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 887021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hidemyapplist官网)

24ENGLISH SQUARE*********************:************浅析基于共同体模型的we的英汉互译方法□ 王昊霖昆明理工大学[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模型(“共同体模型”)以及该模型的运作方式(邀请—退出机制),从语用过程的角度来构建一种较为灵活的判断方法,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关键词] 英汉互译;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共同体模型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3-0024-05中文的“我们”和英文的we的意义其实也可以是非自然人;既可以是确实存在的人,非常相似,这意味着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主动也可以是虚构的具有社会性的人物形象,这不使用各自语言中的这一代词时,其实经历了相仅大大扩展了we一词的适用范围,也给辨识似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活动就是构建共同体we的准确含义带来了麻烦,给这一代词的翻的基础。与之对应,接收方所经历的心理活动译造成了不确定性。是选择是否将自己看作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具体文本为解这一过程能够帮助译者更准确地判别具体文何,当we一词出现在文本中时,一定发生本当中we的含义与所指,从而进行更贴近读了这些过程:(1)存在一个实际或虚拟的者的翻译。主体,这一主体是出现we的话语的叙述者,并且将自己辨识为we所指代的共同体中的一 1

共同体模型的建立员;(2)存在至少一个实际或虚拟的客体,这一客体也将自己看作we所描述的共同体中由其定义来看,第一人称代词we指的的一员。是“包括我在内的一群人(I and the rest of a

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发生这些过程:group that includes me)”。按照这一定义,(3)存在一个或多个“世界外叙事者”或者we是多个I的集合。而代词I的意义则是“正在“世界外听众”;(4)存在一个或多个有自说话或写作的(那个)人或主体(the one who

由选择权的“其他主体”。is speaking or writing)”。人和人以某种形式对于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的话语来说,集合起来,从概念上来说,就形成了共同体。“世界外叙事者”“世界外听众(此时应称为这一定义并未要求说话或写作的主体是自然读者)”以及其他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往往更加人,只要求该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甚至不要求复杂。在真实的社会中体现)的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如果对以上这些情况做一定的简这也就体现了韩礼德(Halliday)所说的“语化,那么可以得到简单的“共同体模型”。首言的人际功能”以及“人际功能反映了社会先,叙述者的数量被规定为一,也就是将其简关系,语言建立和维持的社会准则 ”(胡壮化为只有唯一讲话者或作者的情况。同时,叙麟,2002)。述者本人与其所叙述的话语当中的主人公是重因此,包含在we中的I既可以是自然人,合的,也就是暂时不考虑虚拟主体的存在。其收稿日期:2020-11-30

次,聆听者(或者读者)的数量也被设定为1上是一种“邀约”,而受众既可以选择接受个,同时我们也暂时不考虑虚拟客体的存在。这种邀约,也可以选择拒绝这种邀约,也可这样,一个包含两个人的简单会话场景就得以以选择在接受后的任意时刻改变观念,从而构建。在这一场景中,叙述者如果选择使用随时加入/退出这一共同体。we或其衍生形式来进行表述,很明显,他必一般来说,在构建共同体时,讲话人会定创建一个包含自己和他唯一听众的一个共同首先将自己囊括在共同体中;然而,为了将其体,并且希望他的叙述对象将自己辨识为这一他人也囊括到共同体中,讲话人必须(有意或共同体的一员。无意地)创建一个“共同体典型(Community

在这一简单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加Stereotype)”,用以标识其创建的共同体的入一个在场的第三者,那么在创建共同体之特征。实际上,讲话人正是以这一“共同体典前,首先要明确第三者的身份,并且进行区型”向其受众发出邀约,而受众也会分析这一分:如果第三者是叙述者,那么场景中就有两典型,根据自己的解读做出是否接受邀约的选名叙述者与一名听众。此时,we可以指代两择。共同体典型越明确,与目标受众相似程度名叙述者或者一名叙述者和听众或者指代在场越高,则邀约的效力越强;反之,邀约的效力的全部三人。我们如果在加入在场第三者的基减弱,目标受众拒绝邀约的动力得到提升。础上再加入一个不在场的第四人,那么此时,共同体典型并不是实际到场参与“叙除了要进行前述的区分,还要考虑在场的各主述—聆听”过程的一员,是被创造的主体;但体对不在场的第四人的认知。如果在场的主体与具体的“不在场第四人”不同,共同体典型对虚拟主体没有达成共识,那么we的语义就的形象是抽象的,是共同体所有成员形象投影又会继续产生分歧。的交集。这一形象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共同体在有些场景下,叙述者和/或听众完全不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随时出场,例如在书本的写作和阅读中。在更复杂间发生,也可以随成员变迁而发生。的场景下,叙述者和叙述主体会分离,此时会可以看出,在翻译含有“we/我们”的文出现虚构的叙述主体。例如,小说家经常在故本时,译者身份的双重性体现得十分明显。在事中设置旁白来推动情节发展。讲述旁白的角判断共同体成员时,译者是读者的一分子;在色并不总是小说家本人,而常是小说家在其作转移邀约至译文时,译者又变成了邀约的发出品中的“替身”。由于读者往往难以验证实际者,成了作者的“一分子”。因此,如果待翻情况,旁白所使用的we既可以视作出自小说译文本中出现了“we/我们”这一代词,译者家之口,也可以视作出自“替身”之口。要根据“共同体紧实程度”和“邀约强度”共同判断是否应当译出“we/我们”。如果共同体 2

共同体的邀请——退出机制紧实,典型明确,一般译者可以译出“we/我们”;如果邀约强度高,一般也可以译出;但根据上文的分析,讲话人在使用we的是如果共同体是松散的,或者邀约强度不高,时候一定会构建一个共同体,并且按照其叙或者潜在的读者有拒绝邀约的可能,则译者应述的安排,在共同体内囊括讲话人之外的其考虑省略或者替换“we/我们”的译法。他主体。这些主体可以是在场的听众,可以是不在场的听众,也可以是其他虚构的人物 3

案例分析形象。但是,除了虚构的人物形象不能做出选择之外,非虚构的受众是具有自由选择权本文首先考虑简单模型,即只有两方参的。对于受众来说,讲话人的“囊括”实际与“叙述—聆听”过程的情况。例如,甲和乙2021年5月 (总第157期 )英语广场25

26ENGLISH SQUARE*********************:************发生争执,然后甲希望与乙和解,于是同乙说所能损益。“We need to talk”,此时,甲构建的共同体例2译文1:吾等所言终将烟消云散,勇中包括甲,其共同体典型的形象是“参与争执者之行必当与世长存。的双方”;就甲的意图而言,他希望依靠这一如果采取更为严谨的译法,例2译文则应共同体转化当前和乙的对立局面,而乙是否会当避免翻译出we,因此例2还可以被译为:响应这一邀约则是未知的。这句话确实可以被例2译文2:此时此地之言终将消散,斯译为“我们得谈谈”,但是这样就隐含了“对人勇猛之行定将长存。方一定会接受邀约”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并不但是,考虑到林肯的演讲发生在1863总是成立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译者将we年,距今已有一世纪有余,现在读到或听到拆分开来,把该句翻译为“我想(得)和你谈这篇演讲词的受众与演讲词中构建的共同体谈(聊聊)”也是合情合理的。典型其实有一定差距。林肯所使用的we以及受众如果没有理由选择拒绝邀约或者其衍生形式,对当时的受众来说是包含性的退出共同体,那么we就可以被翻译成“我(inclusive),但由于时过境迁,在另一波受们”。如果共同体典型是清楚的,译者有时也众看来,这一we并没有包含他们,是排斥性可以根据行文需要用共同体典型来代替we。的(exclusive)。在翻译具有类似特征的文本这时,共同体就如简单模型所指的那样,包含时,译者应当注意在适当位置增加注释,向读讲话人和受众,其共同体典型是讲话人和受众者说明这一情况,以免造成误解。的交集。中译英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历年的政府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林肯所使用的工作报告大量使用“我们”这一代词:“we(包括衍生词us和our)”,指代的就是例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发表演讲的林肯本人和在场聆听林肯演讲的听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众组成的共同体。例如: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例1: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例4: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例3中的“我们”所指的共同体是全中例2: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国。这一结论不仅可以由语义分析得出,也可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以由“我们”后接的同位语(语法分析)得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出。译者如果按照原文的行文语法,用“我例1中our的含义非常明确,指的是在演讲们”作主语,“国家”作同位语,将其译为现场的所有人,包括讲话人林肯以及所有在场“For u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听林肯演讲的听众。例2的情况则略有不同:over 1.4 billion, it is an arduous ”,则该分句(指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中we的谓该译文不仅显得头重脚轻,而且us和a country语是say,而很显然,在演讲当场讲话的人只也有隐藏的冲突。因为us作为we的衍生词,指有林肯一位。因此,此处林肯使用we的逻辑的是复数个体的集合,侧重于“多个个体”;是:“我林肯所讲的内容是我的所见所感,也而a country则强调“集合”,指的是“国家作同样是在座诸位的所见所感。”通过这一主谓为一个整体的抽象概念”。例3的“我们”从搭配,该句意不是“我(林肯)一人讲话”,意义上来说对应的确实是“国家”,因此,而是“我(林肯)代大家讲话”。译者可以将“我们”替换为“(具体的)国因此,例1和例2可以被译为:家”,将句子翻译为:例1译文:有勇士奋战于此,无论是生是例3译文:It is an arduous task for a

殁,其功绩已使土地神圣,远非吾等卑微之力developing country like China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epidemic and to protect the

的接收者也要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确认话语basic need of her people from harm.的创造者是谁,这常常导致共同体支离破碎,例4中,“我们”同时做两个分句的主给we的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例如:语,指代做报告时所有在场的人(该情况与葛例6:In this chapter we consider some of

底斯堡演说的情况类似),因此可以被翻译成the sociolinguistic factors that need to be borne in

we。考虑到有“讲话人认为应当参与到共同mind as a text is being translated.

体中来,但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到现场”的笔者通过查询ISBN发现,例6原书的作者人,译者也可以增加修饰词all或here。译者如仅有一人,并非与他人合著。因此,此处的果增加all修饰we,则将这些“应到未到”的we显然不可能是“作者中的几位”,而应当人一并包含在内;here则与之相反。是“作者和不确定的读者”。读者的不确定性例4译文:We must be aware that, apart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谁会读到这本书是from our achievements,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不确定的;其次,读到这本书的人会不会认before us, and there are problems yet to be solved.同作者的思路也是无法求证的。由于种种不除了以上情况,有的文本中虽然没有出现确定性的存在,译者如果将此处的we翻译为“we/我们”,但是文本中隐含了其指代意义,“我们”,那么共同体典型的模糊会导致读译者应当对此进行补充说明,例如:者理解上的混乱。因此, we可以被略去,用例5 :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各行“‘we’的所作所为”来代替,即:各业,各自精力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例6译文:本章将会讨论译者在进行翻译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时需要牢记于心的一些社会语言学因素。准,说得那么对。同样,“We shall come to the conclusion

例5出自一场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就应当被译为“综合(根据)以上讨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入选CATTI二级英语笔译论,可以看出……(的结论)。”考试的试题。可以看出,“不能要求……说有时,在一些使用we的文本中,虽然受得那么对”这一分句的主语显然不是网民,众确实可以分析出共同体的存在,但共同体未而应当是参与座谈会并正在听取这一讲话的必真实存在;即便共同体可能确实存在,受众与会人员。因此,这里存在一个未明确指出也很难判别其真伪,因此许多受众倾向于采取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包含全体与会人员,“眼见为实”的态度,不认为共同体确实存讲话人和听话人都将自己辨识为共同体的一在。例如,有的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为了使自分子。译者在翻译时不必采用被动语态,而己的观点看上去客观可信,会用we来指代自是将代词we补作主语。身,此时虽然行文中出现的是we,但实际上例5译文:Netizens are, after all, mostly “共同体”中却只有一个I。某些编辑部也会ordinar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ir

这样做,即虽然行文中表达的是某位编辑个人experiences of life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的意见,但是却使用we来做主语,这种情况opinions are varied. We should not ask them to

也被称为editorial we。再如royal we,其起源have correct points of view on everything.是东西罗马两位皇帝的共称,但是在目前也可对于具有非即时性的言语活动来说,译以被认为与以上两种情况同类。者所要考虑的情况会略有变化。一般来说,书这些we的共性是:虽然受众确实可以根面的言语、录制的戏剧和演讲或非直播的电视据文意推测出某个共同体的存在,并且能够找节目都具有非即时性的特征,即话语的产生与到共同体典型,但是共同体都是由讲话人和话语的接受、解读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话“不在场第四人”构成的,并且“邀请读者加语的创造者不易确定话语的接收者是谁,话语入”的意愿都非常弱,甚至可以认为隐含着2021年5月 (总第157期 )英语广场27

28ENGLISH SQUARE*********************:************某种拒绝之意。例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有过著名的失言“We are a grandmother”,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按照常识判断,这句话中的we其实只能指代她本人,此处的we are其实完全等价于I am,(2000—2020):也就是说,由于不可能有人接受这一邀约,发展与趋势

该邀约实际上并不成立,此处we构建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只是一种权威的体现。Lakoff□ 朱春霞 孙志祥

(1990:190—191)在分析这一失言时指出,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撒切尔夫人使用we指代自己的内在逻辑是:不仅我自己这样说,我们都这样说,所以你最好相信。针对这一类的we,在翻译时译者应当采[摘 要] 自21世纪以来,隐喻翻译研究迅猛发展。取省略的方法,避免浪费读者的精力,让读者然而,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信息上,从而达成翻译传距。文献分析发现,中国的隐喻翻译研究历史不递信息的目的。长,在理论运用、研究领域、技术工具的扩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 4

结语[关键词] 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传统的翻译方法将代词we区分为包含性[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3-0028-04的(inclusive)与排斥性的(exclusive),虽然这种处理确实符合实际情况,对翻译实翻译和隐喻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略显生硬,而且点,但是二者的交叉研究历史却并不长。较难应用在发生了语境变化的文本或可能会隐喻翻译研究可以追溯至Dagut率先提出的发生语境变化的文本上。本文利用共同体分“隐喻是否可以翻译”的问题,之后学者析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有助于们开始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Newmark译者选择更灵活的翻译方法,产出更符合读(2001)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者阅读习惯的译文。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Newmark的言论表明了隐喻翻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此隐喻翻译参考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

LAKOFF R. Talking power: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近数十年来,隐喻翻译研究发展迅速,in our lives[M]. USA:Basic Books,1990.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之间仍[2]

POOLEY T,ARMSTRONG N. Translation,linguistics,culture:a French-English handbook[M].

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隐喻翻译研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5.

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研究的[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不足,以促进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2002.(特约编辑:张媛媛) 1

隐喻的可译性问题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应率先解决隐喻是否可译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译的问题。早期的隐喻翻译研究主要局限于作者简介:朱春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孙志祥,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标签: 共同体 翻译 隐喻 研究 译者