偏斜向哪一边。封闭的形式的空间关系是明确而完善的整体,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垂直线与水平线绝不仅仅作为方向而存在,它们支撑着整个画面,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内心是平静而满足的。而开放的形式则是一种松弛的形式,拥有着自由的空间格局,是非对称的。在伦勃朗1632年《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中,我们能看到整个画面的重心是向左倾斜的,7个学生与解剖用的尸体的上半身都被安排在左侧,右侧仅有杜尔博士以及尸体的下半身。沃尔夫林指出,古典艺术一般具有构造的特征,但是巴洛克艺术缺少凸显特性的构造。[1]巴洛克艺术并不抑制水平线与垂直线,而是将它们隐藏起来使得画面不再那样刻板,而古典艺术稳定的平衡也由此转变为了一种不那么稳定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巴洛克艺术只是将再现处理得更加生动。

四、多样性和同一性

古典艺术是封闭的形式,因此意味着画面是一个统一体。但古典艺术的统一是依靠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达到的,古典艺术的画家们将独立与个体整合为整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西斯廷圣母》中的6个人物的完成度是相同的,就算将6个人物拆解出来,为他们各自装裱上画框,在形式上也是成立的。而巴洛克艺术则不然,一切个体被统一于整体之中,各元素皆服从于整体,缺一不可。这种统一是主题之间的结合,或者说是从属关系。在《夜巡》中的主题毫无疑问是近处的两人,接着是那惊慌失措的小女孩,其他人的完成度便没有这么高了,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依然得到了极好的处理。如果说多样性的统一是一种并列关系,那么同一性的统一就是从属关系。

五、清晰性与模糊性

古典艺术有强烈的表达主题的欲望,整体性也更强,是塑性的再现。模糊性则相对隐晦,是一种运动的、闪烁在暗处的美,是非塑性的再现。绝对清晰与相对模糊这对范畴给观者带来的是不同的观看方式。这种真实的再现与主观的再现

的对比,事实上相当接近于沃尔夫林所说的第一对概念“线描的和涂绘的”。在伦勃朗的《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中甚至未将人物的五根手指画出来,仅仅是用一个块面去表现这是人物的手。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哪怕是最靠近画面边界的人物,依旧是被细致的描绘出了每一个细节。当然造成这种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主题的明确性已不再是绘画的唯一目的。

六、结语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用他的形式分析理论,剖析了古典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与形式的发展历史。同时为巴洛克艺术正名,使巴洛克不再是一颗“畸形的珍珠”。在沃尔夫林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风格发展的轨迹,可以说在18世纪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诚然,艺术风格的发展在20世纪以后,因心理学地位的上升,人们或许会更加青睐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我们不需要将“形式主义”“图像学”处于对立的两岸,笔者认为,前人为我们提供的不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在当代艺术中,在不同的语境下,风格应该具有不同的含义与概念。同时,在全球艺术史的书写中,风格的研究或许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于是沃尔夫林留予我们的形势分析理论,依旧是宝贵的财富。

[1]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46-47.

作者简介: 蒋沛洳(1998.2—),女,汉族,籍贯:重庆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1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史论,研究方向:美术批评与策展。


本文标签: 形式 艺术 画面 人物 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