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模块一 计算机基础

1.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传递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1)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2)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

(3)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4)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要不断更新。

(5)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6)传递性: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信息都具有可传递性。

(7)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2.信息传递的过程

编码: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定了表示信息的信号,这个过程就是编码。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信号变成了信息。

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即通信的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

同样,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即信息存储的过程也需要编码。

3.信息技术的分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人们的信息器官主要有感觉器官、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及效能器官,它们分别用于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并再生信息,以及使用信息使之产生实际效用。因此,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

(1)感测技术:扩展感觉器官的功能,如传感器技术、感测信息处理技术;

(2)通信技术:扩展传导神经的功能,如物联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

(3)计算机技术:扩展思维器官的功能,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

(4)控制技术:扩展效应器官的功能,信息的使用技术,如预测恢复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4.信息技术的发展5个阶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5次革命。

5次革命

标志

说明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

文字的创造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第三次

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最早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的。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

电报、电话和广播电视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实现了以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第五次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了;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

5.信息技术的影响(积极、消极)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有两方面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等。

(2)消极影响。引起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6.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指围绕一定目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获得原始信息的活动和过程。信息获取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渠道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选择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在不同的时间,应选择不同的、适当的、高效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具体途径如下:

(1)利用人力直接获取信息

(2)利用设备来获取信息

(3)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获取信息

(4)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

(5)通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

(6)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

(7)通过遥感遥测获取信息

7.信息获取的过程

信息获取的过程是指,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而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具体过程如下:

(1)定位信息需求:定位信息需求即需要什么信息。表现在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和内容范围三个方面,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信息”。

(2)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需求后,接着就要确定哪里有这些信息,哪里方便寻找所要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来源需要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有: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检索法(卡片式、计算机)阅读法和视听法等。

(4)保存信息:可以将信息整理、分类,也可以输入计算机进行保存。

(5)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是指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这是有效获取信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直接涉及信息获取的效益。其实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就一直在评价及挑选,即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过程,如不符合需要就需要重新作调整。

(6)反馈信息:信息获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反馈信息后,又可根据新产生的信息需求重新定位信息。由于事物是发展的,因此信息需求也是发展的,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是没有止境的。

8.搜索引擎的分类及特点

搜索引擎可以看作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平台,按其工作方式可划分为: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

种类

原理

特点

代表网站

关键字/全文

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找出与该词匹配的记录,并按相关程度排序后显示出来。

收录的网络资源范围广、速度快、更新及时;缺乏人工干预,准确性差。

Google、Baidu

分类/目录

采用人工方式采集和存储网络信息,依靠手工为每个网站确定一个标题,并给出大概的描述,建立关键字索引,将其放入相应的类目体系中。

网页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但数据库的规模相对较小,收录范围不够全面、更新周期较长。

雅虎、搜狐、新浪、网易等

元搜索

元搜索引擎又称多搜索引擎,通过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帮助用户在多个搜索引擎中选择和利用合适的(甚至是同时利用若干个)搜索引擎来实现检索操作,是对分布于网络的多种检索工具的全局控制机制。

方便简单快捷,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搜索引擎,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综合特定的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元搜索引擎没有自己网页数据库,搜索结果中死链无法甄别。

InfoSpace、Dogpile、Vivisimo等

9.计算机的发展

时间

电子元器件

第一代

1946年-1957年

电子管

第二代

1958年-1964年

晶体管

第三代

1965年-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

1970-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0.计算机的特点(快高大强)

(1)运算速度快。

(2)运算精度高。

(3)存储容量大。

(4)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5)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11.计算机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科学计算也称为数值计算,通常是指用于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它的特点是计算工作量大,数值变化范围大。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又称为非数值计算,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也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80%的计算机都用于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为实时控制,是指计算机对被控制对象实时地进行数据采集、检测和处理,按最佳状态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自动调节。

(4)计算机辅助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5)人工智能。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6)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利用网络资源,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例如: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B2G(企业对政府)C2G(个人对政府)、O2O(线上线下相结合)。

(7)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给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里的事物。

12.人工智能有哪些应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1)机器人。机器人(Robot)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装置。机器人的组成包括:机械部分、传感部分和控制部分。

(2)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系统叫做机器翻译系统。

(3)机器博弈。机器博弈的一个实例:就是人与计算机比赛下棋。计算机根据当前面临的棋局通过算法、程序构建博弈树,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选择相应的搜索算法与搜索策略,确定下一步的棋路。

(4)模式识别。常见的模式识别主要有: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

(5)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某些领域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内部含有大量某个领域的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运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13.计算机发展趋势

(1)巨型化。巨型化是指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巨型计算机。

(2)微型化。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人们需要能够应用于各种领域、各种场合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低的计算机。

(3)网络化。网络化是指计算机组成更广泛的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4)智能化。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可以具备类似人类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判断和感觉等。

15.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的设计思想。它的特点如下:

(1)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技术(将程序事先存在主存储器中,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在不需要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逐条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16.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字长、主频、运算速度、存取周期、存取容量。

17.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原因:

(1)实现容易,电压高低、开关的接通与断开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

(2)运算简单,简化电路,抗干扰力强,可靠性高。

(3)易于转换,跟不同数制间的转换,易于计算机处理同时不影响人们使用十进制。

18.简述系统软件的组成。

系统软件用来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程序,通常包括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1)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UNIX等,还包括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及硬件驱动程序。

(2)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是程序设计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指计算机能够接受和处理具有一定格式的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代。

①机器语言:由0、1代码组成,能被机器直接理解、执行的指令集合。这种语言编程质量高,占空间小,执行速度快,是机器唯一能够执行的语言。但机器语言不易学习和修改,且不同类型的机器语言不同,只适合专业人员使用。

②汇编语言:又称符号语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器语言难学难改的缺点,同时保持其优点,目前在实时控制等方面仍有不少应用。汇编语言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的目标程序后再执行。

③高级语言:是一种完全符号化的语言,采用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习惯,易于人们理解和掌握。它完全独立于具体的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移植性。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源程序不能在计算机中直接执行,必须将其翻译或解释成目标程序后,才能被计算机理解和执行。

(3)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是面向解决数据处理的非数值计算问题。目前主要应用于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和仓库管理等数据处理。

19.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器管理(进程管理):处理器管理也称为进程管理,进程管理主要对处理器进行分配和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以进程为单位分配和使用处理机。主要功能是进程控制、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及进程通信。

(2)存储器管理:存储器管理是指对内存资源进行管理,主要任务是为多道程序运行提供良好环境,方便用户使用存储器,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功能包括存储分配、存储保护、虚拟内存和地址映射。

(3)文件管理:文件管理主要负责软件资源管理,包括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存取控制、文件共享与保护。

(4)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对计算机外部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等)进行分配、控制和管理,使用户不必过多了解接口技术而方便地使用外部设备。主要功能有缓冲区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控制。

(5)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是为了合理组织工作流程,对作业进行控制和管理。作业管理包括作业输入、作业调度和作业控制。

20.文件的命名规则是什么?

①允许文件或文件夹使用长文件名,名称不得超过255个字符。

②Windows XP文件使用的字母可以保留指定的大小格式,但不能用大小写区分文件名,例如:ABC.DOC和abc.doc被认为是同一个文件。

③文件名开头不可以使用空格。

④文件扩展名可以使用多个字符,使用多分隔符,但只有最后一个分隔符后的部分能做文件的扩展名。

⑤文件中不能使用的字符有“\”、“/”、“*”、“:”、“?”、“<”、“>”、“|”、“””等。

⑥不允许同一个路径有两个相同文件名。

本文标签: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